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教育
- 教材:
-
- 全部
- 中国地图出版社
- 人教版
- 人教版2012
- 人教版2013版
- 人教版PEP(3年级)
- 人教版义务
- 人教版新课标
- 人教版新起点(1年级)
- 人教版(Go for it)
- 人教版(三年级起点)
- 人教版(三年级起点)2012-2013
- 人教版(版本不明)
- 人教社2016年新编教材
- 冀教版
- 冀教版(三年级起点)
- 北京版
- 北师大版
- 北师大版(2016)
- 北师大版(1年级)
- 北师大版(3年级)
- 北师版2013
- 华东师大版
- 外研社版
- 外研社(三年级起点)
- 外研社(广西专用)
- 广州新版(三年级起点)
- 广州版
- 开心学英语
- 教育科学(3年级起点)
- 教育科学(广州版)
- 新华东师大版
- 新起点英语
- 朗文英语
- 河北版
- 湘少版(3年级起点)
- 牛津上海版
- 牛津上海版(深圳新版)
- 牛津英语
- 粤教版
- 苏教版
- 语文S版
- 语文版
- 首师大版
- 香港现代版
- 齐齐学英语
- 高等教育
- 职业教育
-
广泛参与原则 普通类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应该趋向群体化。
-
转变学习方式原则 普通类
在选择或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时,应追求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相互促进,通过信息技术应用与多种活动方式的综合运用,实现多层次的课程目标信息技术在支持现有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在推动着教学方式的变革。
-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原则 普通类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一大特点,是信息技术工具作用的转变.
-
适当打破课堂的常规限制,促进单元整合 普通类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的整合,传统的教学组织架构和形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革。
-
“主导-主体”原则 普通类
“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是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教学模式最主要的理论依据
-
课程基础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相统一原则 普通类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主要应用者是教师,但"整合"不应止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以学科/领域内容和各种富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作为任务情境和教育载体,帮助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发展综合信息素养和其他综合能力。
-
课程为本的整合原则 普通类
信息技术整合于中小学教学是现代技术应用于课程领域的一种具体形态,必然受到技术应用取向和课程理念的双重影响。
-
数学教育观念——问题解决教学观 普通类
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数学问题的凸现与数学问题解决的认知操作过程,数学学习能力集中体现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所以数学探究学习应把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不但要使学生掌握适量的数学知识,而且要能够通过独立或合作探究提出并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精细、不可完全预见的问题。
-
数学教育观念——建构性学习观 普通类
建构主义使得传统的教数学转变为学数学。学数学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强调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应该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应该是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和活动,通过合作、交流主动建构知识。
-
数学教育观念——动态数学观 普通类
数学探究活动能否卓有成效地展开,关键还在于数学教师的正确指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当具有探究学习所需的正确数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