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美食

——作文修改课

首页

教学反思 

对比文章
同学互评

回顾上课的整个过程,有这样几点需要改进:

一、导入过于死板,没有唤起学生的感知,没有激起他们的兴趣。我以“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提出个问题,即“看了这个节目有怎样的感受?”我预设的学生答案是“为中华美食而骄傲,我们中国人太聪明了”,结果学生兴奋地异口同声:想吃。我的第一反应是,只知道吃吗?太没品味了,接着问了一句:“没有独特的发现吗?”聪明的张祎马上脱口而出:“我更感兴趣的是节目中配所得文字解说。”

我紧张中根本没注意这个回答与我的导语有何关系,于是我就脱口而出“中国人民智慧,中国美食风靡世界,享有烹饪王国的美誉。我们因此也写了一篇文章《家乡的美食》,今天我们就来改写提升。”

导入时,如果我当时放一段视频,就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如重锤敲击着学生的心灵,荡起无限的乐音。如果我能敏锐地接起张祎那句话,说道:“没错,美食勾起我们食欲,让我们垂涎欲滴。如果我们能用文字表达出我们内心的情思那不更好吗?”自然导出目标----用我们的笔书写我们对家乡美食的热爱,继续改写提升作文。如果……有太多的如果,留下的遗憾中有的更多是反思中继续提升和完善。

随着教书时间的推移,我们如何吸引学生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似乎忽略掉了,更喜欢直接入题。然而人无论多大,无论做什么事,其实是都离不开兴趣,引起思考和关注,远比强迫灌输有效得多。所以今后还要进行设计导入环节。

二、内容涉及面太窄。这节课主要内容就是围绕中秋节----月饼,和端午节的粽子,让学生点评赏析,回忆概说或描绘。教师在学生点评赏析的基础上,引导总结出写作的目标及方法----写出情趣,就是写出情感、乐趣,写出一种气氛,体现一种情感,表达对难忘的日子、事情、人的怀念之情。

当我问道:“做月饼时的情景,你们有吗?”学生都答:没做过。

接着第二个环节是谈吃月饼的情景。我把问题抛出:“知道了名家在吃粽子时,难忘的是母子亲情,体现的是邻里义,那么你有没有如此的情景经历呢?”学生依然摇头。

最后我又按计划把“采芦叶”与“买月饼”对比相连,我问:“对买月饼你们肯定感兴趣吧?”依然是“不感兴趣”。

如果在想情景表情趣中能够灵活变换,或者预设出学生不能描绘时改为他们有的说,有情趣说的话题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且学生的作文中确实有自己喜欢吃的锅包肉,春饼,灌汤包,烤鸭……那么丰富的内容,为什么局限在月饼、粽子中呢?

    因此,在课堂上,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如果没有准确预设,或预设全面,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很可能让你陷入尴尬境地,课堂气氛沉闷,影响教学效果。

《家乡的美食》写作修改课的感悟

-----基于学情制定确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长期以来学生都为写作素材发愁,总觉得没的写。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让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关注民俗,传承民族文化,写写“家乡的美食”即可以让学生细心探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例如逢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因为几乎每一件事都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蕴含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所以我带学生到民间采风,去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发现。

课堂主要有四个环节,一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问题作文进行分析,明确目标;二是用名篇做示范分析,总结写作方法;三是回忆、概说或描绘美食的有关情结;四是修改对家乡美食的情趣。

 

一、目标从学生问题作文中来

为了节省时间,我把工作做在课下。课前让学生就作文进行了自评或互评,并与课外阅读篇目《粽子》对照,写出赏析。

短暂导入之后,我亮出了张艺的问题文----月饼,问道:“与名家的《粽子》相比,看看这篇文章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不细致,有的说不生动,学生在课上短时间内不能踏实入文。

课前我已经看到了曹嘉璐的对张艺文章的点评,我顺势提问曹嘉璐,“曹嘉璐来谈谈你的看法。”“《粽子》写了粽叶采集,简写做的粽子,又写自家的粽子,制作细致,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写出了乐趣。这篇也写了制作,想写做月饼讲究细致,她只写了设备讲究,放原料比例,而美观也只写了图案精细,却没有写它哪儿漂亮,缺少了感情,也没有细致描写的地方。与《粽子》一样写了故事,粽子纪念屈原,表达了粽子的含义。她写得“嫦娥奔月”却没有与月饼的主题联系起来。”曹嘉璐的一番点评全面而深刻,我问:曹嘉璐发现了哪几个问题?学生答:“不细致,缺少感情。”这样的回答还是空洞,我又点拨到:“其实大家看《月饼》这篇文章,有些地方写的也很细,比如,面皮的原料都是用克来计算的:植物油150克,老抽10克,香油50克…… 但为何精细准确到这种程度还不觉得精彩呢?学生便答:像说明文,缺少感情。“没错,这次作文最根本的问题是缺少感情。”“那名家的《粽子》好在哪里?”学生 :“异口同声“写出了情感和乐趣。”自然我就提出要求:“今天就将我们的文章改出情趣。” 短短的几分钟,从学生发现的问题入手制定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唤起学生感知,忆起人、事、情。

