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关于长江的三首七言绝句诗赏析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李白关于长江的三首七言绝句诗赏析
李白关于长江的三首七言绝句诗赏析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是长江的骄子,在此选了李白三首七言绝句,虽然创作的年代不同,题材也有差别,但都是写的李白与长江的故事,可以说是李白不同生活阶段中的心态写照。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是诗人在24岁时精神世界的艺术写照,充分体现了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那种一路豪情一路歌的豪迈心态。这首诗虽然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中间却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然而用得天然浑成,毫无痕迹,愈发显得李白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底。古人对此赞不绝口,评为"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如果常人为之,则满目都是地名,不胜其烦了。乾隆皇帝叹曰:但见其工,则妙处不传。意思说,只觉得读起来妙不可言,但真的好在哪里,却是无从捉摸。第一句是写的月亮,全句七个字,"月"字在句中,前后各有三个字来加以修辞。前面三个字是全诗的第一个地名"峨眉山",但这只是月亮的定语,指出了地点,映入诗人眼中的是峨眉山上的月亮,后面三个字"半轮秋"是描写诗人看见的月亮,那是一弯明亮的秋月,高高地挂在峨眉山上,就像一首西部民歌中唱的那样:"半个月亮爬上来"。这既是天上的月亮,也是山上的月亮。作为酷爱月亮的诗人,李白从他年轻的时候开始,月亮就不仅仅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的天象,而是有着与人间极其亲近的关系的,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他总是追求一种旁人所不注意,或者体会不到的与天上明月息息相通的境界。从这个角度来欣赏这首诗的第二句,也许会使我们对李白这种极具个性色彩的"明月情结"有进一步的感受,"影入平羌江水流",这弯明亮的秋月,不但在天上和山巅注视着他的行踪,而且还投身江流之中,要陪伴着李白一起顺流而下。那么在李白那敏感的心目中,自然也会对这弯明亮的秋月依依不舍,充满依恋之情了吧。原来"平羌江"这个地名也和"峨眉山"一样,是一个修辞语,只不过前一个修辞的是"月",而这一个是"水"罢了。平羌江在峨眉山的东北,即今青衣江,发源于四川芦山县,流到乐山县汇入岷江。在天上月光的关注与水中月影的陪伴之下,李白连夜登舟出发了。尽管此时从字面上,诗人还没有正式登场,但已经是呼之欲出了。"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县,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合称。李白从清溪驿上船,向三峡进发了,这是两个实际的地名,虽然相距遥远,然而舟行江上,一水相连,所以在感觉上,并不觉得吃力。而"思君不见"的"君"字,却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实指,即是实有其人,李白在即将离开家乡时,很想再见一下蜀中的亲友,但是却未能如愿,最终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了。一种解释是指"月亮",在由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的漫长江行途中,江月作伴,如见故人。全诗除"峨眉山月"外,几乎没有景物描写,除"思君不见"外,也不见言情,但读到"思君不见下渝州"时,已觉纸短情长情无限了,究其奥妙,就是因上有"峨眉山月"、下有"影入平羌"这一无处不在、上下相伴的明月形象,融入了诗人因即将远离家乡的那份对亲情,对友情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可及的无法割舍的情怀之中而已。
《望天门山》一首写于长江下游,诗人至此早已领略过三峡的风浪与艰险,来到了安徽境内,地势平缓,视野开阔。"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天门山即安徽省当涂县境内的东梁山与对岸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东西夹江对峙,不过数里,如同一座天造地设的门户,所以自古便有"天门"之称。安徽当涂一带,古属楚国,故称流经这里的长江为楚江。《望天门山》的独特是一个"望"字,而李白所"望"的不仅是形似天门的山,而是天门山与大江水之间的相互态势。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体是写天门山,不过下笔着力之处并不在山,因为天门山在李白看来实际上是被水冲开,而被一分为二"中断"了的山。由此使人感到长江之水的无穷威力,生生把天门冲开了一个缺口,从中间挤开一条通路,奔腾前行。读着"天门中断楚江开",我们仿佛感受到长江那种一往无前的气势,冲破一切阻挡,勇往直前。