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阅读情境教学】案例学习笔记提交区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请各位老师在完成小学语文阅读情境教学案例的学习后,提交您的学习笔记,主要包括收获、反思、困惑需求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具体操作方法:请老师在列表中找到您的名字,点击后面的“编辑本段”即可进入编辑界面,完成后点击编辑页面下的“提交”即可完成学习笔记的提交。

    • 小学语文阅读情境教学案例学习心得

            这两天里,我认真学习了“学习元”上的几篇有关阅读情境教学的案例,数量不多,但比较精要,收获颇多。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在几篇教案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层次创设各种阅读情境,使学生对文本的对话更加直接和深入。以下谈谈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1.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课堂伊始,精彩的导语为学生创设一个神秘的情境。你可以采用如《七颗钻石》那样激奇揭题,开启学生对童话的美好憧憬;你可以如《秋姑娘的信》那样设下悬念,激起学生巨大的好奇心;或者像《我们的民族小学》那样通过播放音乐或视频等,给予学生强烈的直观性。反正,导入的情境创设至关重要。

          2.创设朗读情境,加深学生对文本和人物的理解。

            指导朗读,除了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还可以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感。

    《七颗钻石》中的朗读情境创设非常巧妙。如朗读第一自然段,先指名读,再谈感受,接着在此基础上再读,第二次读的感受加深了。然后,引导学生想象旱灾时的画面,在想象中去朗读,这样使“读”与“悟”相辅相成。

           3.换位思考,创设品读人物的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掌声》中引导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感悟的情境创设得非常成功。教师指导学生重现当时的情境,并引导体会英子前后的变化,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人物细腻的情感。在《我们的民族小学》中,我们也可以多次看到教师使用这种方法:“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朗读课文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下课了,同学们怎样尽情地玩耍?如果你也在其中,你想和他们玩什么游戏?”这种情境创设很自然地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使他们对文本和人物的感悟更深刻。       

          4.一些困惑。

           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1)情境创设的形式与内容需要在备课当中花费相对较多的精力。

        (2)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的学习时间花费较长,有时会打乱原来的预设,会造成前松后紧的情况。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愉快教学。我们应该熟悉阅读情境教学的模式,熟练而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 白燕小学 卢月芬

           关于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合理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这一点,确实是很大的难题。在学习了这几个教学案例后,有一点感受特别深刻:

            精心设计语言,引领学生走进情境

         《七颗钻石》案例中情境的设计我比较认可:

         上课伊始,老师通过北斗七星的画面创设了的神奇情景,利用语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遐想,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其身临其境,“言尽而意无穷”。

          在出示文段“这是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钻石……巨大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后,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水流流经大地,滋润万物,将会是怎样的情境?教者抓住了文章的这一留白处,巧妙地用语言将学生的思绪带到了设置的情境中,我想,如果我是学生,一定不会有任何的压力,不会有所顾忌,思维一定被老师的几句生动的话激发了,迫不及待要表达,要交流自己想到的。我想,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当然这个用语言织下的情境之网,必须要契合三个有效因素:其一是结合课文,合理有效地延伸了课文,升华主题;其二,老师的语言要能激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其三要结合学生的年龄段特征。

         《掌声》文末进一步体会掌声的力量这一教学环节中,老师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引读课题——“掌声”。让人看着教案都能感受到课堂上的“书声朗朗”。 当然这个读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就能凑效的,在宝贵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就起着“引路人”的作用。四次读课题都用了不同的导语:是什么是什么让自卑的英子变得自信乐观?是什么能让曾经失去自信的英子重新找回了自信?是什么化解了她心中深沉的忧伤和孤寂?让我们在饱含激情地读一读课题!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创设了情境,深化了中心,升华了主旨。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同济小学 孔奕

     

