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种朗读教学策略促诗意感悟——语文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多种朗读教学策略促诗意感悟

    多种朗读教学策略促诗意感悟

    ——古诗《乞巧》课例研究

    穆建苹 北京市石景山区六一小学

    【内容提要】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瑰宝,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传统古诗教学只注重分析讲解,古诗文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是体味不到的。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更新观念,善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诗意;启发想象,入境悟情;整合资源,拓展延伸。通过多种朗读策略,让学生感悟诗意,真正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情感,真正感受到古诗的美,吸收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教学,不应该是学生学习此首古诗的终点,而应该是学生阅读大量古诗进而接触、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起点。这些我们做到了吗?

    【关键词】朗读 策略 感悟


    《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古诗有它无尽的内涵和高远的意境,只有达到进入诗歌意境的较高层次的读诗境界,才能领悟到我国古诗文化的精髓。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只有在朗读、吟诵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加深对诗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在《乞巧》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启发想象,整合资源等策略,引导学生感悟诗意,朗读古诗。

    一、背景分析

    古诗《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进行编排。《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是传统的“乞巧节”,又称“七夕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真空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诗人林杰的《乞巧》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了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短短的28个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教材为何编选了这首诗歌?除了让学生感受中华古诗的文化魅力以外,我想这也与当前青少年崇尚外来文化,对洋节日了解甚详,而对本民族的传统节日知之甚少,甚至根本不知道的现状不无关系。因此,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让学生从小就了解熟知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通过诵读感悟,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文化情结,领悟传统文化丰厚的底蕴,进而加强中国传统节日传承教育。

    二、回首课堂

    (一)启发想象,入诗境

    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结晶。古诗词教学中要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和移情,引导他们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想象并不是凭空而来,想象必须依托文本。要把诗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种味,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从而有感情地朗读。

    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想象,如:借助图片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借助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启迪想象;借助声情并茂的诵读,丰富想象。

    如:在理解诗句“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时,我

    师:在七月初七的晚上,人们仰望着夜空。我想问问同学们,人们看到什么了?闭上你的眼睛,你也来想象一下。站在夜空之下,仰望着星空,看到什么了?

    生:看到牛郎和织女真的在鹊桥上说话。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牛郎过河桥,织女抚摸着两个孩子的头。

    ——出示夜空图

    师:这就是我们的夜空,在夜空之下,满天星斗,其中有两个星星特别的耀眼,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

    师:你们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生:牛郎星和织女星

    师:古代诗人杜甫有一首诗写的就是这两颗星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诗句

    师:你们能够借助诗句找到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位置吗?哪个是牵牛星,哪个是织女星?

    生:那个大的是织女星,小的是牛郎星。

    师:牛郎星,牛郎星又叫牵牛星。是的,牛郎和织女,他们就这样隔着中间一条,这是什么呀?(指图上的银河)

    生:银河

    师:牛郎和织女隔星相望,当牛郎带着一对儿女,盼啊盼啊,盼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终于盼到和织女相见的日子了。牛郎什么心情?

    生:高兴

    师:太高兴了,你能带着这种心情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吗?

    望着夜空,想像着牵牛织女见面的情景,沉浸在其中的孩子们纷纷体会着牛郎的心情, 然后引导学生将牛郎的兴奋之情,自己对牛郎织女的祝福之情融在一、二句诗中进行朗读,与之前的朗读明显不同,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已是入情入境。

    再如:理解后两句诗,感受乞巧场面时,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引读,营造出家家乞巧,人人乞巧的热烈场面,感受人们渴望乞得心灵手巧的迫切愿望。一遍又一遍的感情诵读实现了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师:家家都在乞巧,让我们想象一下,家家户户的女儿都在乞巧,在庭院中——生: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师:瞧,在家门口——

    生: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师:在山坡上——

    生: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师: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七夕这一天只要看到月亮,看到牵牛织女星就要穿红丝,穿针线,来向织女乞巧。

    (二)品字析词,悟诗情

    古诗用词用字非常精炼,可谓“一字值千金”。唐人写诗讲究“推敲”,对每一个字的运用,都一丝不苟,字斟句酌。“穿尽红丝几万条”一个“尽”字,一个“几万条”就写出了少女们追求幸福,乞取智巧的强烈愿望,而对这句诗的理解也是学生的难点所在。教学中,应抓住这样的关键字词,进行品读感悟。课堂上,我是这样处理的:

    生: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师:真的有几万条吗?

