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于技术应用读书报告——马超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合作于技术应用
我们生活在网络信息化的时代,技术和团队合作能让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前的学校未能将教育技术很好的利用的障碍来源于(1)软硬件底层开发的个别化假设(2)没有将合作看成教育技术固有的一部分。所谓软硬件底层开发的个别化假设应该说来源于个性化学习。个别化假设是指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个人才能、学习风格、个性特征、冬季和需求进行因材施教。而计算机则成为了这样一个重要的工具。但是个别化假设,更进一步说个性化学习却难以实现,究其原因是: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风格类型存在很大差异同时针对不同的学习风格如何给予相应的学习处方没有定论,同时建设适应不同风格的个性化学习系统成本较高等因素。基于这样的缺陷,技术中的合作学习才更加应该被提倡。应该提出的质疑是,当前学习风格的测量已经有相当可以界定的维度,同时给予相应学习风格的教学方案也许并不完全齐全,但是已经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个性化学习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学习分析和教育数据挖掘的发展决定了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可能性,更好的教育不应该被成本所阻止,所以这些所谓的个性化学习的缺陷不是合作学习的理由。合作学习与技术的结合应当从他们的优点开始,而不是个性化学习的缺陷。
再谈合作学习的本质,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共同学习,使他们自身和同伴之间的学习效果得到最大的提高。在本书中作者将合作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概念等同,不再做更多区别。作者提到当合作学习与技术结合时有四种形式,分别为:正式合作学习、非正式合作学习、基于合作的小组和建设性论证。正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通过一个课时或几个星期,一起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和作业,具体的例子可以是李芒老师的教学课上大家为了解决一个学期的学习目标而组成的正式的合作学习小组或马宁老师课上小组汇报作业的小组。非正式合作学习指学生组成几分钟到一个课时的临时小组,这个理解起来十分简单,课堂上的大多临时问题讨论都属于非正式合作学习。基于合作的小组是长期的、由异质成员组成的固定的合作学习小组。这样的小组可以认为共有共同学习愿景或信念的小组,可以参考梁安安、淮瑞英和陈晨组成的学习小组。而建设性论争是指发生在小组成员之间,当组员存在信息、观念、想法、推理过程、理论和结果互不统一时,他们通过论争而达成一致。需要注意的是,建设性论争最后的目的是大家达到统一的结果,而不是像辩论一样以击倒对方为目标,论争的目标是为了达到正确的共识。
合作的学习的理论基础是(1)认知发展(2)行为主义(3)社会互赖理论。至今为止的大部分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互赖理论。所谓的社会互赖是指一个人的目标完成受到其他人的行为的影响。社会互赖性有两种类型:积极(合作)和消极(竞争)。当人们感到个人目标与合作中的其他人的目标相同时存在积极的互赖关系。而如果目标的达成建立在对手不能达到自己的个人目标的前提时就是消极的互赖也就是竞争关系。社会互赖性理论的基本前提时目标的建构方式决定了参与者的互动方式,而互动模式决定情景的最终结果。也就是目标是否一致决定你们是积极还是消极的互赖关系,最终决定了生产力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合作是有基本的要素的,并不是把人放在一块儿就是合作了。而作者认为合作的五个基本要素是: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个人和小组责任、促进新互动、交际技能和合理使用和小组合作。合作学习的合作因素就是相互依赖关系。当小组成员用“我们”代替“我”去思考结果的时候才能获得更好的互赖关系。对于个人则需要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职责,当每个人都能为小组做出贡献的时候,才会出现更好的小组合作成果。而促进性的互动越多,合作的效果就越强。这给技术与合作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因为尽管现在的信息技术水平提高了很多,同伴在网络上能够达到一定成效的互动,但是研究发现面对面的互动方式带来的结果是永远无法被替代的,因此,如果可能,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在合作学习中应当不可缺少。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的技能可以帮助更好的合作。而小组协调是指在合作过程中对于进展情况的及时反馈,由此对于合作过程的调整可以让合作更加合理有效的进行下去。
大量的研究都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合作学习有以下的促进作用:为学习成就做出更大的努力——人们在合作学习中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更高品质的人际关系——在合作过程中人们学会交际技巧或团队精神;更好的心理调节能力——拥有了更好的心理状况。
