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设置悬念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资源介绍

    在恰当的时机运用悬念,可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以下学习内容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课堂悬念设置方法,供大家参考。*资源来源于:朴新教育。

    • 学习目标

    了解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置悬念。

    • 适用范围

    小学语文教师

    • 资源学习:常见设置悬念方法

     

    1 在讲读课文之前设置疑问导入

    设置疑问导入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与课文题目有关的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正确回答的一种导入发。如:教学《海底世界》一颗,学习课文前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如果把全世界各国的国土合起来,这样就变得更大了。
     

    而地球还有没有什么地方的面积比陆地面积更大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节是课题《海底世界》。并紧扣课题提出疑点:海地到底有多大呢?海地里面世界会是怎样的呢?学了这篇课文你们的疑点就会解开了。以此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新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故事教学设悬念

    故事人人都爱听,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教师声情并茂,娓娓宣讲,被激活,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把孩子们带入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
     

    正当孩子们期待结局之际,教师戛然收声告知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后面的更精彩,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小魔怪要上学》的故事,当我讲到小魔怪上学后,他学会了读书和交朋友,他每天都可以享受美味的饭菜,他觉得好幸福!他决定,在他生日那天,要邀请所有的小伙伴到家里来做客。
     

    不过,他忘记了,他的爸爸妈妈可都是爱吃人的大魔怪!当他为小伙伴打开门的那一瞬间,他才忽然想起来。可是,安安、奥奥、蒙蒙、赫赫……他们都来了,小魔怪害怕极了……讲到这我戛然而止,学生迫切想知道结果。而我却让学生先猜猜结局。
     

    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出示《小魔怪要上学》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阅读,恐怕比任何说教效果都好。
     

    3 联系生活设置悬念

    生活是文章的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景,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景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可贵的沉默》一课时,每一步,每一问都让学生从自身思考,将文中所讲指向课堂上的学生,同样问他们:你们的爸爸妈妈是不是也给你们过生日?说说是怎么过的?孩子们畅所欲言,接着问:那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请举手。自然的将文中所讲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
     

    4 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
     

    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
     

    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我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5 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他不仅是一堂课整体的一个凝聚,而且是一堂课的最终巩固。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
     

    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因此,在语文课堂的结尾概括中,还是不能马虎的,应选取一些有趣的事例来作为结尾部分,不仅能够启发学生思维能力,往往还能达到令人萦怀难忘的目的。

    • 资源学习:常见设置悬念方法之二

    一.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质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向学生质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重”,“多”等的知识块被激活。
     

    他们各抒己见时,教师看准火侯,及时导入所要学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理解所质疑的问题。这样通过“质疑”,打破了学生原由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倒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中学生是学习者,更应是提问的主角。尤其是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这是学生独特体验的真实再现。
     

    用“你还想知道什么”的形式,让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这样就意味着师生在课堂中的平等交流,意味着合作与探究。也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从被动性学习到自主性学习、从封建性学习到合作性学习、从接受性学习到探究性学习的转变,使一堂课的教学充满个体的价值。
     

    二.巧 “问”

    一个恰当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在教学《穷人》一课中如果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开始问学生:“为什么说小屋‘温暖而舒服’?”学生一定会就小屋的布置和环境来回答,诸如:地面干净,炉火未熄,食具发亮,孩子熟睡等方面。


    小学语文课堂悬念设置方法
     

    这个问题在这里提出,学生的回答往往仅止于现象,停留在表面。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课文即将结束时,即学生思维的高潮点进行提问,答案就会覆盖整篇课文,不仅仅停留在家居布置上,更会从人的品质和情感方面考虑,并根据全文内容做出正确,合理的思考和判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
     

    在语文教学中,巧“问”起着关键性作用。一堂成功的课,渗透着巧“问”的技巧。如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性格及素质差异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问法。
     

    在教学《少年润土》时,针对少年润土的外貌进行不同的提问,对学习较好的学生可这样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润土的外貌?对学习一般的学生可问:画面上的润土有什么特点?对理解程度较差的孩子可问:润土的脸是什么颜色?项戴什么?手拿什么?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都理解了教师所提的问题,在学生的自由空间中展示了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从而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示“错”

    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式。如在教学《壁虎》时,老师也可把壁虎的外形写下来,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老师写的和书上有什么不同。
     

    “壁虎有四只脚,每只脚有五个脚趾。它有头,有嘴,有眼睛,还有一条尾巴。身上披着鳞片”。学生纷纷回答说老师写得不具体,太简单,壁虎的头,尾巴是什么样的?没写出来,如果把“壁虎”擦掉,就看不出是什么动物了。
     

    老师就顺水推舟,让学生自己修改,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萌发把壁虎各个部分的特点说得绘声绘色对课文的理解也不断加深了。在阅读教学中,使用尝试错误的方法,教师就要充分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其主动参与,就必须精心设计,适时、适度运用,把握好分寸与频率,以达到少而精的效果。
     

    四.设“障”

    教师要准确把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如在教学高年级课文中,往往出现很多“四字词语”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出示一些有关这方面的“成语接龙”游戏,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
     