    阅读情境案例学习心得

        通过几篇阅读情境教学案例的学习,对如何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一、重视导读的情境创设。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导语在一堂课中往往会成为教学的突破口。此时,设计得当的情境会更快地把学生的思绪引入到课堂教学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七颗钻石》里,老师就在课堂伊始利用孩子们对童话的浓厚兴趣为其创设了一个神秘的情境,为下文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又如《我们的民族小学》中,老师设计的是以歌带情,通过师生齐唱歌曲使得孩子迅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二、深化朗读的情境创设。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情色彩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准确体味。在课文中,作者往往是把个人的情感通过笔触倾泻在字里行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比如《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浅,且与课文内容有时空差距,朗读起来就不能真正表达出自豪之感。于是老师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孩子换上带来的民族服装,引导孩子对服装之美的赞叹,并抓住机会让得到欣赏的孩子用发自内心的赞叹体验来朗读课文的片段。这样,通过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再现教材形象,理解课文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巧妙质疑的情境创设。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惊奇中开始的”。中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未知。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
        比如《秋姑娘的信》《掌声》等课例,老师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但正如之前理论学习中提出的“对语文教学而言,创设情境仅仅是学习文本的内容一种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如何在课堂中合理分布时间,让孩子在深入理解课文,感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又促进发展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呢?这仍是我不断思考学习的一个方向。

    • 吉利小学 黎彩苗

    小学语文阅读情景教学案例学习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便是情景教学法。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孩子们的欢欣、兴奋和激动的情绪,促使他们进入教学情境之中,使他们在喜悦的积极情感之中获得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欢快愉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多参与、多实践。

    一、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当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出现差异时,要激发学生思维,把“冰冷”的文字活性化。案例:小学一年级的语文《秋姑娘的信》描写秋姑娘给大雁、青蛙、松鼠和山村孩子写信,有一句说:“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 造成悬念,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状态下进行阅读,而且充满童真童趣,很符合低年级年龄特点,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创设多种形式读课文,学生能更好地把握了文本的意境。

    二、阅读教学中“读书”尤为重要,四个案例中都注意阅读教学中的“三读”:初读、精读、品读。

       1、提高初读的质量,给学生指点读书方法。初读是阅读教学的突破口,因此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是语文中最重要的习惯之一,要一边读一边思考,就不能过于匆忙,而应该像老师钻研教材那样,引导学生一边细细读书,一边咀嚼品味。而且每读一遍书要有相应的要求和效果。

       2、要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精读、品读。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理解的词句或文本蕴含的意思。这个时候,我们老师要鼓励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必要时要引导回读精读。 读的时候还要“入境”,不仅要了解作者说了些什么,还要了解作者说这些话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在初读与精读基础之上,细细琢磨之后再整体把握即为品读。品味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要引导学生把文本如何丰富,如何优美,如何生动,如何形象,如何有特点,如何有魅力读出来,而且要有感觉,有心得,还要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

    三、阅读教学要挖掘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阅读教学所要解决的大概是这几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因此,老师除引导读书理解外,还要采取多形式的教学方法,挖掘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要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小组合作读书,分角色朗读,辩论、抢答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人人参体验活动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开发了潜能。。

       2、设计语文教学情境活动,感悟作者或课文最真实的情感。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可把课本搬上舞台,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编排课本剧,通过这样的情景活动再现文本内容和人物形象。使课堂成为学生探究场所,成为学习的乐园。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教学的实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随着阅读标准的提高,说说在阅读教学中遇到了不少困惑:

        困惑一:默读,流于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文段,但总有一部分学生无所事事,要么眼睛看着书、心里开小差,要么读而不思,还有的学生干脆在下面偷着玩。时间浪费了,默读却没有效果,默读怎样才能做到有效?

        困惑二:面对理解感悟,学生束手无策。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不能只读熟课文,初知大意,而是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感悟能力?

         困惑三:教师包办代替多,学生主动学习少,教师应该怎样改变?