作者提到在两次大规模的元分析研究中发现使用技术可以明显提高学习结果。但是这样的结果没有将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技术在教室中的使用加以区别。作者又探究用计算机进行合作学习与竞争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情况。相比其它二者,作者发现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对学生有以下促进作用:(1)学习成果数量增加(2)学习成果质量增加(3)对事实信息更好的掌握(4)更强的运用事实来解答应用实体的能力(5)更强的运用知识来解答有关问题解决的能力。除此之外的关于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的研究中有一些发现很有价值:合作学习小组的成绩明显优于单独学习学生的成绩;强调个体学习职责的合作学习小组比没有个体责任的合作学习小组成绩更好——这里可以验证合作学习中明确个人职责的重要性。在异质性合作小组中低能力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致地高于同质性合作小组的低能力学生——可以猜想的假设是异质性小组中异质成员的相互帮助更好;学生成绩与同伴之间的学习互助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异质性小组合作中学习成绩的提高与合作有明显的关系;合作学习导致学生更愿意学习材料,对可选项做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学习投入时间,更多的相互依赖等。这些实验也给我们的准实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原则和经验——如何在学生的对照实验中设置分组,同质性和异质性这样的分组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那么学生在技术支持的合作学习中到底获得了哪些成长呢?作者认为首先就是学习如何使用技术。也就是说,在技术支持下的合作学习,你首先要学会使用技术,才能进行合作,而对于技术使用的学习本身也是一种成长。同时在技术支持的合作学习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获得了教学决策的权力,达到了学习者控制,或者说自适应控制的效果。因为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求去选择自己的学习材料,同时他们的自我监控效果也更好,做出的教学决定也显得更完善。计算机支持下的学习由于可以实现异地或异步,一定程度上使参与活动的人更加均等化,不收特权和地位的影响,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但是考虑到必不可少的、或者说我们更加提倡的面对面交流,其实这种均等化的说法多少有点矛盾的意味。最后作者提到技术和合作学习都是受欢迎的学习方式,他们是天然的合作伙伴。
作者又提出一个相当具有争议的问题,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的成功是否受团队组成同质性或异质性的影响。在一个有关的研究中发现,在合作学习中,高能力、同质小组的学习成绩和效率高,而中等能力、同质小组的学生成绩最低。异质性小组中中等能力的学生给予和接受帮助显著多余同质性小组中等能力的学生。这些研究结果都给我们以后的实验分组和如何分配更好的学习小组有了更多的启示。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同性别的二人小组比男女混合的小组在学习任务上做得更多、完成的也更准确,似乎和我们平常所说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有所不同。
即使是技术支持下的合作学习也是有区别的,一种是围绕计算机的互动,用计算机来推进互动;另一种是通过计算机互动,比如网络作为一种通讯媒介。基于第一种我们就更加需要开发一些帮助和促进合作的程序来支持学生的合作学习。而通过计算机互动,也就是网络手段,它的工具大概包括基于局域网的C/S模式的工具、电子信箱、国际因特网、浸入式互动电子娱乐、视频游戏和探险学习程序。当然,作者也提到计算机本身也可以成为合作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你可以和计算机进行合作。
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显然前景的巨大的,但是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对此方面的理论十分缺乏,研究的视野也显得有些局限。同时在研究的跟踪时间也大多不够长,没有5年以上的跟踪实验。甚至有人也提出疑问,技术的介入是否会导致教育的不公平性,也就是那些有技术的人是不是比没有使用技术的人更有优势。
那些提倡技术在带来变革的人说技术革新的时代正在来临,但是教育史专家指出,现在的教学中却没有持久、深刻的技术变革。马老师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令人深思——一个古代的人穿越到现在,因为不懂技术也许他什么其他工作也不能做了,但是如果他是个老师,来到教室用一只粉笔他仍然能够教书。技术没有深刻的融入教学,去帮助教学是教育技术领域最值得去研究的问题。
-
-
- 标签:
- 技术
- 作者
- 更好
- 合作学习
- 报告
- 学习
- 学生
- 读书
- 合作
- 小组
- 应用
- 计算机
- 互动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