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诗词鉴赏的方法探讨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2. 了解作者有关情况
诗词是作者在特定时期思想感情的反映,它既离不开诗人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更离不开产生诗作时具体环境和事件的刺激。如: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范仲淹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矣、老成 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读这首词须对范仲淹的经历、思想以及背景有所了解,否则,对词的理解不是失之浅薄,就是矛盾百出。
范仲淹以他的一曲苍凉悲壮的《渔家傲》而名垂千古,而他《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成千古名句。他确实不愧为一位忧国爱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然而《剔银灯》一词看上去却颇为消极,似乎诗人已看破红尘,视宦海为畏途,大有“生年不满百,一醉解千愁”之叹。怎么解释这个矛盾?如果不了解某些史实,对这首词的鉴赏就会陷入迷惘之中。
《吴中纪闻》裁:“范文正与欧阳文忠席上分题《剔银灯》,皆属劝世之意。”可见这是即席应答之作,且有“劝世”之意。像是一位老人回顾一生后对青年语重心长的教诲。全词主旨上,上片像是站在宇宙来看人间的争战,觉得真是“用尽机关,徒劳心力”,政治斗争,军事谋划,无非是“徒劳心力”,争来争去又有什么意思呢?还不如大家都像刘伶一样,“唯酒是务,焉知其余”呢!作为一个政治家,竟产生以醉酒来逃避现实的思想,不是很难理解吗?
然而纵观范仲淹的历史,对他的消极情绪并非不能找到一些原因。仁宗时,他迁吏部员外郎,因忤吕夷简面罢知饶州。庆历三年(1043)他已64岁,参知政事,同富弼、欧阳修等向仁宗建议十事,主张改革官制,重视农桑,整顿武备,减轻徭役,又因被谗,出为河东陕西四路宣抚使,徙青州,在赴颖州途中病死。这是他一生中两大挫抓。尤其是改良运动的受挫,他和欧阳修一样,在政敌的打击和排挤下,不可能不产生消极思想。因此当他雪染双鬓、回首一生时,感到了政治斗争的险恶和无聊,进而产生“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的想法也就可以理解了。
再年下片,是对少年学子提出的由衷告诫:“人世都无百岁,少痴矣、老成 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这里作者给人们算了一笔帐:一般人都活不了一百岁,而年幼时尚未涉世,幼稚,愚钝;到年老时,脑筋迟钝,四体不灵,弯腰驼背,也不免笨拙;只有中间一段,年富力强,思敏体健,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只可惜一些少年总是把心计牵挂在功名之上,或追利禄面蝇营狗苟,或逐功名于宦海沉浮。到头来怎么样呢?还不是“用尽机关,徒劳心力”!最后作者提出忠告:“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当你们面对一品那样的高官,千金那样的厚禄时,请先问一问白发人,问问他们怎样才能避免陷在那争名逐利的可怕漩涡中。统观下片内容,虽从结构上像是上片思想的推进,但因为强调了看破名利,强调了看重韶华,强调了去“问白发”,遇到名利的诱惑又如何回避,这就可以使我们把作者的思想引到更积极方面去理解。
由上述分析可知,如果你不了解作者的有关经历,你就无法解释他的消极思想;如果你不能全面了解作者思想的格调,你就很难看出词中的积极成分,也分辨不出贯穿全词的主线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了。
人的感情毕竟是复杂的,在人生旅途中必定会反映出多层面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当然在弯路的行进中总有一个大趋势,在思想的大动荡中也有一条主流。我们读《剔银灯》也会感到在消极的心绪中却不觉得颓唐,在人生经验的大总结中仍含着几分耿介。-
3. 由诗句引发的联想
我们对作者的其他诗句,尤其是表达类似思想的诗句要有所了解,也要了解其他各个历史时代的诗人表达类似思想的著名诗句。如:
对酒
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
貂裘换酒了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
洒去犹能化碧涛。
题目“对酒”便可联想起曹操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一个是抒发拯救祖国的革命豪情,一个却是表达对离乱的伤感,建功立业的渴望。首联可从其豪气联想到秋瑾的其他诗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不因人热。俗子胸襟谁识我”,但秋瑾也还有作为一个女子的生活情趣和细腻感情:“夏昼初长,纨扇轻携纳晚凉,……浴罢兰泉,斜插茶花映翠钿”。颔联大有李白诗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李白《将进酒》)。颈联可想到她的另一些诗句:“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尾联和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思想是相通的。分析一首诗,对这位诗人的其他诗作了解得越全面,分析就越透彻;由诗句引起的联想越丰富,分析的说服力就越强。-
4. 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
分析诗词,若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了解,将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因此,对文学史中重要的作家风格有个最基本的了解是必要的。
如《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屈原作品)是浪漫主义源头;汉代古诗有悲怆色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李白诗感情奔放,极富浪漫色彩;杜甫诗沉郁凝重,诗风富于谈化;乐天(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贺诗奇诡变幻;义山(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花间派”词人(韦庄、欧阳炯、孙克宪等)词风既有浓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特点;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永叔(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希文(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山谷(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易安(李清照)词婉约凄切;稼轩(辛弃疾)的词风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的作品……这些诗词风格一直影响到明清诗坛。
但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比如苏轼是北宋豪放词派之首,可是他的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其悲戚哀婉并不在李清照《声声慢》之下。-
鉴赏作品的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要读懂一首诗,必先理解诗的语言含义。诗词的语言要求精练、含蓄,同时诗词的语言又具有跳跃性。
钱钟书在《谈中国诗》中说:“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这点出了中国诗歌形式上的特点:短小精悍。同时他又说:“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说出了中国诗歌的魅力,这一魅力具体体现在最富表现力的语言上。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炼,含义丰富而深刻。因此可以说,理解诗歌的语言,是读懂诗歌的第一步。
