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学校简介 • 教师简介 • 教学设计 • 教学流程教学资源 • 学生作品 • 课堂实录 • 教学反思 • 专家点评 • 教学论文 

     
 

学法引领 , 感悟爱的奇迹

——《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当我读完《七颗钻石》这篇文章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篇 以爱为主旋律的童话故事,但在文章中却没有出现一个“爱”字。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用曲折而又神奇的故事情节诠释了爱的内涵并在结尾处寄予了美好的希望

如何领学生反复阅读,层层思考,悟出一点一波三折之美,感受有趣之后,把学生引到这种爱氛围之中。但恰恰是因为课文没有提到一个“爱”字,为给我制造了层层剥笋,创造了逐渐深入的探索空间。

一、由法领航,寻找文字背后的感动。

     在课前让孩子翻书回顾全文,想想水罐的神奇变化,再一次理清课文的写作线索,一条清晰、分明的线索便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根据这条主线来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一个问题,这就锁定的中心问题提出的范围:为什么水罐会有这样神奇的变化?带着这个由学生自主质疑的问题来学习,学生更有兴趣与精力深入体会和感受课文。

   在精心设计学习第一次水罐变化内容时,我与学生一起从“读--------悟”重点学习了课文第二自然段前四句话,从看起来不凡的字眼中,如“哪儿、累倒”体会到小女孩在大旱之年为生病的母亲找水所遇到的艰辛,从“哪儿”一词中,让学生发挥想像,想一想小女孩都去了哪里,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学生有的说:在去找水的路途中会遇到大猎狗,但是她鼓足了勇气,因为她的心里想着生病的母亲;还有可能去了山角的石缝,受了伤但也没有放弃。课堂在这时,让孩子感受爱的契机来了,那是什么让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孩子们不由分说,是女孩的孝心感动了老天,“百善孝为先”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关键词语的找到并想上孩子们丰富的想像,体会到了文字背后的感动,这种习法的指导与内心的体悟是不留痕迹的。但是在学生自主汇报时,我没有从读了什么?找到什么关键词语、悟到神奇变化的原因,从三个方面进行有序的学习汇报,这样不利于学生真真实现学法的习得。

二、用法自学,由感动走进美好的心灵。

在语言的运用创新教育要求教学过程中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的”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而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在于教给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再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与学生一起归纳学习第一次变化的,明确学习思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先自学再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主人翁意识,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实现先扶后放,其它三次水罐的变化让学生在学习方法的应用之中,体会爱的升华,从关爱父母孝心、母爱如金的感动、慷慨无私的大爱如同象征高尚、永恒的钻石。在故事即将结束,心灵的触动如何才行做让孩子通过有效果的表达释放出来,于是我设计了:汩汩清泉从水罐里流了出来,瞧大地苏醒了!播放多媒体展示有关水的大自然的美景。进行说话训练:一股巨大清澈的水流从水罐里涌出,流向干裂的大地;大地       ,小河                        ,小动物们            ,人们                  。孩子听到叮咚的泉水声音,啧啧赞叹。学生说到小河又唱起了欢快的歌曲,大地一片郁郁葱葱,人们欢歌笑语,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每一句话都无不包含着孩子们对小姑娘的爱心所造福于人类的感谢之情。

三、 语言训练,指导感悟的朗读巧而实。
  
  在语言设计中我有意识地朝着使学生“会学”并能创新的方向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如想象小姑娘都去过哪儿,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体会小女孩为母亲找水时的艰辛,但从来没有放弃,直到累倒沙地上。指导朗读没有做刻意的设计,都是在学生的真实感受上进行随机的指导,但是在时间的处理上,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与表达的机会,就出现了超时的不足。环节上拖沓,主要是 我在思路上出现了混乱。

   整节课中,通过悟读解决的问题更是占了很大的比例, 用读来体会课文所蕴涵得情感。教学接近尾声,学生在打写中表达了对亲人、自然的热爱让我感到很欣慰。

 
 

 

主页 | 学校简介 | 教师简介 | 教学设计 | 教学流程 | 教学资源 | 学生作品 | 课堂实录 | 教学反思 | 专家点评 | 教学论文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疆库尔勒华山中学     地址:库尔勒市建国南路     邮政编码:841000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