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建筑-F组-古楼乡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F_楼
古楼乡,
位于福建省浦城县境内,是革命老区乡,在县境西部,东邻仙阳镇,东北与九牧镇相连,南通永兴镇,东南与莲塘镇接壤,西界武夷山市,北界江西省广丰市,位于东经118°14′—118°24′,北纬27°55′—28°08′之间,东西宽16公里,南北长24公里,面积208.38平方公里。乡辖12个村委会:前排村、上云村、叶山村、石村村、中潭村、古楼村、里山村、坑口村、大路村、大洋村、洋溪村、岗里村。
01300000147703120902335347917.jpg
古楼地处山区,东、北、西三面中山环峙,有1000米以上山峰24座,以铜钵山最高,海拔1534.6米,是浦城县、武夷山市、江西省广丰市的界山,其中部、南部为低山及河谷盆地。发源于中部西北山麓的古楼溪北出太平关,注入江西省信江,在境内构成古楼河谷盆地。其西南山麓的坑口溪和东北部的上云溪垄溪向东流,汇入西溪,注入南浦溪,在境内构成洋溪河谷盆地,境内是典型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近似大陆性气候,冬季略受高山寒流影响,累年平均气温为16.6℃,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5.5℃,极端最低气温零下8.8℃,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7℃。年均降水量2000毫米,治所驻地古楼在县城西65公里,海拔420米。
境内已发现商周文化遗址2处,宋至清为通德里、新兴里的属地。民国期间
设古楼、洋溪2乡。从民国17年(1928)起,古楼人民就开展革命斗争,先后建立中共浦西、高(郊)洋、古楼区委,高洋为中共广(丰)浦(城)县委驻地,革命基点村有20多个,坑口村至今还保留有红军标语墙。解放后,1950年冬,古楼乡、洋溪乡分别划属第六区和第五区。1951年境内划 分为里源、中潭、上云、洋溪、大路、廉村6个乡。1958年5月,撤区并乡,境内设上洋、洋溪、古楼3个乡,同年9月属上游(永兴)人民公社。1961年5月分设古楼、洋溪2个人民公社。1965年9月,洋溪公社撤销,其中8个大队中的5个大队并入古楼公社,至此古楼公社共辖15个大队。1984年9月,改制为古楼乡,辖12个村委会。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5075人。年末下辖12个村委会,108个村民小组,3069户,11110人,其中男性6026人,非农业人口448人。2005年,据县公安局提供资料,古楼乡3276户,11209人,其中男性6012人。
境内资源丰富,特产繁多,宋代在境内里山村的潘家山开采铜矿。解放后铜矿、磷石矿开采有一定规模,1970年,省冶金厅在管查建矿采铜。下水洋煤矿探明储量30万吨。土纸生产历史悠久,民国期间有纸槽100多张,生产顺泰纸,解放后逐减,至2000年尚存纸槽数张。中潭苋菜洋村,在清代就有种植席草,生产的草席畅销县内,民国期间年产草席最高达1200多领,解放后产量减少,每年只产二三百领。洋溪、岗里2村,有制造帘皮(造纸工具)的技艺,产品销至县内外,2000年仍有一户生产。境内盛产松脂,民国时期年产百多吨,解放后年产几十吨,居各乡(镇)之首。历史上人文颇盛,有宋代理学家叶家村人叶文炳;有民国时期中国度量衡局局长,解放后任中央技术管理局度量衡处处长、中国化学会秘书长等职的化学家洋溪尾人吴承洛;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军官古楼村人叶林、岗里人吴森亚等。旅游资源有铜钵山、石龙山、腾云尖等景区,有下梅溪瀑布、奶娘寺、钟鼓等景点,有坑口红军标语墙、石村列宁小学遗址、古楼村红军炮台等革命纪念遗址等。
-
-
- 标签:
- 解放后
- 民国
- 古楼
- 浙大
- 生产
- 坑口
- 期间
- 年产
- 境内
- 2000
- 附中
- 山村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