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诚实守信故事几则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诚实守信故事几则
诚实守信故事几则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唱颂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他认为这才是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㈠ 曾子以信教子
曾子也是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
㈡ 商鞅立木树信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变法家。为了树立威信,商鞅在变法前下令在秦国都城南门外立一根3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把木头搬到北门,赏10金。人们不相信,无人搬动木头。商鞅把赏金长到50金。一男子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他50金。商鞅这一举动,使人们感到他是个说话算数的人。于是商鞅的新法也获得了人们的信任。很快就在秦国推广了。
旧时中国店铺的门口,一般都写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八个自古在商品买卖中,就提倡公平交易、诚实待客、不欺诈、不作假的行业道德。
在当代中国,诚实守信的美德也得到了发扬光大。这种美德表现在工作和学习上,就是专心致志,认真踏实,实事求是;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就是真诚待人,互相信赖;表现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诚老实。
㈢ 管仲的实话实说
管仲,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颍上(颍水滨)人,春秋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公元前658年,管仲帮助齐国公子纠跟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虽然一箭中了公子小白,最终却失败了。他和公子纠逃到鲁国,公子纠被害死,自身被囚禁在鲁国。
这年,齐桓公派人把管仲从鲁国押回齐国。一路上,管仲他们冒着毒辣辣的太阳,翻山越岭,好不容易才来到鲁国边境的绮乌。他们又累又渴,差吏便押着管仲到管边疆的鲁国人那讨吃的。
管边疆的鲁国人见押过来一名犯人,就问:“这个人犯了什么罪?”差吏回答:“这就是用箭射伤我们大王的管仲啊!恐怕他难逃死罪了。”管边疆的人早就听说过管仲的名字,知道他有很高的声望,心想:“这可是到齐国做官的好机会啊!如果我现在好好待他,倘若将来他不死,说不定还会被重用。那时,他必定感恩图报,况且我又不必费多说力,真是小本大利啊!”于是,管边境的鲁国人跪着向管仲敬献了饮食。
自己是一个囚犯,一路遭人嘲笑。想不到此时竟会有人这样对待自己,管仲十分感激,真诚地道谢。管边疆的人趁机说:“如果您能幸运的回到齐国,不被处死反而被重用,你将怎样报答我呢?”管仲想:“我原想患难时,粒米之恩也应重重报答。可是这人既不是同情于我,也不是敬重于我,而是趁人之危,索取报酬。”于是,正色道:“我身为重犯,生死难料,被重用更是无望。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能被齐国重用,我将录用有才德的人,按功评赏。你呢?有何才能,不妨说出。” 管边疆的人哼呀了好一会儿,也道不明白。”“你除了勒索,还能干什么?你说,我能怎样报答你呢!”管边疆的人十分恼怒,可又无可奈何。
管仲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齐国都城。由于大夫鲍叔牙的举荐,齐桓公赦免了管仲,任用为卿。从此,管仲辅佐齐桓公,大兴改革,举贤任能,齐国日渐强盛。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终于成为春秋时代的霸主,他尊管仲为“仲父”。
身为囚犯的管仲,仍能做到光明磊落,实话实说,真乃令人可敬可佩!
㈣ 范式交友重信
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一75),朗朗的秋日,普照着大地。在汝南郡(郡治在今河南平舆县一带)的一个村子里,青年学者张劭正在自家的庭院中来回踱步,不时侧耳听听院外的动静,好像在等什么人。他嘴里不住地叨念着:“巨卿兄怎么还不到呢?”
他说的这个巨卿,是山阳郡(郡治在今山东金乡县)人,名式,字巨卿,是张劭在太学里的同学,两人多年寒窗相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两年前,他们同日离开京都洛阳回家。临分手的时候,两人依依不舍,洒泪而别。那一天正好是九九重阳节,他们约定两年后的今天,范式来汝南郡探望张劭。
光阴飞逝,两年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越是临近约定的日期,张助的心情就越是不能平静。他急切地盼望着与好友重新欢聚,以至于坐卧不宁,寝食不安。
张劭的老母见儿子这样,怕他急坏了身子,就劝道:“儿啊,何必如此心焦,朋友之间,总有机会见面的。再说呀,山阳郡离咱们这儿有上千里。路途遥远,又是两年之前随口说的一句话,到现在人家怕是早都忘记了,你也别太上心了。来了,好。不来,就当没有这码事。”
张劭认真地答道:“娘,您不了解巨卿,要说巨卿这人,那是当今天下数一数二的诚实君子。他做事情,从来没有违反过大义;他说过的话,从来没有不兑现的。讲好要来,他是决不会失约的。”
母亲劝不动儿子,吧气道:“你这孩子啊,真是实心眼!好吧,我就给你准备酒宴招待客人吧。唉,我只是怕你急坏了身子啊。” 张劭说:“母亲,你放心。我不会病的,巨卿一到,我还会高兴得年轻几岁呢!您就放心地去准备吧。”
重阳节到了,张劭一家早早起来.把酒杀鸡,忙活了半天。备好了丰盛的酒菜。可是,范式没出现。望眼欲穿的张劭,整好衣装,急步走到村头,立在大树下等候。
看看到了正午,正是两年前他们分手的时刻。就见一辆马车从远处飞奔而来,车到大树下停住,下来一个书生打扮的中年人,向张劭疾步跑来,张劭定睛一看,来人正是范式!两人跑到一起,紧紧拥抱。张劭说:“大哥果然不远千里,赶来赴约。不过,为何不早到几天,让小弟等的好心焦啊!”
