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留学的日子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在中国留学的日子
在中国留学的日子
PETER KIMANUS TORONGEY现任肯尼亚MOI大学理学院院长。1993年曾在中国南京的东南大学留学,1997年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后回国。
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来中国时的情景。那是1993年10月27日,我乘坐的飞机抵达上海机场,因为东南大学在距上海大约二百公里外的南京市,所以当我看到东南大学外办的负责人专程赶来接我,真让我这个初次来中国的异乡人备受感动。
毫无疑问,我对中国的许多事情都很陌生,不太适应。比如,我的胃口就不能接受较为油腻(nì)的中餐。当然最难过的自然要数语言关。我在这里学的专业是电子工程。按惯例我要与新来的外国留学生一道,先要用一年的时间学习汉语。然后才开始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3个月后,我居然会说简单的中文了,这让我很开心。我和中国师生相处得非常愉快,我们经常一起出去吃午饭,办晚会,很热闹。同宿舍的室友互帮互助,融洽而温馨(xīn)。这也是我在留学期间并不非常想家的原因。
很快我就适应了新环境。四年后,我们专业有三个学生获得博士学位。两个是中国学生,另外一个就是我。为此我很骄傲。
在中国,我学到了很多先进的专业知识。1997年我学成回国后将在中国学习的先进知识传授给国内的学生,我想让更多的肯尼亚人获得这些知识。因为知识对肯尼亚人太重要了,在当今这样一个异常发达的信息时代,应该让更多的肯尼亚人获得最先进的知识。目前我是肯尼亚MOI大学理学院院长,是四个硕士研究生和两个博士生的导师。同时,我还是肯尼亚教育网(KNET)的负责人之一。
令我兴奋的是,2003年8月,我又有机会重回阔别了6年之久的中国。参加MOI大学和中国的东南大学开展一个学术交流的合作项目,即“高级计算机管理人员研修班”。这次研修班办得太好了,在这里我获得了很多先进而有益的信息。由此,我在思考如何将肯尼亚教育网与中国联网的问题,以使更多的肯尼亚人了解中国、借鉴中国先进的经验。在我看来,中国与非洲要加强人力资源方面的合作。希望中国政府给更多的非洲留学生,提供更多的奖学金,让他们有机会来中国学习。同时,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国教授到肯尼亚来客座讲学。除此之外,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合作研究项目,让大家有机会共同参与,促进交流。
在肯尼亚有许多教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外语学校,我打算办一个教汉语的学校,这将对两国的文化交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非关系一直非常好,中国与非洲国家都从这种友好的关系中受益。今天的中国经济和科技日益发达,像肯尼亚这样的国家将从合作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帮助。比如,在政治方面,中国与非洲在联合国持一致的立场,用同样一个声音说话,维护发展中国国家的共同利益。在文化方面,中国和非洲国家的交往也非常密切。在生活方式、社会风俗、饮食等方面进行着频繁的交往并相互影响。就说饮食吧,过去我在肯尼亚只见到有一家中国餐馆,现在增加了许多家。肯尼亚人随便打开一件机器,就会发现上面印着“中国制造”的字样。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走入肯尼亚人的生活,肯尼亚人也从中国的产品中认识了中国,并对中国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次我们来中国参加研修班的代表团中有两个彼特,因为我曾经在中国东南大学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所以我被称为“中国彼特”。那些没有来过中国的同伴们都对中国的事物充满神秘感,他们打趣地对我说:“彼特,到了中国该吃些什么?”我告诉他们:“任何中国人吃的东西都行。如果他们吃了没事,我们吃了也不会有事。”
这次来中国,我发现中国的变化太快了,越发先进和富有魅力,简直不可思议。
思考:
1:PETER KIMANUS TORONGEY第一次来中国为什么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2:他在留学期间为什么不非常想家?
3:PETER KIMANUS TORONGEY为什么被称为“中国彼特”?
-
-
- 标签:
- 获得
- 学习
- 留学
- 肯尼亚
- 中国
- 先进
- 更多
- 在中国留学的日子
- 肯尼亚人
- 知识
- 东南大学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