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试验研究综合课例
小学语文第二册--要下雨了 执教:韦志梅

 

 
学校简介 | 教师简介 | 跨越式主题报告 | 相关理论文章 |



         立足课堂 实践跨越
           --------一年级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广州市建设大马路小学 韦志梅
【内容摘要】本文探求基于网络环境下,依托跨越式实验教学网络平台,渗透何克抗教授的教育思想,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里,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进行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实践跨越,力图提出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跨越式 建构主义 扩展阅读
  一、前言
  语文课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 。“费时多而收效少”,是长期困扰我国语文教学的一个幽灵。语文课堂往往是教师没完没了地问,学生搜肠刮肚地答,几乎就没有时间去读、去质疑、去演、去想象、去练笔,学生得到的是词语意思、段落大意、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失去的是对好词、佳句、美文的赏析,对美好意境和美好情感的领悟,甚至文化的滋润。我们认识到必须摒弃陈旧教学方法的影响,“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课标》),并力求使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多起来:让学生充分地读、大胆地问、认真地讨论、大方地说、愉快地演、自由地想象、自信地练笔……这样,就呈现出课堂上每个人都在积极地“动”,眼在动、口在动、心在动、手在动;在“动”中,学生不知不觉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能力,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是学生形成诸多能力中的基础能力,它具有综合性强、牵扯面广的特点。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母语教育的起步阶段发挥着奠基作用, 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尽快、尽早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世界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例如美国1997年提出8岁的孩子实现独立阅读,这对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二、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它不仅要求学生从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进行阅读教学改革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探索试验的一个重要创新点在于:不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将识字、阅读、作文三个教学环节孤立和割裂,而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快速识字以后,立即大量阅读,接着就鼓励每位学生在留言板上“写”(用电脑打出来),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完全以语言文字的运用为中心,而不是以语法分析为中心;是在真实的语言文字运用环境中来学习语文,而不是主要通过词语分析、句型分析来学语文。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具有教学信息的多样化、教学反馈信息的实时性、教学系统的交互性的鲜明特点,它与建构主义理论的完美结合为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现代教育论告诉我们,基础教育要着眼未来,让学生终身学习,学会学习是教育的发展目标。无论是从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还是从其教学目标来看,或者从未来社会对教育、人才所提出的要求去思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应该是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走向,也是彻底改变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现状的必由之路。
  三、阅读教学策略的实施
  阅读教学改革,始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头戏。阅读教学到底怎么教,到底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启动学生将阅读内化为自身的迫切需要,变“要我读”为“我要读”,突破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以析代读、以问代读等种种弱化教学目标的严重束缚?就此,这一年来,笔者根据何克抗教授关于跨越式发展实验的教学理论在总课题组的老师们的指导、帮助下,顺应了阅读教学的规律,在反复的实践与探索中体会到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就要有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有充足的训练时间。因此,笔者每堂课都力求紧扣重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在一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得到了一些收获。
(一)创设语境,激趣导入,确定目标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阅读的基础,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
  如第二册中《要下雨了》一课,笔者诵读了儿童知晓的生活常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的儿歌,激趣导入: “乌云密布天气闷,天空一片阴沉沉,闪电婆婆把腰伸,雷声响起一阵阵。从这些自然现象,你们知道了什么?”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兴趣,十分自然地引出课题,将学生引入情境,又向学生渗透认识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从窗口可以统观全文内容。“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笔者采用审题设疑的方式理解题目,学生齐读课题后,鼓励他们说说:“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如:“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向谁借?借到了吗?”等等,为下文作了铺垫,教学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这样激发悬念,不仅从整体着眼,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揭示课文内部的逻辑关系,更重要的是挖掘教材有利因素,教会学生怎样思考问题,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尊、自信的品质。这种品质就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内部动力的源泉。同时,有利于学生对作者的思路得到层次化和系统化的认识,把握文章中心,理解内容,达到更深地读懂课文地目的,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形成,激发创造欲,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突出重点,引导探究,培养能力