“贤弟,只怪我心里着急,又加上饮食不慎,途中病倒在客栈里。要不是店家好心照看,我几乎要丧命了。”
张劭一看,范式果然是一副病容,身子轻飘飘的,好像还站不稳似的。张劭很有点不过意,说:“大哥,您为了看我,病成这样,小弟真是有罪了。”范式笑了起来道:“我要是今番见不到贤弟,那才是会急死呢。快领我去拜见伯母吧。我还带了些薄礼来孝敬她老人家呢。” 范张二人久别重逢,更觉得难分难舍,他们白天一起谈论学问,夜晚在一张床上安眠。一天,范式感慨地说:“我们就像古时候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一样啊,是生死之交。”
张劭说:“我们虽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是将来谁要是先走一步,另一个一定要为他送葬。” 范式接口道:“那当然是我这做兄长的先死,你可要为我送葬呀。”“要是我先走一步了呢?”张劭开玩笑说。“那不管我在何处,一定会白马素车,身披白练,赶来为你送葬的,你可要等我呀。”
说完,两人都大笑起来。
几天之后,范式辞别张劭一家,回山阳郡去了。这边张劭继续读书种地,奉养老母。不料,没过一年,张劭忽然得了个暴病,不到几天,张劭就已经奄奄一息了。临终之际,老友郅君章、殷子征来看望他,拉着张劭的手,流泪说:“元伯(张劭字),还有什么心事,就请对我们讲吧。”张劭叹了口气说:“我死而无怨,只是等不及我那生死之交的好友来给我送葬了。请你们务必派人去山阳郡通知范巨卿,请他尽快赶来,不然,我就等不及了。”郅、殷二人答应了他的请求,派人骑快马到山阳郡报信去了。
再说范式回到山阳郡后,当地的郡守听说了他的名声,就请他做了郡府的功曹(官名),掌管全郡礼仪、文教等公务。官虽不大,事情却很繁杂。范式尽心职守,把事情办得井井有条,郡内风气为之一变。郡守对他十分赏识,有心要再提拔他。
这一天,范式在梦中忽然见到了张劭,只见张劭头戴黑色王冠,长长的帽带一直垂到脚下,脚上穿的是一双木鞋,好像一位古代的君王。再看张劭脸上一副焦急的样子,好像在呼喊自己,可就是喊不出声音。范式从梦中惊醒,浑身冷汗。他想,难道贤弟已经做古了吗?这个梦实在不吉利。不行,我要去汝南看看贤弟。
第二天,范式辞别了郡守,郡守再三挽留不住,心中十分惋惜。因为,范式这一走,不但提升职务的事吹了,而且现有的官职也要丢掉。范式哪里顾得了这许多,他借了匹快马,日夜兼程地向汝南郡赶去。途中正遇上张劭派来向他报信的人,他一听这消息,当时就口吐鲜血晕了过去。醒来之后,范式买了白马素车和奔丧用的物品,亲自驾车飞奔。一路上,人们都看见这辆飞奔的丧车。白色的马,白色的车,车上的人穿着麻衣,身披白练,不断抽打着马儿飞跑。
可就在范式赶到的头几天,张劭已经去世了。老母亲记着儿子的嘱咐,一连等了范式3天,后来实在不能再等,只好把丧事办了。到出殡的这天,当地仰慕张劭名声的人都赶来了,送殡的队伍少说也有上千人。说来也怪,那辆载着张劭灵柩的马车走到村口大树下时,车轮突然陷进一个土坑,任凭众人死命往外拉,车也是纹丝不动。张劭的母亲哭倒在灵车上说:“儿啊,娘知道你的心愿,可是,山阳郡离这里千里之遥,巨卿实在是赶不到啊!”
