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家和牧童》跨越式研讨课反思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农二师三建中学 白新荣
我于四月十六日参加了跨越式语文教学的赛课活动。就这次讲课经过认真反思,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继续努力。
-
一、按照集体备课的内容,完成"跨越式"教学,突破了重难点。
-
二、贯彻"以语言运用为中心"重点抓住了课本的语言训练点,来突破难点,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1.抓词语训练点,方法多样,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中利用换位思考、情景感悟、以图促悟等方式,层层铺垫理解夸赞、称赞、赞扬等近义词,在学生纷纷以围观者的身份夸赞画家后,再引出“纷纷夸赞”一词已是水到渠成了。再如:通过荷花图画面用图解的形式直观的理解浓黑涂抹、轻笔细描的含义,成像的技巧上来讲,有的淡有的浓,有的粗有的细,使孩子们恍然大悟,告诉我们这两个词将会永远嵌在孩子们的脑海里了吧!从而在画家戴嵩的高超的绘画技巧中体会他的著名。为下文理解人物的优秀品质做了铺垫。
2.句子训练点,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既锻炼了口语交际,又感悟了人物的优秀品质。
通过自由朗读,指名都,分角色读,默读,浏览,快速度等方式反复感悟人物的优秀品质,以读代讲的学习方式,声情并茂地引导学生反复接触文本,在读中理解,感悟。在指导读:“太像了,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两句时,我让学生选择一句练读,并可加上动作。孩子们精彩的读书声告诉我们,他们是多么快乐地读,多么喜欢去读,仿佛他们就是围观人群中的一员,在尽情夸赞,夸赞大画家的精湛画技,深刻体会到了围观群众的赞赏之情。激发了学生读文的兴趣,使学生在多种形式、多次读文的过程中轻松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
三、抓主题的设计,引出子问题,贯穿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理解和把握主题。
如:1--4 自然段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画家的著名?
5--6 自然段 就在大家都夸奖的时刻,又发生了什么事?
问题:
牧童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到底是什么地方出错了?
戴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
四、独具匠心,巧设阅读,深化主题,埋下写作伏笔。
根据主题抓住了四篇文章的核心,进一步感悟古今中外著名人物都有谦虚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为写话做一些细致的铺垫。
-
五、联系生活实际,便于学生发挥,使其有话可写。
写话的设计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或身边的人知错就改的小故事,小提示中,为了使学生有话可写,老师给一定的温馨提示,当时怎么想怎么做,现在又该怎么做,符合低段年龄认知,便于学生操作。
-
-
- 标签:
- 学生
- 理解
- 画家
- 人物
- 便于
- 优秀品质
- 主题
- 孩子们
- 感悟
- 夸赞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