  1、 边讲边画,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图画的认知远胜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根据他们形象思维活跃的特点,结合教材所描述的对象,适当运用简笔画能激起学生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荷叶圆圆》、《要下雨了》、《四个太阳》、《小蝌蚪找妈妈》等课文,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再加上这些图中大部分描绘的是儿童喜欢的事物,学习这类课文,笔者在教学中以简笔画加上老师生动的叙述方式,将学生直接带入课文,激发学生个个急于求解,使形象的语言文字和直观的画面融为一体,这样既能引导学生深入地观察、理解画面地典型特征,又能让简笔画的感染力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语言文字,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2、 紧扣中心,领会关键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的内容不完全等于教学的内容。阅读教学其实是凭借教材这一例子,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选取部分典型的语言现象作剖析,从中学习语言的运用,并积累有价值的语言。然而,文章是一个整体,对其中的语言、情感、理念等都不是孤立、单一反映的。因此,要选中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利用课文中字、词、段、篇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铺盖面大,能牵动一部分乃至全篇的几个问题,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并通过朗读、默读、讨论、质疑、析疑,以及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如教学《胖乎乎的小手》一课中,笔者没有作逐段的分析,仅仅提了三个覆盖全文的问题:(1)看看兰兰家的墙上贴着什么画?(2)兰兰有那么多画,为什么全家人只贴这一张,兰兰用自己那胖乎乎的小手为谁做过什么事呢?(3)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呢?又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紧抓线索,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找一找,比一比,议一议: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表现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这种冲破老的教学结构,简化头绪,打破段落界线的提问,学生不能按课文的原句来回答,需要对课文内容理解、内化吸收后,组织好内部语言,然后作正确的表达。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强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优化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以读为本,促进理解
  皮亚杰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在阅读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帮助学生解义、悟情。解义,就是了解课文的知识内涵,理解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悟情,就是了解课文的感情内涵。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解是阅读实践的核心内容,没有理解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许多文章质疑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体会出它的精髓,加深对文字的理解,真正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给学生充分的读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就朗读而言,不仅要培养朗读的能力,而且要掌握朗读的技巧。如果只是一味地机械地重复,不仅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读情绪,那就适得其反了。在课堂上,教师要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可采用齐读、个别读、轻声读、表演读、赛读、轮读、接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对话较多的课文宜采用分角色朗读法,如《两只小狮子》、《小壁虎借尾巴》;语句优美的课文宜采用范读指导法,如《四个太阳》;动作表情描写生动细致的课文宜采用表演朗读法,如《乌鸦喝水》。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不仅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想象的过程。边读边思考边想象,想象出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这样的朗读才会促进对文章的理解。
  4、 落实训练,发展思维