正在这时,远处一辆白色马车飞奔而来,张母说:“这一定是山阳郡范巨卿来了。”果然,这正是范式的白马素车。车到近前,范式跳下车来,扑到张劭的灵枢上痛哭起来,边哭边说道:“贤弟,哥哥来迟一步,让你等急了啊!
过了一会,范式止住哭声,说道:“贤弟,你该去安息了,哥哥送你下葬。”说着他招呼众人扶住车辕,大家使劲一推。真是怪了,这回灵车一下子就出了土坑,又向墓地移动。众人见此场面,又感动又吃惊,都赞叹范张二人真是生死之交,诚信君子,说是他们的信义感动了上天,才出现了这样的怪事。
范式安葬了张劭,为他守墓3年,才独自离去。真正的友情,不是金钱,不是官位,而是两心相知
㈤ 刘志丹宁死不说假话
刘志丹同志是陕甘宁边区军民爱戴的领导人,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1935年,党内的左倾机会主义分子在革命队伍内进行大规模的所谓“肃反”。刘志丹同志旗帜鲜明地反对错误主张,受到了他们残酷地打击和迫害。开始,他们诬蔑刘志丹同志“右倾”,进而诬陷他是“右派”,“同国民党党部有秘密勾结”, 最后竟给他戴上了“反革命”、“白匪军官”的帽子,妄图将刘志丹同志置于死地。
他们采取卑鄙的手段,派人送信,谎称让刘志丹马上到瓦窑堡开紧急会议。刘志丹心急如焚,策马扬鞭。半路上,他碰到了一个从瓦窑堡来的通信员。通信员知道刘志丹同志是十五军团的总指挥,便把写给十五军团领导的秘密信件顺手交给了他。刘志丹同志打开信一看,原来是保卫局要15集团军逮捕自己的命令。信中特别强调:如果能按期把刘志丹同志逮捕并送到瓦窑堡,受到军法处置。
看了这封密信,刘志丹怒火中烧。冷静下来后,他想,如果自己不去瓦窑堡,势必要造成保卫局和15军团之间的矛盾,造成党内的分裂和红军的自相残杀。想到这,刘志丹同志不顾个人安危,毅然翻身上马,向瓦窑堡方向驰去 。
刘志丹刚刚到瓦窑堡,就被投入了监狱。左倾机会主义分子对他进行多次审讯,威逼他承认和“国民党党部有秘密勾结”的行为,让他说出、写出自己“反党、反革命”的罪行,并拿了一张所谓的“坦白书”,对刘志丹说:“你看后,只要签个名,承认自己是右派,承认自己的反革命罪行,承认自己执行的是反革命的错误路线。这样,我们可以根据你的认罪态度,宽大处理。如果你执迷不悟,坚持你的错误,你面临的将是活埋和枪毙!”
面对威胁,刘志丹同志毫不屈服。他义正严辞地痛斥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路线,申诉自己对党、对革命的一片赤诚。回到狱中,他向狱中的同志说:“黑云总遮不住太阳,我死也不能说假话,不能做坑害党,坑害革命的事情。”一直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党中央、毛主席发布“刀下留人,停止捕人”的命令,刘志丹才结束了被关押审查的生活,并恢复了工作。
在这期间,他始终坚持真理,没有向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低头,真是个宁死也不说假话的硬汉子。
㈥ 田家英言行一致
田家英同志于1948年为毛主席当秘书,历时18年。他多年在领袖身边,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忘我地工作着。 他一生无私奉献,默默耕耘的写照。
田家英同志的一个特点是默默奉献,甘做无名英雄。作为毛主席的秘书,工作的繁重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多年来,凡是毛主席需要他做的,事无巨细,他都尽力而为,兢兢业业。从起草文件,下乡调查,受命某项工作,处理信访,直至“掌玺,保管存折,这些琐碎、幕后的工作不知耗费了田家英同志的多少心血。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毛主席致开幕词。开幕词不过两千多字,据记录曾被34次热烈掌声所打断,“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这是开幕词中的精彩段落,曾被作为“毛泽东格言”反复引用。当代表们赞许这篇开幕词时,毛主席却坦诚地说道;“这不是我写的,是一个少壮派叫田家英写的。”
田家英同志的另一个特点是正直坦白,真诚地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全国解放伊始,群众出于对领袖的无限信赖,给毛主席的来信雪片般地飞来。田家英对每封来信,都仔细收看,并择要送呈毛主席。他认为这是党和人民之间的重要的联系渠道。毛主席对他的工作十分满意。后来田家英一人已无法处理每日成百上千封人民来信。田家英为此写了专门报告,建议各级领导机关应指定专人或成立专门机构认真处理人民来信。报告得到了毛主席的赞许,经毛主席的批示后,全国各地部逐步建立了信访机构.其间凝聚了田家英同志忠于人民的一片真情。
