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提高信息素养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早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来,认为学习者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学生需要有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把握对自己学习有价值的信息的意识,并把这些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来的意识。对使用的信息进行配合加工、合成,以生成有益于社会、他人和自己的信息,学会选择、判断和评价。1983年,美国信息学家Horton认为教育部门应开设信息素养课程,以提高人们对电子邮件、数据分析以及图书馆网络的使用能力;1987年,信息学专家Patrieia Breivik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如数据库、电子表格软件、文字处理等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总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他必须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并将信息素养界定为四项能力;确认、评估、查询和使用; 1992年Christina Doyle进一步利用循环问卷的方法,集合全美各地136位受访者的意见,将信息素养进一步定义为“有能力从各种不同的信息来源,获评估及使用信息”,并细分为以下10种能力:(1)能辨识自己的信息需求;(2)能了解完整的信息和智慧决策之间的关系;(3)能有效地陈述信息问题,表达信息需求;(4)知道有哪些可能有用的信息资源;(5)能制订妥善的信息检索策略;(6)能使用印刷方式及高科技方式存储的信息资源;(7)能评估信息的相关及有用程度;(8)组织信息使其有实用性;(9)组合新信息成为自己原有知识的一部分;(10)能将信息应用于批判性思考及解决问题。 许多研究者还围绕如何培养信息技能与信息素养展开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如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Mike Eisenber博士和Bob Berkowitz博士认为,信息素养绝不仅仅是以往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这些都还属于低级认知技能),而是综合运用以上技能所形成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他们共同创立了包括六大技能的信息问题解决方案,简称“Big6技能”,并设计了专门的技能训练课程,开展了长期的实践研究。目前该项研究已从大学扩展到美国的中小学,受到普遍的欢迎。目前,信息素养教育已经开始整合到学校的各学科教学中,有力地推动着学校在教育思想、教学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各个环节中的全面变革。 华南师范大学的桑新民教授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确立培养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 (1)驾驭信息的能力: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 (2)运用信息技术高效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能力。 (3)信息时代公民的人格教养: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以及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从以上信息素养概念的演变和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出,信息素养作为一项创新发展的过程,体现了创新推广的规律,尤其是跨文化传播使信息素养具有更多创新发展的时空。

    • 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

            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教育协会在其出版物《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指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培养目标,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这三个方面表述,更进一步丰富了信息素养在技能、态度、品德等方面的要求。 技能目标:●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 ●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熟练地、批判地评价信息;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态度目标:●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 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 ● 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品德目标:●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贡献的学生有信息素养,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 ● 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贡献的学生有信息素养,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道德的行为; ● 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贡献的学生有信息素养,能积极参加小组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信息素养不仅是孤立的诸如信息获取、信息检索、信息表达、信息交流等的信息技能,而是以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在信息社会中合理生活学习的责任将这些信息技能用于信息问题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

    • 三、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一)尽快提高教育者的信息素养网络中隐含着危机,但真正的危机不是来自网络硬件,而是来自网络软件,最重要的软件是人。目前我们最缺的不是硬件而是软件中的软件——教师,是网络战士——网络教师。只有人才是无可取代的,尤其在教育这一最人性化的领域内。在顶端,是人设计了互联网,是人使知识信息流动,是人操纵着网络教育。教师要有较强的能力,让学生明白在网络时代如何认识自我、认识人类,学会什么时候该开机上网,什么时候又该果断下线、关机。网络教师应有一双慧眼,能在鱼龙混杂、信息万千的网络空间中区分真理和谬误;他应有一颗爱心,能让学生透过比特(byte)感觉到关爱,体验到真情;他应有坚定的立场,能抵御各种不良“颜色”信息的干扰;应有强烈的民族意识,避免在网络化的过程中,丧失互联网上的文化自主权;应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即对信息的敏感度,这关系到学生的信息视野和信息安全。
