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暑期课程协同备课-张晶静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3)教学设计

     

    课时名称

    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统计分析数据形成报告

    学科

    信息技术

    授课年级

    高一

    授课时数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广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部分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包括表格信息的加工及分析形成报告等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熟悉表格信息加工软件Excel的常用工具和函数,根据任务需求,选择恰当的函数处理、分析表格信息,形成数据的分析报告,以便做出有效的判断和决策。

           本次课程理论内容较少,操作内容相对较多。课本主要介绍了使用表格加工软件对表格数据信息进行简单的统计和分析,最后形成分析报告。从技术角度上来看,教材要求的技术难度要求不高,也很容易掌握。故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旨在掌握表格数据信息时,利用已有的数据,选择合适的图表插入,使数据分析结果更直观,最后形成简短的分析报告,鼓励学生主动利用表格加工软件分析数据,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或结论。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各类图表的用途及特点;

    掌握图表的插入及设计;

    2.  过程与方法

    能够增强挖掘信息的能力,并在提炼数据后进行统计分析;

    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形成分析报告,将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得以运用来解决问题;

    能够加强审美,并设计出美观大方的分析报告;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图表的插入;

    (2)图表的设置;

    2、教学难点

    有效处理整合表格信息,提高作品美观度,且能更好表达主题;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设计意图、依据

    课堂

    导入

           教师: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完成了“第一周得分”、“第二周得分”、“第三周得分”以及“统计分析”四个工作表的创建和数据的填充及计算,那么在所有数据统计完成后,我们需要做最后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

           向学生说明本次课程最后的作业是一个基于“统计分析”工作表的分析报告,最终作品为每个人提交自己的分析报告。

           学生打开学生素材(包括四个工作表及全部的数据)。

           说明本课的主要内容及最后需要提交的作业,了解本节学习的内容及其实用性。

    课堂

    教学

    一、 熟悉素材数据

            引导学生观察已有的工作表及数据,熟悉素材。

     

    二、插入图表

           教师引导学生插入图表;

           插入-->图表-->图表向导

           讲解不同类型图表的用途及特点:柱形图、条形图、线形图、饼形图;

    A.  柱形图:擅长比较数据间的多少与大小关系;使用柱形图和条形图时,柱体间的距离应小于柱体本身;

    B.  条形图:擅长比较数据间的多少与大小关系;在说明文字较多时,用条形图表示更清晰,便于人们辨认;

    C.  线形图:也称折线图,按时间轴表现数据的变化趋势;在某个时间段内,通过把若干个坐标点连接成一条折线,从中可以找到数据状态的改变;

    D.  饼形图:也称扇形图,适用于描述数据之间的比例分配关系;在饼形图中,同时使用数值与数据标示,可以使数据之间的比例关系更为清晰;

     

    三、图表设置(鼠标右键点击设置)

    A.  图表背景色设置

    B.  网格线设置

    C.  图例设置

    D.  数据系列格式设置

    ……

    四、形成分析报告

           教师演示,利用插入的折线图分析数据,使结果更为直观,形成简短的分析报告,并预测发展趋势,最后对分析报告进行简单的设置,使其更加美观大方。

     

    五、完成分析报告

           学生完成自己的分析报告,包括图表的插入及美化,以及最终的分析报告。

     

    六、 提交作业

     

    学生观察素材中的数据,熟悉素材。

     

     

     

     

    学生倾听,掌握插入图表的方法。

     

     

     

    学生倾听,了解不同类型图表的用途及特点。

     

     

     

     

     

     

     

     

     

     

    观看教师演示,掌握图表的设置,思考自己的分析报告图表的设计。

     

     

     

    观看教师演示,了解分析报告的形成。

     

     

     

    学生自主完成分析报告。

    结合学生前提性知识,关联学习,减少学生对新素材的陌生感,降低学习难度。

     

     

    此处通过教师演示插入图表的方法,引出不同类型的图表,简单讲解不同类型图表的用途及特点,引导学生观察。

     

     

     

     

     

     

     

     

     

    通过教师演示图表设置的方法,学生进行简单的了解,为之后的自主练习打下基础。

     

    教师演示分析报告的形成,给学生做一个简单的样例。

     

    教师简单点明任务,由学生自主完成最后的分析报告,加深印象。

     

    鼓励学生完成作业。

    课堂

    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图表的插入及设置,还有如何形成分析报告,在这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有图表的数据源区域选择,系列产生在行与产生在列的区别,并最终将表格、图表等信息进行整合,形成分析报告,并对分析报告进行一定的设置,提高美观程度,更好的表达主题。

    学生思考,聆听教师的总结和补充。

    总结提高,帮助学生梳理本次课程的收获,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图标的插入及设置,以及如何在excel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分析报告,学生对图表的插入及设置的操作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形成分析报告方面,对数据的整体分析不是特别好,但对图表的美观设置方面有很大的创新,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对数据的分析方面多进行训练培养。

    张晶静+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3)教学设计-a1.doc

    素材及最终效果.rar

    • 标签:
    • 案例分析
    • 暑期
    • 信息技术
    • 课程教学设计
    • 课程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