田家英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还表现在他表里如一。1959年庐山会议,田家英同志对当时的“左倾错误”有看法。当彭德怀受到毛主席的激烈批判后,田家英同志集了一副对联: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他还表示如果离开中南海时准备向主席提3条意见:一是能治天下,不能治左右;二是不要百年之后有人来议论;三是听不得批评,别人很难进言。这些切中时弊的意见,险些使田家英陷于灭顶之灾。只是由于刘少奇同志的保护,才使其幸免于难。
田家英同志的再一个特点是忠于真理,刚烈不阿,虽死不渝。文革初期,在一次整理毛主席谈话纪要时,他基于对国家利益的关切,也出于对姚文元、戚本禹文章的不满,隐去主席评论的一段话。江青、陈伯达抓住了“大把柄”,给田家英安了一个“罪名”——“篡改毛主席著作”!田家英随即被宣布停职反省,并被勒令搬出中南海。田家英不会掩饰,不会屈膝,也不会忍耐,他悲愤之下以死相抗。在中南海他的住处“喜福堂”自缢而死,年仅44岁。英年早逝,正值生命之花茂盛之时,死时留下遗言:“相信党会把问题搞清楚,相信不会冤沉海底”。并把心爱的手表从腕上取下,留给妻子。
历史是公正的,1980年,即田家英含冤离世的14年,中共中央在八宝山公墓礼堂隆重举行田家英同志的追悼会。悼词热情称颂了田家英的品格和业绩: 田家英是一个诚实的人,正派的人,有革命骨气的人。
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竭心尽力,诚实守信,表现出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㈦ 许光达对妻子的忠信之恋
许光达原是中共八大中央委员,国防部副部长兼装甲兵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十位大将之一。
许光达一生正直诚实,他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不仅是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国家高级领导人,而且是患难心不移、富贵情不变的爱妻楷模。许光达对他妻子邹靖华忠信不渝的爱情是带有传奇色彩。许光达原名许德华。1903年11月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县的一户贫苦的农民家里,因无钱上学,就常常站在学堂窗下偷听老师讲课。教书先生邹希鲁非常喜爱他,免费让他上学。1921年,许光达考入长沙师范,邹希鲁调到师范任教。许光达14岁那年,长沙遭到大旱灾,邹希鲁的妻子因生活所迫,悲痛自尽。邹希鲁决定把小名桃妹子的9岁的二女儿邹靖华许给得意门生许德华。
1925年5月,许光达在长沙师范学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被黄埔军校录取。1927年9月,许光达随南昌起义部队到了三河坝,在殊死战斗中他负了重伤,被安置在茂之前村养伤。房东姓孙,有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儿,是赤卫队员,叫翠花。她对许光达照顾得尽心尽力,渐渐地爱上了许光达。可是桃妹子的影子,在许光达的脑海里总也抹不掉。他将自己定亲的过程如实相告,翠花知道了这件事,虽在心里十分难过,但仍然很眷恋着他。后来,翠花的父亲出卖了许德华。翠花不顾生死,把他转移到密林深处。当敌人走进游击队的包围圈时,翠花用枪打死了叛徒爹爹。许德华敬佩翠花,因为桃妹子,毅然去找部队。
许德华几经辗转,在安西寿县找到了党组织,并和桃妹子完了婚。他向妻子介绍了自己在外面的见闻,妻子听得入了迷,更加疼爱见多识广丈夫。婚后10天,由于叛徒出卖,他不得不离开桃妹子时,妻子知道他是共产党。妻子哽咽道:“你走的路对,不打倒这些坏蛋,就没有咱穷人的活路。你快走吧,走得越远越好,我等着你。”许德华说:“你要多保重,我会回来找你的!” 许德华逃到北平,无法与党取得联系。由于颠沛流离,病倒在旅店里,而且越病越重。这时,旅店隋老板的女儿向他伸出了双手。隋小姐在北平女子师范读书,为人正直热情。她了解了许德华的经历,对他非常敬重。在隋小姐的照顾下,他的病慢慢好了,又在隋小姐的帮助,找到了地下党组织。隋小姐对许德华的敬重,也发展到大胆的爱慕。此时此地,他真想栖息在这块安定的绿洲上。但妻子的身影仿佛就在身旁,他深知丈夫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如果说他过去订婚是遵从父命,那么现在,他是用共产党人的道德来约束自己。他理智地离开了隋小姐。