(1)选准训练点,注重层次性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条理性差,还不存在多大的逻辑思维,不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情。因此,阅读教学务必紧扣重点内容与训练重点的结合点,以训练为主线,教师的“训”应适可而止,导言须简明扼要,能起导向激趣作用,而学生的“练”应扎实有效,立足于语言实践,着眼于素质的提高,以保证重点目标的实施。同时,还要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我们在句子训练中,必须注重训练的层次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思维发展水平,放缓训练坡度,让学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想,一步一步地去做,这样易于掌握,理解起来容易,运用起来自如。在第二册《要下雨了》,先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在网页上的提示语是填空式的: a/燕子正忙着捉虫子呢! b/妈妈正忙着 呢! c/ 正 呢!先让学生读课文的例子,再自己仿说,然后小组开火车赛说,鼓励学生要和别人说的不一样,如不同身份、职业的人物或动物。要新鲜,要有创造性的想象,要想得更宽些,更远些,说得更生动更活泼些。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说一个句子,学习用相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内容,争先恐后地造出了一批内容广泛的句子。可见,找准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点,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在课文中营造的氛围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训练,使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方法。
(2)读说结合,发展想象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乌鸦喝水》的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时,让学生自由练读后,指名一生读,读后,笔者说:你读得很认真,只是听了你的朗读,老师头脑中没有出现乌鸦“到处找水喝”的情景。大家想象一下,乌鸦“到处找水喝”,如果我们用望远镜看一下,你会看到什么?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他们就会涌现出许多奇特、丰富多彩的想象,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有的说,我看见乌鸦找了好多地方;有的说,我看见乌鸦一会飞到树林里找,一会儿又飞到山上去找;有的说,乌鸦一边找,还一边说:“渴死我啦!哪儿有水呢?”还有的说,乌鸦一边找,一边说:“水真难找哇!”这样,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使他们由“局外人”变成“局内人”,体会了乌鸦因口渴难受而着急的心情,这时再让学生读这句话时,学生读得很投入,读出了乌鸦非常焦急的心情。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真可谓“一石三鸟”。
(3)声像结合,促进理解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育科学领域。这对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开发其智力,有着积极作用。发挥多媒体优势,利用多媒体可创设生动有趣、富有启发的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景之中。在教学中把声像引入课堂,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形象、图景、画面等,化静态的文字为动态的画面,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直观的形象,不但易于理解,优化阅读教学,而且印象较为深刻。例如教《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中,学习小白兔向老山羊要了菜子以后,回家种白菜的一段内容,通过让学生仔细看小白兔是怎样辛勤劳动的,以及白菜从发芽到长大的过程,使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中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就能生动地将小白兔在劳动过程中的辛苦与不怕苦的愉快心情表达出来。
(4)补叙课文,丰富想象
  探究性阅读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想象是创造的源泉,一切创造性的劳动,就是以创造性想象开始的。为此,在阅读中笔者十分注重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某些有助于启发学生想象的训练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在许多课文中, “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读者与作品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探究要重在培养“兴趣”,教师引导探究,要重视抓住“空白”,最终让孩子自主发现“空白”,发掘和填充“空白”。如:《要下雨了》一课, 蚂蚁为什么搬家,文本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这是文本留给学生的空白之处,留待学生去尽情想象、发挥、涂抹。通过让学生回忆以往的经验来回答,并相机指导学生看资料了解,同时,通过角色对话的形式创造性地编出蚂蚁的话,在与文本的对话和超越中,学生的思维火花闪现出亮丽的光芒。
(5)以文悟道,相机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让学生思考:国王为什么要选雄日做继承人呢?想象一下其他孩子种花的经历,谈谈如果其他孩子不服气,你会对他们说点什么呢?这样,学生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悟出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又如《要下雨了》一课,根据课文内容中小鱼对小白兔说:“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着雨。”这句话,通过语言文字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小动物们互相关心的好品德,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再如通过小白兔遇到不明白的事情能积极去问别人,教育学生要多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这就“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教学中”,较好地体现了“文道统一”。
(三)明确要求,扩展阅读,培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何克抗教授也指出:“识字教学所提供的识字量为扩展阅读奠定基础;反过来,大量扩展阅读又为识字教学效果的巩固与迁移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
  阅读能力哪里来?自然是从大量的趣味盎然的阅读中来,离开广泛的阅读,提高阅读能力也是一句空话。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一个典范,一个学习的中介,学习的凭借,学习的支点而已。它是学生学习规范语言的范例,是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载体。学生学语文首先要学好这些范文,但仅仅学好这些范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不但要善于在课堂上让学生以教材为拐棍,尝试语言的练习,由教材作迁移,形成语言的技能,而且由点带面,要让学生凭借课堂学习中认识的规律,掌握的方法,形成的技能,利用网络资源,纵向延伸,由一篇带一批,或体裁相同的,或内容相关的,或写法类似的阅读材料,由于小学生识字量有限,在阅读中经常会遇到生字新词,所以教师要给阅读材料注上拼音,课堂上指导学生有选择地多读广读,在大量阅读中,不但能提高阅读的能力,而且能丰富积累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陶冶情操。既可以在延伸阅读中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又可以在广泛的阅读中运用学法,巩固学法,更好地阅读。