       (二)提高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 知识爆炸,信息超载,使人们的心理、生理难以承受,不堪重负。面对众多的信息,人会相应地对这些应激源作出心理和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又与生理反应相互影响,例如焦虑、恐慌会引发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青少年应积极对信息的冲击,有目的、有意识地作出认知性和行为性的努力,改变信息对人的负面影响。控制应激性情绪或生理性唤醒,从而减轻焦虑,身心放松,维护和增进身心健康。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是难以摆脱紧张不安、恐慌、孤独、苦闷、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沮丧绝望等不良心情时,则应该学习美国硅谷一些人士的做法:积极寻求心理医生、心理学工作者的帮助。对信息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根据身心状态和学习、工作的需要,占有适量的信息。真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电脑里,网络上的世界可能很精彩,但这毕竟是虚拟的,虚拟的感情,虚拟的人际关系代替不了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意,友谊关爱。上网要做到适度,作为一个人,应该多与他人交往,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与冷冰冰的电脑相对上。认识到网络的危害性。上网时必须明白:网络信息有的是有价值的,但有的是有毒信息。当你被那些虚假信息误导,后果严重时,是不会有人对你负责的。当发现自己被互联网“俘获”时,应及时意识到问题的严格性,想办法尽快摆脱。因此,上网要有安全意识,心理要设防,要学会自我保护。自觉增强网上安全防范意识和网络社会公德意识。网络社会同现实社会一样,不可能是一片净土。网络欺骗、赌博、色情、人身攻击、反动言论、犯罪行为以及各种网络垃圾等都可能使青少年受到伤害。正如一位网络罪犯在法庭上所说:“对没有成年人监护的青少年来说,国际互联网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是青少年网民自我保护、防卫的基本要求。同时,要自觉遵循网络社会的“游戏规则”,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不良网络行为,自觉接受道义自律和网络规则的约束,努力倡导网络社会自尊自爱自律自觉的新风尚。
      (三) 教会自主与选择 面对多元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并存的网络环境,如何教会选择是我们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首先培养批判性思维。传统的德育强调对既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传承和接受,所用的方法是说教、榜样、说服、限制性鼓励等,然而“把那些预定好的东西兜售、强加给别人,不仅不能产生思想,而且会扼杀了德性的发展,因为它们缺乏人性所需要的自由探究、审慎思考和理性的观念。”“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多元道德价值观并存,价值观冲突不可避免。个体必须以批判的态度审视各种道德和价值观,根据所处的文化背景来作出自己的选择。其次教育者要正确引导。我们强调教会学生进行选择,并不是倡导相对主义价值观,而是在教师价值引导下自主地作出选择,把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传承变为主体自主选择、自主建构的过程。 1.全面认识和理智对待网络的心理作用。在欣赏和肯定电脑网络的优越性和积极作用之时,要用全面、理智的眼光,正视电脑网络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网络成瘾症”、“信息污染综合症”的消极影响要有清醒、正确的认识。英国诺丁汉大学心理专家麦克•格里弗斯博士认为,“过分迷恋上网有损身心健康,严重的会导致心理变态,危害程度不亚于酗酒或吸毒。”“患者的行为与吸毒成瘾类似,一接触因特网就兴奋异常,没机会接触就寂寞难耐。”可见,网瘾问题的心理危害不容小视,可见学生有较强的自主自控意识和能力十分重要。 2.自觉确立现代网络理念。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网络世界里,学会筛选有用信息,提高自身抑制信息污染的能力,使自己不仅是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者,更是网络世界的建设者和真正主人。网络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网民宣泄不良情绪,但要学会区分网络社会和现实生活的界限,不要沉溺于脱离现实的虚幻世界,把上网当作逃避生活问题或者调解消极情绪的主要工具。偶尔的消遣、娱乐是可以的,但持续的上网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摆脱烦恼,因此青少年沉溺于网中借网消愁只会愁上加愁愁更愁。 3.养成良好的用“脑”和理智上网习惯。专家建议,普通网民正常的上网时间一般每天不要超过两小时,且在操作一小时后应休息15分钟;在上网之前要明确上网的任务和目标,把具体要完成的事情列在纸上,限定上网时间,准时下网或关机,决不拖延姑息迁就自己;未成年人上网应在家长、老师指导下进行,对于身体虚弱的学生网民,上网更要慎重适时,一旦发觉有身心不适,应及时停止上网,进行医治或休养。
      (四)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情感及其伦理道德 信息的意识情感就是能充分利用信息源的潜在意识。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人对信息有较强的价值观念、注意力和敏锐力。信息价值观是人们对信息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人们对信息的态度和关注程度;注意力是人的一种意识导向,它使人的认识活动有一定方向。具有强烈的信息注意力,就能及时得到信息,并使信息及时发挥作用;敏感性是对信息的反应和联想,较强的信息敏感性会对信息产生及时的反应,迅速地联想和深层的挖掘,并善于在别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有价值的信息的获取是建立在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基础上的。较高信息伦理道德的人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观,善于区分信息的优、劣、好、坏,并有区别,有选择的加以对待。对信息的所有权、知识版权、公共信息资源的安全有正确的、积极的态度,这是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应具备的信息伦理道德,也是学生信息素养重要的因素。 