    • 石湾二小 曾如婷

    案例学习笔记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好的开头就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更好地带动课堂的气氛,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投入,更加积极。这四份案例展示了四种有效的方式。

       《七颗钻石》一课中根据北斗七星的故事利用深情的导语为学生创设情景,设置悬疑,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先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秋姑娘的信》一课中展示两幅图片的对比制造悬念,并且引出了课文中的句子,有效地引导学生进一步去阅读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结合文本内容在开头就引入了相关的音乐,通过音乐的感染,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掌声》一课通过谈话的方式巧妙地引入到课文里。

       在文中提到:“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课都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它是任何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人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朗读中感悟文本在四份案例中都有深刻地体现。从初读、再读、到精读,再到表演读,每一步层层递进、深入文本内容,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培养语感,以《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为例。第一步:初读课文的目标在于让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大致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第二步:分段朗读,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进一步讲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一些关键的句子,把握学生朗读时的情感变化。第三步:比赛朗读,加深学生对文本感情变化的把握,升华情感。

    我的困惑:

       1、阅读情景教学在低年级中往往存在着时间不够充裕的问题。如果注重了朗读的训练,一些知识点很难讲明白,学生理解就不够透彻。如果朗读的训练也不够多,学生对文本的体会感悟也不够深入。

       2、低年级的一些课文中会出现一些比较难于解释的词语,单凭字面上的解释,学生很难明白是什么意思。如何设置一些有效的情景用来解释难理解的词语。

       3、低年级课堂中非常需要拓展的环节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如何设置情景呢?

    • 黎涌小学 朱惠惠

    情境阅读教学的案列学习所得

    • 阅读情境教学四部曲
    1. 生活入手,情真意切,兴趣盎然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开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因此创设情境的伊始,要结合学生课外知识和生活经验入手,信手拈来,即更加直观形象,又让每位学生有话可说,有情感表达。在步步引进课文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带着跃跃欲试的心态进入课文学习。好的情境创设,可以打开学生的情感闸门。例如老师在《七颗砖石》一文,老师可以给孩子创设美丽的星空图,认识星座入手,再聚焦到星空中的北斗七星,开启童话探索之旅。

    1. 巧用体验,把握情感,理性定位

           角色进入,定位文本的性质,尤其文本主人公的把握,这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精讲一部分文本内容,最终知晓文本中具体的是何人何物,写作方式。既不能夸大情感,也不能忽略细节中所要传达的细腻情感。例如在《掌声》中,我们要把握在掌声前后主人公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才能体会掌声赋予英子的魅力与力量,掌声前后同样是走路一摇一晃的,但是是从默默的一摇一晃到活泼开朗的一摇一晃。

    1. 活学活用,移情朗读,情感输出

           情境阅读一般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边分析把握边多形式朗读体会,更适合与篇幅较短的低年级阅读教学,另一种是先细细分析品读,再自主合作倾情演绎。两种形式都要先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采取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角色朗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尽可能的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语气语调的感悟,想象作者主人公身处之境,锻炼学生朗读能力。一读再读,生生互评朗读,情感理解更加到位,内化语言。

    1. 升华情感,现于实践,深入灵魂

           语文基本要求听、说、读、写,学生的所说所想所写是学生在文本吸取的养分,内化情感内化语言的过程。语文教学不仅要引领学生紧扣文本,更要带这学生走出文本,让课堂教学在高潮中结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入灵魂,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体现。在掌声一文中,课堂结束,可以布置学生给英子写一封信,学生扮演了一回英子,体验了英子是个怎样的人,又走出角色,进入另外一个角色,给英子写信,就像给自己写信一样,学生情感有出有进,记忆深刻。

    二、读写结合,阅读情境中的写作粮仓

           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都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一堂没有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无疑是充满遗憾的,朗读蕴含着满满的情感与资源。一是在文本一读再读中,培养学生语言审美能力。二是重要句字句式朗读,可以体会重要词语的恰到好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是诗人一改再改才出现的,老师在讲解古诗意思,都会重点讲解此字的由来,无形中在给学生灌输写作中讲求精确用词,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三是特殊句式及优美句式的朗读,读中必有写,模仿句式说一说写一写,渗透写作方法,无疑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 阅读情境提问技巧

           阅读情境要坚持一个原则:教师少问,学生多问。教师少问,杜绝问题的繁琐,要求教师理清文本中心,创设阅读情境,围绕全文给学生抛出一两道贯穿文本中心的问题,让学生去文本探索。会提问题的学生才是会学习的学生。学生在围绕老师问题探索文本,自己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互相消化了彼此的问题,才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生的主体地位。

          总而言之,在是在整个创设情境阅读教学中,要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

    • 标签:
    • 教学
    • 情境
    • 阅读
    • 语文
    • 小学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