诗词作品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的,作品中的词语常是作家从大量语言材料中经过比较、筛选而得,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古代一位诗人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还有一位诗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马雅可夫斯基也说:“你想把 / 一个字安排得当, / 那么,就需要几千吨 / 语言的矿藏”。如果一目十行地扫过去,不仔细地体会作品中每个词语的涵义和韵味,就不可能领会到作品的神妙之处。
诗词的语言,不像其它文学样式那样直露,而是含而不露,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可以说诗愈隐而不露,意在字外,其味愈浓郁强烈。
能够鉴赏诗词的语言是一项必须具备的能力,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作努力。-
1.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其目的主要是建构格律以形成音乐美,从而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①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例如: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何逊)
“下马饮君酒”、“日色冷青松”(王维)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绿”、“红”、“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通过活用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分析诗眼极为重要。“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刘铁冷《作诗百法》)人之眼目,乃心灵之窗,诗词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之窗。诗词之眼,乃是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足以使全篇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焦点。
②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例如:
毛泽东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可以重排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更为典型的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重排为“欲目穷千里”,并能感知倒辞是为了对偶的需要。又如“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内分金带赤,恩与荔枝青”等,可以重新组合为:“夕鸟藏(于)梨花”、“小树花传香”、“内分赤金带,恩与青荔枝”。当然,重新还原的目的就是要理解诗人特定环境中的思索,美丽景象中的情趣。
③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在诗歌的鉴赏中,就可以根据问答,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和联想,把省略的空白部分补充出来。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④通过体会诗中字词体现的色彩,理解诗人有意构筑的画意与诗情。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⑤抓住诗词中能粘合情与景的实词、虚词,以“融合”诗歌的情与景,体会诗歌的意境。
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对于借景言情和缘情布景的诗歌则需要寻找一个情景交融的“融”合点,如:“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弧。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江汉》诗中,诗人用“共”、“同”、“犹”、“欲”四字将客观景物与诗人的思想感情自然融合在一起。与在共远,与月同孤,心视落日而犹壮,病遇秋风而欲苏,老骥伏枥的情怀溢于笔端。
总之,由于诗歌语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的特点,往往不好把握。我们在对其进行欣赏时,必须抓住其特点,结合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亦实亦虚,从最基础的部分做起,以逐步提高欣赏水平。-
2.进行诗歌鉴赏,要用想象和联想的手法理解诗歌语言。
诗人创作诗歌的重要手段是想象和联想,运用想象和联想来创造意象。那么,要理解诗歌“在言外”的意,也要凭借想象和联想。
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首联中“知”“乃”,颔联中“潜”“润”,尾联中“看”“重”都扣住了“喜”字,唯独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难于理解到一个“喜”字,但是,我们如果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马上就能豁然开朗。“野径云俱黑”这是从面上写天地之间黑得浓,黑得重,黑得无边无际,预示着透雨将至。“江船火独明”这是从点上写渔民,我们似首看到了渔民一家,正在大雨来之前忙碌捕鱼的身影,写出了渔家之喜,渔家之喜就是忧民的诗人之喜。-
3.鉴赏诗歌的语言,还可以从修辞上切入。
诗人常借修辞含蓄地表达“不尽之意”,让人含英咀华,使空泛连接着确切,确切又连接着空泛。例如: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官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人来到金陵,联想到与金陵相关的历史人物、事迹,由历史上的人事联想到自身,这是很自然的。那么诗中颔联中的“花草”和“衣冠”,尾联中的“浮云蔽日”和“长安不见”,难道不会令你想到别的什么?“花草”、“衣冠”难道不是指人?指美女和豪门贵族!“浮云蔽日”难道不会让人想到奸臣当道,蒙蔽皇帝?“长安”自然代指朝廷,“不见”表达出诗人对朝廷的忧虚和关心。
衬托,是诗词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诗人为了突出意象,或以景物衬人,或以景物衬情,或正面衬托,或反面衬托,或侧面烘托。-
4.进行诗歌鉴赏,也要了解鉴赏诗歌语言美的几个角度。
①美在准确传神。
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②美在言简意丰。
许浑的《金陵怀古》云:“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复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后人认为,若中间两联删去,“则气象雄张,不下太白绝句。”确实,删削以后,全诗呈现出净化以后的透明状态,更能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③美在音韵和谐。
诗歌的音乐美由押韵、节奏感和音调构成。押韵能使全诗在音响上联结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鲜明的节奏感如能与诗的内在情感保持一致,能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重章叠唱,令人有一唱三叹,荡气回肠之感。-
5.进行诗歌鉴赏,还要了解古代诗词中常见语言特点。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平淡: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
绚丽:其特点是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
-
- 标签:
- 分析
- 语言
- 作者
- 诗歌
- 诗词
- 鉴赏
- 学习元
- 古代诗歌
- 方法
- 诗人
- 理解
- 了解
- 思想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