    这样以“障”造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词语时心中始终有一个目标,这样就遇到类似的问题可自行解决,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新知理解就容易多了。
     

    五.求“变”

    求“变”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往往出现一些易混淆的字词。
     

    如学生学习了“世”这个字,教师可让学生写出跟它音同形不同的字,再进行组词、释义、练习说话,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寻知的探索之中,使“我要用”变为“为我用”,这样才能发挥其优势,真正起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而且这种求“变”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景设情的作用。
     

    六.演“情”

    小学生的特点是模仿力强,他们善于模仿、乐于模仿,更善于在表演中加入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创设这样的表演情景,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就会积极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活跃的气氛中更好地理解语言。
     

    尤其是故事情节精彩的文章,如《美丽的小路》、《荷叶圆圆》、《草船借箭》、《赤壁之战》《丑小鸭》等可以采用课本剧表演等形式,由师生共同扮演角色。如遇到说明文或科学性比较强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改变叙述的方法,转换形式进行表演,或新闻发布会,导游,等形式进行情景的表演,课堂上定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气氛。
     

    在情景创设中,还可以运用张贴图画,哼唱歌曲等形式引领学生沉浸于特定气氛中,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七.留“味”

    一堂语文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小学生年龄小,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倘若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处设置悬念,则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
     

    如讲解完《周总理的睡衣》时,可以创设这么一种情景:现在你就是总理身边的那位照顾他的人,和总理朝夕相处,看到总理这样一件睡衣,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这样,在揭示矛盾的同时制造悬念,使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
     

    八.延“思”

    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或者进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如《詹天佑》一文,课后要求“收集我国铁路建设新成就方面的资料,和同学们交流”;《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后要求“再找一些陆游、杜甫的诗读一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后要求“读一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这些都表明,实行课程改革,要不断增强课程资源意识。

    • 资源学习:常见设置悬念方法之三

    1、巧破迷宫

    按文章的逻辑顺序,故设疑难,老师不直接把事情的经过、结果,以及问题的为什么告诉学生,耗电量是让他们在迷宫中不断启发自己的思维,带领学生走出迷宫。
     

    例如《蛇与庄稼》一文,“蛇是一种动物,庄稼是植物,前者靠食物生存,后者靠养料生存,这两者是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呢?它们之间为什么有着密切的关系呢?”又如《草船借箭》中写道,周瑜说“对,先生和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老师抓住“一样”、“赶造”两词 设下第一谜“周瑜为什么明知故问?为什么又把决定成败的十万支箭让诸葛亮来赶造?”当学生学到第三段周瑜活动时,不由恍然大悟,原来周瑜是有意陷害。接着他又抓住“我得吩咐军将们,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设下第二谜,“那么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完成得了吗?学生学到第四段,诸葛亮向鲁肃借船时,老师又设下第三个谜,“既然是造箭,借船又有何用?”学生饶有闪趣读下去,想探个究竟。当说到草船借箭时,学生缍识得庐山真面目。最后,老师再抓住“神机妙算”一词,设下最后一谜“神在何处?妙在何方?”一节课里,学生在迷宫中饶有法趣地,边学边解谜,其乐无穷。
     

    2、打破常规

    故意违背事理,在“逆反”情境下带学生品味课文,也会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太阳》这篇课文,如果他把最后一个太阳也射下来,那么会发生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去看课文,从中找答案,并且充分发挥想象力。
     

    3、故错迷惑

    这种错并非真错,而是在特定的场合下故意错的语言技巧,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的教学艺术。《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知识性文章,“我把人类的好朋友地球带来了,(指着被污染的地球)同学们都发现今天地球不高兴了,是的,他病了。
     

    大家想不想为他治病啊?显然,“带到教室”、“治病”这一连串“错”言“误”语不仅给人以新鲜感,而且形象生动地强调地球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同样需要关心和保护,突出要加强环境保护这一中心。
     

    4、险象横生

    可以试用于情节比较紧张复杂的课文,例如:《将相和》中完璧归赵的故事,可以抓住蔺相如与秦王一个个紧张的斗争设疑,让学生为蔺相如的危险处境提心吊胆,也为他的机智勇敢拍手叫绝。
     

    5、借词达意

    有时文章本身的艺术吸引力不大,例如说明文、介绍语法知识,学习起来较枯燥。教此内容可以巧借他人之手,即利用讲故事、说典故等方法,引起重视。例如讲标点符号的使用和重要性时,我举了《阿凡提智斗巴依》的故事,“一天,地主巴依和老婆要与阿凡提打赌,要是阿凡提能猜对他们下棋的结果,巴依就认输。
     

    阿凡提灵机一动,立刻写下‘你赢她输’四个大字。结果,三局分别是巴依赢一次,他的老婆赢一次,和棋一次。只见阿凡提拿起笔随意点了标点,不得不让地主巴依输。原来,标点分别是‘你赢,她输。’、‘你赢她?输。’、‘你赢?她输?’。”顿时悬念起了效果,学生喜欢上标点,也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 标签:
    • 悬念
    • 语文
    • 课堂悬念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