面对这种形势,天门山不得不敞开胸怀,分为东西两扇,眼睁睁地看着江水从身下涌过而徒唤奈何。第一句,望的是山,实际写的却是水对山的冲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如法炮制,句子的主语是"碧水",但重心又落到了"此",也就是"天门山"上了。这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东流的进程,而被迫转了一个弯。东去的江水,被大山截流,于被迫北折之时,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涛声,卷起了雪白的浪花。山水相依,你冲我挡,"楚江开"、"至此回",才形成了"天门中�","碧水东流"的天下奇观。李白不仅像一般人那样,只看到江面上东西两山对立的静态的画面,而且能够别具慧眼,从动态的角度来领略欣赏这幅惊心动魄的江山胜景,所以才会写出这不同凡响的《望天门山》。乾隆皇帝曾赞此诗曰:"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我们能不能读出其言尽意不尽之处,就要看我们能否挖掘出李白创作时那份独特的思路与豪情了。前两句写的是"望天门山",可是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望呢?"两岸青山相对出",读到这里,人们恍然大悟,原来李白是乘一叶扁舟,在飞流直下的航程中,诗兴大发的。面对如画江山,在颠簸动荡的舟行中,李白丝毫不曾感到个人的渺小,相反激起了他万丈的豪情,自己似乎成了天地间的主宰,随着船儿的航行,在视觉上天门山越来越近,可是在感觉上李白却认为不是自己的小船在缩小与山峰的距离,反而是屹立江边的两座天门山在前来迎接自己的造访,这是何等的气魄,李白是从长江的上游千里而来,他把自己当成大江之子,是要告诉世界,别看我远道而来,别看我只是"孤帆一片",但我是从"日边来"的,"日边来"三个字,具有千钧之力,一下子就使李白与眼前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等量齐观,相提并论了,这种精神上的优越与自负是李白留给后人的一份几乎是无法继承的宝贵遗产。
《早发白帝城》一首写于三峡之中,诗人此时已经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在这"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巫峡之中,在经历了大悲之后的大喜之下,李白觉得飞奔直下的三峡江水与他虽已暮年、却因遇赦放还而重新欢快的心境如出一辙。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白帝城,故城在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上。此诗作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长流夜郎途中,走到白帝城获赦东归时。彩云间,一是说地势,白帝城高居山顶,如在云中。一是说时间,正是朝霞满天的清晨,李白怀着一种劫后余生的心情,从白帝城出发,顺江而下。不说白帝城之高,无法显示长江东流过程中的落差之大,也会使人对下文一日千里的航程产生疑虑。千里江陵,据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载: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也许李白不一定能够真的"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但是他在这里主要不是写实,而是在尽情抒发他能够再次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喜悦与解放。"千里"之遥远而"一日"之短暂,这种时空的强烈反差,只是因为有一个"还"字呀。本来,他此次因永王一案而获罪被流放,完全是冷酷的宫廷斗争的牺牲品,是一件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事。而且他已经五十九岁了,真的被长流夜郎的话,很可能就回不来了。所以此时的欣喜是溢于言表,跃然纸上的。他人在白帝,身在舟中,而那颗激动的心恐怕早就离开三峡,甚至飞越了千里之外的江陵了呢!三峡中,"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在峡中,那山上的猿鸣,多少年来曾使无数迁客骚人听了为之垂泪感伤,而在李白听来,却反而为他东归的旅途平添了乐趣,两岸的猿声,来不及多听,两岸的景致,也无暇细看,这全因为舟行之快,已过万千重山,更是因为归心似箭,所以猿声不再悲哀,我们甚至感到,他已经把这次人生路途上的大失意,和峡中的那哀怨的猿声一样,统统抛到了九霄云外去了。尽管已是垂暮之年,尽管又经历了一场险恶的政治风波,但李白却能够迅速地抛开生活中的一切不快,去寻找自己人生的乐趣,继续他一生不懈的追求。的确,现在的读者不是仍然能够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读出李白那颗永远年轻的心灵,从而得到一种生命的启示与感召吗? -
-
- 标签:
- 三峡
- 长江
- 诗人
- 李白
- 天门山
- 天门
- 白帝城
- 清溪
- 月亮
- 语文
- 峨眉山
- 李白关于长江的三首七言绝句诗赏析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