第二节就是品味美文,借鉴写法,同时调动思维,回忆描绘生活的场景。

首先让学生明确写出怎样的情感。我问:“《月饼》这篇作文哪里缺少感情?”学生脱口而出:做月饼。我又问:“那你们家里都做月饼吗?”学生答:“不做。” “做美食吃一个重要的经历,因为很多同学在写做美食的过程,那到底怎么写呢?我们看看名家是如何写出情趣的?”

学生看《粽子》中做粽子的部分,由于已经做过课前赏析,所以很快,学生就答出:“用人家的肉粽和母亲做的麦粽对比,写出我一样觉得的香甜。”于是我又让学生浏览张祎的赏析,看看他得分析中体会出了怎样的情感呢?张祎的赏析这样写道:“后来写母亲做粽子的过程和我家粽子的原料,并没有写有很多种口味,甚至连肉粽我家都吃不起。但是母亲用糯米和花生做的麦粽对于我来说还是一样的香甜,这股香甜除却粽子的味道,还包含了母亲为我做粽子我心中感受到的香甜。”我马上点评提问:“这段分析中饱含了母亲和孩子甚至家人之间怎样的情感?”学生答:母子情,亲情。

“那咱们想一想,无论哪种美食,做的过程你可能并不知道,或者不清楚,但你可以母亲做的月饼与超市买回的月饼对比,写出你的感觉就好。请你们用一句话说说做月饼时的情景。”张霄马上举手说到:“母亲做的月饼虽然没有买来的酥软,但我依然觉得它甘甜,甜到了心里。” “对,那就是家的味道。”我简单点评。由于要指导全篇,我对各部分的写法点到为止。

其次,提前预设,细致引导。我问:“做月饼经历浅,买月饼里总感兴趣吧?”“不感兴趣”学生的回答有气无力。“《粽子》一文有一部分我们可以模仿,哪一部分?”“采芦叶。”“没错,采芦叶写的很有情趣,谁来谈谈此文如何表现出其情趣的?”杜柳赏析道: 通过第三段“满村的人,每家都有一名小孩或姑娘或刚过门的媳妇去采,或是鱼贯而行,……充满着生活的情趣。”写出了家乡的人在端午节采芦叶的人很多,突出了热闹、欢乐的气氛和生活的情趣。“那这种美好的氛围,你在采购月饼时感受到了吗?谁能将给大家听?”杨瑜琪发言:“买月饼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那热闹的背后蕴含着什么?人们之间有没有交流?”“有,人们互相打着招呼,介绍着月饼。”“你们都买什么月饼了?为什买这些种类?”“买了自来红的,水果馅,因为妈妈爱吃自来红,可能那里面有她童年的记忆。爷爷奶奶牙口不好,水果馅松软,我也喜欢吃水果馅,因为它甜糯冰含。”说到这种程度,就可以收尾了。

再次,遇到难题,教师示范。谈吃月饼的情景。我把问题抛出:“知道了名家在做粽子时,体现的是母子亲情。那品美食更值得写,谁来讲讲吃月饼的情景?”学生依然沉默。乍一想,学生真的无话可说。

看完名篇之后豁然开朗,我问:《粽子》一文中吃的情节写得怎样?

学生赏析:大家去串门,写到虽说都包了粽子但还是要吃主人的,并非是什么抠门、舍不得吃自己的,而是去吃一种情谊,表达着村民之间友好的关系。“没错,这其中体现的是邻里义,那么你有没有如此的情景经历呢?”

学生依然摇头,教师示范,做个榜样。我又示范说出了自己一段经历----在童年,那个贫穷的年代,我珍藏月饼舍不得吃,最后还是不忍心看着流口水看着我的弟弟,和弟弟分月饼吃的情景,感染学生,以引起学生共鸣。但学生还是觉得没有这种经历。

再细致具体的画面就没能继续说下去。这也是我早已料到的。虽然时间很紧,我提前预设,巧妙引导。于是我引导:“你们在家怎样吃?是每人一块,自己拿着一边吃去了吗?“不是,”学生齐答:切开分着吃。“第一块给谁?”“给爷爷奶奶,长辈。”“这不就是尊敬,这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可以邻里之间分享月饼。” 对生活感到平淡无奇,无法触动他们的时候,引发的他们的思考,在他们小小的心灵上荡起一点涟漪。

