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11014014+陈昕彤+古诗两首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 
													教材分析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飘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编选本课的意图是,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两首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感情。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印象,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可以让同学收集一些与秋天有关的古诗句,在课上进行交流。 - 
													第一课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听范读,融入意境 2.了解作者及古诗的创作背景 3.学习生词解释 4.深入学习故事,分析写作手法和古诗中蕴含的情感 5.课后习题,重点生字的写法 - 
													第二课时
 夜书所见 1.听范读,融入意境 2.简单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以及诗人生平 3.学习生僻词组的释义 4.深入分析古诗,写作手法、表达情感等 5.课后习题,重点生字的写法 - 
													修改意见
 评价课程: 《古诗两首》 评价人: 余姐 PPT分节评价 (请根据教学实际,对此作品中存在问题或有突出特色的部分给予评价和建议) 序号 PPT页码 教学内容 呈现方式 其它 1 3~4页 作者和写作背景可以简略些,三年级学生不要求掌握具体详细。 -->在修改版中,删减了关于背景和诗人的介绍 呈现方式很好。 可以用线或框标出重要内容。 -->在修改版中,添加了一些线条和框图,突出重点 2 5~8页 诗句的品读和赏析内容详细,词语解释不够形象生动,不利于三年级学生理解。 -->在修改版中,润色了赏析中的语句,使之更加生动 链接方便实用又美观。 可以在解词释句时插入一些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3 2页和10页 初读古诗,没有听到课件中的范读。 -->这可能是因为音频插入的路径有一些问题,不过,在“课程资源”中提供了范读和flash课件,以供老师使用 不是要学习的生字不需要出示拼音。 -->在修改版中,已删除了不必要的拼音 可以插入范读的动画。 整体评价 教学设计 两首诗的教学从朗读古诗、诗人简介、写作背景、词句理解和赏析以及习题几个环节来进行,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合理。 诗句赏析部分略显简单,而对诗人和背景的介绍可以稍简单些。 课件设计 画面精美,整体色彩符合两首古诗的意境,图画与文字相结合,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如果能插入对古诗的范读音频或视频会更好。 【注】表格中的绿色字是我对老师反馈意见的具体修改方法。 
- 
													
- 
							- 标签:
- 评价
- 修改版
- 语文
- 背景
- 学习
- 学生
- 诗人
- 理解
- ppt
- 古诗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夜书所见
- 插入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