  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明确要求,扩展阅读。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关诚实的儿歌、谚语、名言、童话故事以及名人故事,边读边思考:你愿意或不愿意与资料城里的谁交朋友,为什么?又如:教学《要下雨了》一课,坚持以语言训练为中心,我们收集了十多篇通过观察气候和动、植物的变化能预测要下雨和天要晴的谚语、儿歌、小短文,使网络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大量阅读提供了可能性。学生对阅读材料充满好奇,在大量拓展阅读中不仅在语境里大量识字,同时还感悟到其实在大自然中,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的联系,培养学生注意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习惯。从而,为知识的巩固与迁移提供了理想的条件,为下一步的打写训练打下了基础。
(四)引导创新,拓展延伸,读写迁移
  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四大任务,阅读的最终目的还是落在“写”上。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拓展学习,计算机就像笔、纸、书本一样,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工具。整个学习过程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是一种学习方式的突破。以精读带博读,无疑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学生大量扩展阅读后,知识面拓宽了,可根据自已的理解续编故事或改编故事,也可根据主题要求进行打写。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大胆创新,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打写下来,鼓励他们写的内容又合理又与众不同。让学生保持一种放松的心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我手写我口”, 让学生写下了一篇篇富有情趣的文章。例:《要下雨了》一课,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任选其中一个主题《要下雨了》或《天要晴了》来自编童话故事。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和课前观察,调用课前的积累,如青蛙跳到荷叶上叫,蚯蚓从泥土里钻出来,乌龟背上有小水珠,水泥地、黑板、瓷砖上都会湿,有关节炎的人关节会痛,天上星星跳,大雨就要到;再如气象树的树脐干燥、蜜蜂纷纷出窝、蜘蛛网上有水珠必将天要晴了等知识进行写作,学生学会了自主获取信息,动手、动眼、动脑三维一体,多重刺激,学习兴趣增强了,创新能力增强了。通过打写自编童话故事,加深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培养和训练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上能完成的,笔者当即点评;未完成的可发邮件上交,也可上交软盘。对于每位学生的打写作业,笔者都以不同方式给予鼓励。课后,还鼓励学生在网络论坛里按自己的意愿写话,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样一来,学生没有了束缚,摆脱了限制,写话的热情就更高了。平时,学生可在论坛上自由点击浏览别人写的话,自主选择喜欢的同伴与他对话。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四、小结
  实践证明,“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探索试验”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摒弃了“满堂灌”和“漫天问”的种种弊端,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寻求知识。立足课堂,在完成《新课标》规定的基本知识点的教学的同时,同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语言运用为中心,通过狠抓“扩、打、留、思、篇”教学五个环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可行的,也一定是有效的。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因材施教;既能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又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创新精神;既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地语言学习习惯,又有助于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落实。
  总之,阅读教学应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因此,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一是要树立和强化训练意识;二是要树立和强化学生主体意识。阅读课要上得实实在在,语言文字训练要扎实到位,体现出训练的过程,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资源优势,通过对课文重点段落的教学,落实学法,注重随堂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中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适合学生理解水平的优秀阅读课件让学生自主阅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使学生通过自身的言语实践活动,提高阅读能力。综上所述,仅是结合自己教学的实践谈的初步探索,有些做法尚不成熟,有待今后改进完善,努力探究高效的阅读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何克抗《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探索试验》
张文兰《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阅读、打写三位一体创新教学探索》
梁建铠 《“自主探索”学习的心理探究》
肖少琼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扩展式阅读教学的理论探索与应用》

建设大马路小学
学校地址:广州市建设三马路71号
电话: 83871807 电子邮件:honeychan@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