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先生生平小记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先生生平小记

    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先生生平小记

          《洋槐树下的大连》是清冈先生在上世纪1969年出版的一部享誉日本的小说,他本人一开始是一名诗人,一名文学评论者,而清冈风格的小说则是构成他文学体系三角形结构的最后一条边。为了使自己和大家能够对清冈卓行的小说,尤其是这部《洋槐树下的大连》有更深的认识与了解,下面就对清冈卓行先生一生的成就以及如何由诗人,评论家转向一名成功的小说家的过程做一点简单的背景资料介绍。这背后的原因和他的小说以及他童年的记忆又有着如何的割舍?或许了解他的一生后,再仔细的回味他的语言,那种淡淡的忧伤,与自然地情感流露能使我们感到更加的真实与亲近。

          清岡卓行(Kiyooka Takayuki),日本当代知名诗人、小说家。1922年出生于中国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先生 生平小记大连(也是咱们大连的老乡,呵呵)。1944年,清冈卓行由大连一高文科考入东京大学法文专业,翌年前来大连探望父母,恰好遇上日本战败投降,因此在大连滞留了三年,后于1948年回到日本,并在离开的船上与在大连邂逅的少女泽田真知举行了婚礼。在大连度过的儿时和少年时代的记忆,构成了清冈的文学创作活动的出发点。

          在第一部诗集《冰凝的火焰》(1959)里,他表现了梦幻中的绝对观念与现实中的各种制约这对相克的矛盾,并让这种矛盾沐浴在遭受压抑的情欲的光辉之下。1962年,使人有发表了包括《石膏》在内的第二部诗集《日常》,充分显示出超现实和诙谐的特色。发行于1966年的第三部诗集《四季素描》,则更是显现了他的成熟。也是在这一年,诗人还发表了评论《手的变幻》,从美术、文学、音乐、电影和摄像等领域,多视角地再现了人类的手所具有的丰富情态。

          除了诗歌和评论外,清冈文学三角形结构的另一边则是小说。自1969年起,难以从1年之前的丧妻的悲痛中解脱出来的清冈开始进行小说创作,试图以小说这种体裁,来排解对亡妻的怀念和对异国故乡大连的思念,接连发表了《清晨的悲哀》(1969)、《洋槐树下的大连》(1969)、《长笛和双簧管》(1970)和《葱黄色的时间》(1970)等四部小说,其中《洋槐树下的大连》发表后即获得第62届芥川奖。在这一系列的小说作品中,作者以其亡妻和故乡大连为创作题材,却又不去追求小说的情节,把随笔的文风、诗歌的主题和评论的思辨巧妙而不露痕迹地糅合在一起。

          此外,清冈卓行在诗歌、小说、随笔和评论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创作活动,还为读者留下了许多作品。如:《一个爱》(1970)、《硬芽》(1970)和《西行》(1981)等诸多诗作,以及《还有鲸鱼的秋日天际》(1972)、《花的躁郁》(1973)、《家传诗礼》(1975)、和《植物》等风格各异的小说,还有《萩原朔太郎<猫街>私论》(1974)等评论。

          清冈卓行对大连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他的童年,他的爱情,几乎所有他美好的生活都是源于这座让人充满眷恋的海滨小城。清冈先生对中国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怀有着友好的感情,这在日本这样一个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先辈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要么沉默寡言,要么百般狡辩,要么不断地玩弄着语句词语细节使其表述模棱两可的国度里,这样的情怀的表露是值得所有人钦佩与珍惜的。毕竟像他这样有责任心的有正义感的国民在这个犹如军刀状的国度里是少之又少,更多的人表达的是一种沉默,或者确切说是冷漠。

          清冈卓行先生曾经多次随团回到中国进行访问,并且受到邓颖超女士的接见。他回国后,撰写了很多赞颂中日友好、介绍当时中国情况的文章,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那篇随笔---《艺术的握手》。在这篇随笔里他自然地流露出对周总理的敬仰心情,把与邓颖超的握手喻为“艺术的握手”。这部作品获得了第30届读卖文学奖,并多次再版。

          可以说清冈先生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不掺杂一丝虚伪的真挚情感,他的每一篇文章看似平和淡雅,文字间包含着的那种厚重,深邃的情感浸透了纸张,感染了每一位用心阅读的读者。

    • 标签:
    • 诗人
    • 卓行
    • 评论
    • 随笔
    • 中国
    • 日本
    • 大连
    • 先生
    • 发表
    • 小说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