    生:没那么多

    师:那为什么要说“几万条”啊?

    生:多

    师:什么多?

    生:说明红丝多,数不清

    师:红丝多代表什么多?

    生:人多

    师:乞巧的人多,还有哪说了人多?

    生:穿尽

    师:穿尽,让我们来读一读。

    反思此处的字词处理显得有些匆忙,虽然抓住了关键词,但却只是一带而过,没有在这里引导学生反复推敲其用词的精炼,如果进行二次教学,我会这样进行修改:在老师的追问下,当学生感悟到“几万条”不仅仅是在说红丝多,还说明了乞巧的人多。这时,回读这句诗,感受乞巧的人们对于得巧的迫切心愿,然后再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尽”字,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说说“尽”在这儿的含义:完,数不清的红丝都被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诗人用一个“尽”字,就表明了这一点,可见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这时,再次朗读诗句,想必学生对于“尽”字的感悟会更为深刻。

    (三)适时拓展,浓诗意

    古诗的教学不应过多地受教材的约束,就诗教诗,语文课堂的触角应伸向更广阔的天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查阅了与乞巧节、七夕相关的古诗,并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了筛选,将本该属于课外阅读的材料带进了课堂,融入在教学过程之中。从《乞巧》到《七夕》到《乞巧歌》,丰盈了诗的内涵;从《乞巧》到《秋夕》,充实了诗的情调。具体如下:

    师:在古代诗人当中有一个叫崔颢的诗人,他在《七夕》中也写到了这样的一个场面,(出示诗句)自己来读一读。

    生: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师: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我有一个问题,这些人只是在乞巧吗?只是在乞求心灵手巧吗?他们还在乞求什么?

    生:牛郎和织女美好的生活

    师:我们来看一看在一首民间的古诗当中也写到了乞巧,(出示古诗)看看在这个《乞巧歌》当中,人们还在乞求什么?自己读读

    生: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师:人们还在乞求什么?

    生:人们还在乞求希望自己长得漂亮一点,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多活几岁。

    师:长命百岁,还在乞求什么?

    生:乞求自己的姊妹千万年。

    师:能够身体健康,长命百岁。人们还在乞求什么?

    生:人们还在乞求自己的手很巧。

    师:除了手巧,还有刚才同学们提到的,这些都是人们在乞求自己的一个美好的什么呢?

    生:愿望,生活

    师:心愿,包括刚才同学所提到的,可能还在乞求牛郎织女能够早点见面。让我们也来加入乞巧的大军,一起来乞巧吧。

    生: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些诗句的引用在有限的时间内丰富了课堂容量,加厚了文本底蕴,学生学得扎实、学得丰富,课堂教学丰润厚重。当学生再次回归到文本当中时,对文本的感悟又上了一个台阶,更为有味道地朗读已是水到渠成。可以说,适时地拓展为学生感悟诗情,朗读诗句补充了营养。

    三、反思成长

    静下心来再次品读《乞巧》,再次重新审视这节课中的朗读教学,成功之处在于注重了古诗的读,特别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没有具备一下子就能分析诗意,感悟诗情的能力,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读中悟情。但是,反思教学,对于古诗朗读的指导却也有缺憾的地方和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诗歌的朗诵是有节奏和韵律的,如果说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古诗词的平仄相对的音律美,他们现在还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话,那么对于断句,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是应该教给他们的。《乞巧》是一首七言古诗,按意义划分可以是“二二三”。而在本节课中并没有这方面的指导。再如:对于整合资源,拓展阅读的思考。在选取的课外诗句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拓展阅读?既不能敷衍了事,不知其所以然,又不能厚此薄彼,背离了注重诵读感悟和积累的初衷。

    无论是成功还是疑惑,初次尝试古诗课堂教学的研究,我的收获多多。这仅仅是个开始,对于古诗的朗读教学策略的研究还将继续。除此以外,我想,理想之中的古诗教学应该是韵味十足,课堂教学充满诗意,不管是教师导语,还是评价语言,还是朗读指导,都应该是充满诗情画意。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有丰厚的文学底蕴,信手捏来的都应该是如诗如画的语言,这才是理想的古诗文教学。而在这方面我要走的路还很长,在行走过程中我将不断的收获,成长。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乞巧
    • 教学
    • 想象
    • 朗读
    • 跨越式
    • 感悟
    • 乞求
    • 学生
    • 诗人
    • 石景山区
    • 六一
    • doc
    • 古诗
    • 人们
    • 小学
    • 论文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