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超——农远工程背景下农民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研究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摘要:信息素养是当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素质,一般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由于政治、历史等原因,农村的信息化发展相对于城市来说比较落后,农民的信息素养也相对较低。本文通过对某市的农民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间接地反映了当代农民信息素养的一般状况,并且从中折射出了一定问题或缺失。针对这些问题或缺失,提出了相关性的建议或对策,有助于农民信息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信息素养;农远工程; 农民

    • 一、引言

            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素质,中国城乡分割体制及市场资源配置的基本规律,使信息资源配置更倾向于城市,大部分农村人口几乎成为信息化的边缘人群,农村信息贫困已成为农业信息化、农村持续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障碍,成为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瓶颈,所以农民信息素养必须受到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现阶段,在我国普遍开展的农村远程教育(包括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为提升农民信息素养带来了契机,但是在农远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包括利用农远工程提升农民信息素养的实践过程中,还面临着需要解决的问题。

    • 二、农民信息素养的现状

    (一)农村信息化发展简述

           进入21世纪以来,为顺应世界信息化潮流的发展,我国的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使我国信息化发展紧随世界信息化发展之后。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特别是通过实施广播电视及电话“村村通”工程,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地区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和固定电话普及率,随着科技的不断地发展创新,越来越多的农民持有移动手机,给农民创造了更广的信息途径,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得到加强,农牧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市场供求等信息,以及农民生活的各类信息初具规模。各有关部门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格局开始形成,农业、气象、科技、教育、广电等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和职能作用,积极推进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涉农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差,整体水平相当落后。

    (二)农民信息素养现状

          徐州市各县各区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百村调查”工作要求,以远程教育“双创双争”活动为主线,扎实推进“百村调查”工作的开展,通过实地查看、座谈访问、调查问卷等方式来了解全市6个区和五个县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情况,还有农民信息素养状况。本次调查发放远程教育全国专用频道课件节目内容需求调查问卷4998份,全数回收,有效问卷4998份。

    1. 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对象来自不同的年龄阶段,35岁以下、36-50岁、51-60岁、61岁以上的调查对象所占比例分别为25.25%、42.00%、21.61%、10.98%,基本满足了抽查样本的代表性和多样性的要求。在本次有效问卷中,男女比例为64.01:35.99。30.5%的调查对象是群众,46.04%的调查对象是党员,15.27%的调查对象是乡(镇)村干部,还有少数的终端站点管理员。

       2.农民平时喜欢收看的节目内容

    表1  农民平时喜欢收看的节目内容

           首先,农民的信息素养应该体现在信息的需求意识上,他们主要关注与农业相关的信息,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确定信息需求。据调查,51.4%的调查对象喜欢观看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类的节目,说明他们经常关注最受农民欢迎的节农业技术。40.9%的调查对象喜欢看政策解读类节目,说明农民关注国家相关政策的积极性比较高。也有较多的人关注农业生产经营、市场信息、职业技能、经典经验、科普知识和卫生健康。

           3.喜欢课件节目的形式

            调查对象观看的课件节目形式主要包括培训录像、咨询答疑、对话访谈、专题讲座、故事讲述、现场示范、情境模拟、和动画动漫等形式,多数节目形式都是以直观的形象或者面对面谈话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农民,易于农民接受。

           4.远程教育节目收看的频率

     表2 每月收看远程教育课件节目的情况

    每月收看节目频率(次)

    比例

    0次

    2.18%

    1次

    19.57%

    2次

    53.44%

    2次以上

    26.33%

     

    表3  每次收看远程教育节目时间

           在调查对象中,每月收看2次节目人数超出一半,超出2次以上的人较少;每次收看节目的时间在1-2小时之间的人居多,占80.41%,同样超出2小时的比例较小,说明收看节目的次数和每次观看的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不利于农民较好地接收和理解信息。

           5.远程教育课件节目

    表3远程教育节目课件存在的最突出问题

            从表3中可以看出:节目虽多,但没有特色,无法吸引观众;部分人反应看不懂,不适用;还有的人反映画面不清晰,说明节目不能满足需求。

    • 三、农民信息素养缺失

    (一)农民的信息意识薄弱

           信息意识是指人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能力和洞察力。由于农村的信息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有些农民对网络没有概念,有的人不会利用网络信息。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能够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但主要是通过收看电视节目获取信息,很少利用到网络,对于网络知识只是停留在肤浅的认知层面上,农民还不能够主动地通过多种方法和技术手段去积极地寻找答案或解释。

