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知学徒模式读书报告-王伟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认知学徒模式读书报告-王伟
1.认知学徒制和学徒制的区别
认知学徒模式起源与学徒制,学徒制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检验丰富的人帮住一个经验不足的人,向其提供支持和实例,最终使经验不足的人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学徒制作为人类最为古老的学习方式之一,在人类实践技能的传递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世代工匠、木匠的家族,究其原因我认为得益于其教学的简单化、操作化、持久化。而认知学徒则是指根源于社会学习理论,是指一个学习者通过认知和元认知过程向更有经验的人学习的过程,从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认知学徒更侧重于学习者的内部思维构建,从认知领域阐述知识的传递和接受原理,不同于简单学徒制种片面强调操作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这是一个从经验向思维转变的理念迁移,区分好学徒制和认知学徒制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我们把握认知学徒的模式内涵。
2.认知学徒制和教学
认知学徒制于教学的最大意义我认为是教师需要将内隐的过程对学习者变得可见,这种可见不单单是技能的重复和演示,而应该是教师在对相关知识的二次建构和理解,如何将内隐的知识用恰当的方式向学习者展现,最大限度地降低学习门槛,使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像动作技能一样的被接受和掌握,才是教师运用认知学徒进行教学的最大挑战,认知学徒制给教师带来的不仅仅是操作性性的教学程序更是深层次的认知和元认知思辨。
认知学徒制给教学带来的第一个参考就是情境性,学有所用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学徒学徒,学而为徒,这里面学什么是最重要的,认知学徒诞生于实用主义教学盛行的80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其诞生本身就是对传统讲授性教学模式的挑战,学习者只有真正参与到真实任务和场景才能发生积极有意义的学习,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成为一个实践者。
认知学徒给教学带来的第二个参考是教学需要循序渐进。对于教师而言总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知识和技能向学生进行传授,而教学我认为反而是一个欲速则不达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新的学习内容的接受需要充分的经验和认知积累,学生对于具体的学习任务而言首先是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者,教师需要逐步引导其任务参与程度,直至其变成任务的积极参与者,这期间既要考虑任务所设计知识的难度梯度,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对于学习者而言也是一个知识迭代与反馈的学习过程。
3.认知学徒制的应用场景
认知学徒制的内涵决定了其最适合的教育场景还是有关动作技能方面的教学,在日常基础教学的课堂上大范围使用认知学徒制我认为目前还不成熟,所以目前而言其在职业教育和多媒体教学领域应用比较广泛,职业教育比较偏生活技能的传授,而网络教学我认为是认知学徒制大有作为的一个场景。互联网教学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使得生活中难以演示的知识技能能以超越现实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恰恰弥补了真实生活中认知学徒制运用的客观限制,结合多媒体的展现形式和基于认知学徒制知识呈现规律可以开发出很好很实用的网络教学课程,真正意义上实现有效学习。当然这里面最难的就是如何通过网络教学支持实现认知学徒制,也就是脚手架的问题,目前这方面还没有太多操作性很强的理论支持,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热点。
-
-
- 标签:
- 教学
- 模式
- 教师
- 学徒
- 学徒制
- 报告
- 学习者
- 知识
- 认知
- 技能
- 学习
- 过程
- 读书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