接着,拓展延伸,引向深入。“赏月是你们想到什么?”“嫦娥奔月”,“那为什么要这个故事呢?”学生沉默,“看看《粽子》一文,也写了屈原的故事,为什么写?”“文章充满了对屈原这位爱国诗人的敬意,所以连农民也知道要纪念屈原――这个忧国忧民、气节如刚的诗人。”“没错,纪念是为了表达敬意,那我们写嫦娥也是为了纪念,纪念什么呢?”“爱情”“对,就是后羿为了射掉太阳,失去了爱情。就是要写出文化内涵。”

最后,恰当选题,动笔实践。我提出要求:请大家任选《家乡的美食》中的的一个片段,改写或重写,200字左右。短短15分钟的写作时间,学生不但写出了令人称赞的段落,而且达到了写出美食中的情趣的目标。

 

 

 

 

附录:修改文

 吴迪:

修改前:

由于家家户户都吃辣,所以重庆火锅里面最主要的还是辣味与麻味。两味道都达到了极致。还真别说,吃不惯辣的人一口都吃不下去。吃饭时,只看见先是一层薄薄的辣油漂浮在汤面上,然后就是先要等一会呢,因为会在下面放一个小火炉,来加热,然后就看见潜游在底下的肝、心、舌、背柳肉片、血旺和莲白、蒜苗、葱节、豌豆尖等素菜便会在锅里翻腾起来,边煮边吃。

修改后:

由于家家户户都吃辣,所以重庆火锅里面最主要的还是辣味与麻味。两味道都达到了极致。还真别说,吃不惯辣的人一口都吃不下去。首先一般的都是在春节的时候吃是最多的了,招待别人的时候,来上一锅火锅,让人心里暖洋洋的,几乎家家户户一到过年时,打声招呼,就按照一个点到别人家吃饭。我们小孩也就是跟着大人到处跑,开始吃饭时,一般都是先环顾一下四周,看看有什么好吃的然后就很自觉地把那盘菜放到了自己面前,但是总是有那么一两次不如人意的,两个小孩都喜欢那一道菜,所以就开始争执起来,可是过了一会便和好了开始互相闹着玩了。

 

张袆:

修改前:

别的地方种桃或许只能种几种,便因气候、水源、图纸或日照等原因,不能种更多种类的桃了,而平谷,一个并不算很大的区,种了218种桃!每年都是成批成批的出产,自三月起,不到十一月是不会停的。虽因价格昂贵,只占了北京市场的五分之一,但却在东南亚等地区的十多个国家畅销,而平谷也随之成为了中国桃乡......

修改后:

有一次去桃花林里玩捉迷藏,玩累了便摘下一个桃子弄干净后吃掉了。桃林的主人在不远处看见我们吃桃后放下肥药就走了过来,当时我和伙伴脸吓坏了,不知后面会发生什么,或者举起棍棒,也许让家长过来赔钱。正当我俩踌躇不定,准备逃跑的时候,主人过来对我们说:"娃啊,渴了就吃俩,但是桃核啥的别乱扔。”像这样的桃海,平谷还有很多,因此,到了那儿, 如果渴了饿了,摘下一个弄干净后吃掉,即便是主人看到了,也不会怪你。

 

杨瑜琪:

修改后:

爸爸和我走在村中的大街上,我们手里各拿着一个鹅蛋,鹅蛋又大又圆,我稚嫩的小手已经握不过来。突然,我的眼前走进了一个身影,抬头看看爸爸,爸爸好像遇到了敌人一般,拿出了手中满是蜡笔画的鹅蛋,我则学着爸爸的样子,小小的脸绷得紧紧的。只见对面的人走过来,也掏出了鹅蛋,爸爸拿着鹅蛋和他的碰在了一起,发出了"叮叮咚咚的声音,好似一只铜铃铛在不停的摇晃发出声响。终于,在爸爸的不断进攻下,对面的人的鹅蛋皮裂开了,这道裂痕好似裂开在他的心上一般,他满脸沮丧的转身走掉了。爸爸则洋洋得意的看着我,对我说:"看,这就是碰鹅蛋,碰的时候啊,不要让自己的鹅蛋露的太大,这样才好碰碎别人的。我好似听到了什么人生哲理似的,小鸡啄米般的点头,我也想试试碰碎别人鹅蛋的胜利的滋味。

 

名篇赏析
节日习俗
教师习作
学生作文
教学设计
教学课件
课堂实录
教授点评
教学反思
 

 

 

 

 

 

 

 

 

 

 

 

 

 

 

 

 

 

 

 

 

 

 

 

 

 

 

 

 

 

 

 

 

 

 

 

 

 

 

 

 

 

 

 

 

 

 

 

 

 

 

 

 

 

 

 

 

 

 

 

 

 

 

 

 

 

 

 

 

 

 

 

 

 

 

 

 

 

 

 

 

 

 

 

 

 

 

 

 

 

 

 

 

 

 

北京市杨庄中学   黄恩红   综合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