    (二)信息能力较弱

           信息能力通常指一个人具有能够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和批判地评价信息,精确地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等能力。农民的信息工具能力较低:多数人通过电视电话获得信息,对于现代的网络设备操作不熟悉甚至没有接触过;信息加工的判断能力不强;信息理解能力较低,多数人喜欢收看直观而又形象或者是面对面谈话形式的节目。对于农村来说,跟农业生产相关的信息才是他们最需的信息,而农民出除了观看农业技术类节目,娱乐节目也非常多。现在农村的生产生活信息主要来源于乡村人际传播,而村干部是这个人际传播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传达和执行上级政府下达的命令时,他们首先对信息进行过虑和加工,再通过交谈、会议等带有强势的方式传达给农民,直接供农民使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农民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远程教育培训的作用发挥不到位

           现代远程教育以其丰富的学习资源、师生准分离的优势解决了农民不离家门就能学习的难题,但真正符合农民需求的学习资源不多,远程教育类的课件安排次数和播放时间多不科学,更多的是形式教育,完成任务,多数农民在学习之余没有把所学的农业信息、信息技术运用到解决现实农业生产、经营、销售等问题上。

    • 四、农远工程促进农民信息素养提升的对策

    (一)完善信息素质培育法规政策

           在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的法律法中,学生被纳入到其中,农民没有。进入21世纪之际,国家出台了先关的政策文件,如1999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教育事业“十五”计划》明确提出“普及计算机及网络知识教育”,国务院公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科学素质教育,而农民信息素质教育是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条件。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把农民教育、农民信息素质教育纳入其中。

    (二)刺激农民的信息需求

           由于农村的信息化水平低,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民信息意识薄弱。提高农民信息素养,建设新农村,关键在于刺激和培养农民的信息需求,让农民积极参与到农村的信息化发展之中。第一,让农民意识到信息在现实农业生产生活中的价值,使他们达到信息饥渴的状态;第二,是你们清楚地意识到使用农业信息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入;第三,提高他们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及辨别能力,激发他们对信息的需求。

    (三)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完善教育资源。

           农远工程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城乡之间和东西部之间的教育公平,缩减地域间的差距。而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国家对农民的信息素养、科学素质有了高的要求和期待,农远工程就起到了平台的作用。现代远程教育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有视频教学资源、教材资源、技术培训软硬件资源,解决了农民不离家门就能学习的难题,在农民观看的节目中,涉农的信息节目内容应该多安排一些农业技术、生产、经营、销售类等节目,从而提高农民农业信息意识。

    (四)充分发挥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作用,促进学用转化典型

           地方政府除了利用农村中小学对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进行教育培训,还可以很好的利用当地的一些高等农业院校、农业机构对农民进行农业教育培训,充分发挥这些学校地方优势、学科优势、科研优势,给农民展示直观而又形象的教育,使他们很快掌握信息技术、新方法运用到现实农业生产生活中,增收致富;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及时发现一些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小问题当场解决,大问题可带回学校进行科研立项[6]。对于农民来说,他们做到了学用转成典型;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受益,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五)加强培训队伍的建设

           农民在提升信息素养的培训活动中是重点培训对象,培训人员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包括培训人员信息素质。培训人员算是信息中介,既有教育功能,又有服务功能。给农民进行培训,培训者可以是老师、学生、也可以是权威的人士,但是必须保证他们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知识储备,较强的个人感染力和现场控制能力,这样的培训人员才能保证农民信息素养的提升。

    • 五、结束语

           由于历史的局限,我国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信息素养,与发达国家的农村信息素养还有很大差距,而且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提升我国农民信息素养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关注和帮助。[2]本文通过对某市的农民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间接地反映了当代农民信息素养的一般状况,并且从中折射出了一定问题或缺失。针对这些问题或缺失,个人提出了相关性的建议或对策,但是本研究还没有结束,比如:对策提出之后,执行状况如何?农民信息素养的是否得到提高?策略是否再调整?

    • 标签:
    • 信息素养
    • 策略
    • 农远工程
    • 提出
    • 缺失
    • 问题
    • 现状
    • 农村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