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与技术应用》读书报告——淮瑞英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合作与技术应用》读书报告

    通过阅读本章节内容,我主要的收获除了知道一些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之前的疑惑和质疑。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阅读收获与感想。

    合作有必要吗,为什么在教学中要刻意培养合作能力?

    合作固然重要,比如说建构主义就强调“学习伙伴”的重要性,提倡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而对于建构主义,学者们中说纷纭,我比较认同李芒老师的观点,我们不能滥用建构主义,盲目迷信建构主义,非此即彼。我更愿意相信来自于实践的结论。实践中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吗?这本书中的说法“更接地气”,或是说对我来说证实了建构主义这一说法。

    我认为,不是教学中需要合作,而是“合作”需要教学。我们生活的时代需要合作,青少年除了发展和增强他们的技术与团队素养,别无选择。“没有比学校更好的地方可用于培养这些素养了”。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力图有效地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所以教学设计的研究重点必然会落在如何操作的层面上,社会需要什么,学生发展需要什么,直接影响到教学教什么。所以说,进行教学时,在学校的各个年级以及各个科目应该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

    合作学习的效果在文献中说道有三点:为取得学业成就而做出更大的努力、人际关系、心理调节能力。这三点与我之前的认识有所不同,我之前的认识比较肤浅,认为众人拾柴火焰高,合作可以提高效率、可以增加质量,但没有看到本质与原因。社会互赖理论让小组成员在小组合作中更加积极主动,在交流协调中有了更高品质的人际关系,不免遇到观点不合,相互线上,也有了更好的心理调节能力。

    合作的基本理论

    首先,合作学习的基本类型包括:正式合作学习、非正式合作学习、基于合作的小组和建设性论争。这四种类型,前两种比较常见也经常遇到,后两种不易区分且出乎意料。在课上业余同学们讨论了这两种类型的合作。基于合作的小组是长期的、由异质成员组成的固定的合作学习小组。作用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支持、鼓励和帮助,互相监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可以说是一种监督机制,从文献中所提到的案例可以看出,这种合作主要是相互督促完成学习任务的。另一种类型是建设性论争,即辩论。之前不认为辩论也属于一种合作,该文献认为,在辩论中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互换观点,这样的具有建设性的辩论情景是合作性的,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其次,社会互赖理论——当一个人的目标完成受到其他人的行为的影响。合作学习受三派理论的影响,分别是认知发展、行为主义与社会互赖理论,但绝大部分是建立在社会互赖理论上的。积极互赖导致可置换型、可诱导性、引发人的注意力集中。这一理论在生活中其实都有体现,合作中最为突出,每个人在合作中都有一定的角色与责任,潜意识里为了让别人看到自己能够胜任或是为了“不拖后腿”等都是这一理论的应正。

    互赖理论的具体体现就设计到了合作的基本要素:潜在的小组绩效、积极的互赖关系、个人责任、促进性互动、人际关系技能、团队合作技能和小组协调。以“我们”代替了“我”,就是一种积极互赖,不自觉的就有了个人责任感,小组的绩效是追求目标是动力,合作中的冲突协调,进度把控都是合作中常见的问题。

    合作与技术的关系,合作真的需要技术吗?

    单不说这篇文献中罗列了多少条技术与合作融合的好处,有一句话我觉得特别好:学生围绕技术学习而自发合作。技术与合作不是人为的因为有一定好处一定要将二者整合,而是自然而然的天生适合。技术支持的教学与合作学习二者优势互补。技术使用的越多,越有必要使用合作学习。

    但是,就我自己体验来看,并没有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完全体会到这种自然的贴切。文章也给了我答案,技术的不成熟,个别化假设都还是困难。在这个领域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来帮助实现这些可能。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教学
    • 建构主义
    • 技术
    • 合作学习
    • 报告
    • 学生
    • 社会
    • 需要
    • 读书
    • 理论
    • 合作
    • 小组
    • 应用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