1、必须教育中小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时考虑到信息传播面广量大的特点,一定要遵循信息传播者的道德行为规范,富有责任心与追求真理的精神。例如,利用网络可以传播有益于人类的科学技术,也可以传播有害的计算机病毒;而且认识到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造与传播时,应该具有一种提升人类道德和理性的高度使命感,努力提高自己作品的品位,创造与传播真善美,而不是制造一些对于人类文化发展有反动作用的作品;同时应该敢于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落后与丑恶现象与行为,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且能够进行良性疏导。 2、必须教育中小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中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信息传播是一个在大家共同遵守一定的协议的条件下,相互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如果某些人破坏了这些协议,那么协议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人人平等,相互尊重,可以说,虚拟社会更加强调这一点。在进行信息交换过程中,没有年龄区别,也没有权威与普通人的等级差别,大家应该相互尊重。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大量下载各种资料,因此要特别注意尊重他人的劳动,应该提倡一种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不能够去剽窃和仿冒他人的研究成果,在引用人家的知识劳动成果时应该指明出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由于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进行跨越失控限制的大面积传播,影响十分大,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传播的人们必须要对于自己发表的成果的事实性与科学性负责,做到言之有据,同时在引用他人的成果时要进行分析,做到不传播虚假的信息。
      (五)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按照课程理论的观念来考虑,可以把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即以该课程名称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课程;隐性课程的概念比较广泛,既可能是以其他课程名称出现在教学计划,而实际上进行着的信息技术教育,也包括那些没有包含在教学计划中的,由于学习信息技术环境建设而提供的信息技术教育。 作为信息技术显性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所有学科的教学都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可以说,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各门学科的学科教育中度过的。通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会研究性、创造性学习。具有驾驭信息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高效学习与交流能力和信息时代公民的人格教养。但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课程计划中不可能占据主要地位,只可能上一小部分,但是信息素质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又十分重要,因此,除了通过信息技术显性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外,还可以开发其隐性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故其他课程的教学活动作为培养信息素养的主要渠道。同时,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念之一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时间能力,而这些在信息社会中不能脱离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在各个学科教育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够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信息素养,达成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 信息技术也是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有力工具,是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校教师生使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意识,使他们能够了解信息技术在他们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中的作用与常用的一些操作方法,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与教师的信息素养。同时,信息技术在学校广泛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案例,可以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隐性课程。 此外,学生不但在学校接受教育,而且在校外也会得到多种多样的社会教育。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很快、应用面十分广泛的新兴技术,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各种每体在讨论信息技术,许多著作论述信息技术,家庭成员见面时也在谈论信息技术。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社会与家庭之中的,他们到处都会接触到信息技术,例如在商店里使用POS系统结帐,在银行使用自动柜员机取款与存款,回到家里,家长在使用信息技术工作与休闲娱乐;同时,在完成家庭作业时,学生自己也利用信息技术来寻求帮助,他们还可利用信息技术漫游知识的海洋,或者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各种各样的休闲娱乐活动。学生必然从中得到进一步有关信息技术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 标签:
    • 信息素养
    • 能力
    • 学生
    • 信息
    • 网络
    • 提高方法
    • 信息技术
    • 学习元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