1929年3月,许德华到了无锡,改名为许光达。意思是只要不懈地奋斗,必达光明的彼岸。1930年,许光达在贺龙领导下的二军十七师中任师长。有一天贺龙笑着说要给他介绍一个洪湖姑娘。他告诉贺龙在老家已有妻子,思念之情溢于言辞。自从许光达从家里逃走之后,许家遭到反动势力的百般迫害,敌人逼迫桃妹子与许德华离婚,她坚决不从,默默地忍受着折磨,等待着丈夫的归来。
在一次战斗中,许光达负了重伤。几经辗转,组织上把他送到苏联治疗。后来由于苏联和国民党关系恶化,以后整整6个春秋,许光达和妻子失掉了音信。
1938年初,许光达由苏联回到延安,先任抗大总校训练部长,后任教育长。同年,桃妹子从父亲的同窗好友徐特立那里,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后来,她也到了延安。在革命圣地延安,许光达和邹靖华夫妻传奇般地重逢了,一时间被传为佳话。因为当时在延安,许光达的婚事是人们非常关注的事情。风华正茂的许光达一出现在延安,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有许多女作家、女演员、女记者、女军官等对许光达都很倾慕,有的也曾向他求爱,但都被婉言谢绝了。他被一些女同志认为是“不懂感情”的人。其实,许光达最懂得感情,也最珍重感情。他心中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结发妻子。有人曾劝他说:“你同桃妹子离散了10年了。兵慌马乱的年月,倘若她不在人世了,你岂不是白等了?”但他说:“我要等,万一她没有死,我另娶她人,岂不伤透了她的心?这些年来,她为我做出了那么大的牺牲,盼望与我团圆,假如她真的死了,我也要见到她的坟墓,添上一抔土。否则,我是不会再娶的。”
许光达夫妻终于奇迹般地团圆了,在抗大的同事和学员们看来,邹靖华貌不出众,语不惊人,不过是个平常的女人。然而,这就是教育长苦苦等待的心上人。因此,大家对许光达更加敬佩了。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光达做为国家高级将领和领导人,经常可以带夫人参加重大的礼仪场合,但邹靖华却不愿意参加这种活动。因为多年来的艰巨斗争和艰苦生活,使她未老先衰。她觉得自己比那些年轻、漂亮、光彩照人的夫人,太逊色了。可是许光达每次都硬拉她去参加,他说:“国家的威仪,不仅仅表现在外表上,而主要是看一个国家的国魂、士气、民风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在这方面,你可以把那些外国武官的夫人比下去。‘糟糠之妻不下堂’,这是做人的起码道德,何况你我是患难多年的夫妻。” 许光达对妻子邹靖华的感情,不仅经历了战争年代艰难困苦的考验,也经受住了和平环境身居高位的考验。熟悉他们的人,都知道他是怎么样地尊敬、关怀、爱慕自己妻子的。他对妻子忠信不渝的崇高品格,永远留在邹靖华和熟悉他的人们的心中。
古语曰:糟糠之妻不下堂。这是做人的起码美德。许光达一生对妻子的忠信之恋,表现出老一辈革命家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㈧ 李秀成冒死直谏
1856年9月,太平天国内部出现了空前的危机:韦昌辉发动叛乱,杀死杨秀清及其部下两万多人。翼王石达开因与天王洪秀全意见不和,一气之下,也率领部队离开了天京。天王洪秀不知醒悟,还是一意孤行,重用同姓安王洪仁达、福王洪仁发。满朝大臣对洪氏兄弟十分不满,纷纷向李秀成反映。
刚刚被任命为副掌率的李秀成,面对天国危机四伏的局势,忧心忡忡,食不甘味,寝不安席。他清楚地记得:在金田起义时,洪秀全在花州胡以晃家被清军围困,正值危难之际,是自己冒着生命,亲自领着部队救出洪秀全,洪秀全为报答恩情,任命自己为副掌率,他明知自己能力不强,但一直得到信任和重用。目前,在国中无将、朝中无人的情况下,还把自己选进领导核心。可当前的形势逼人,是以国家为重,还是保住自己的乌纱帽?李秀成的心里十分矛盾。这时,他想起了童年时父亲常教导话:做人要诚实,心正,光明磊落。在这事关太平天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自己应该挺身而出,冒死直谏。
第二天上朝时,他面奏天王洪秀全,说:“要扭转天国危机,当前应该做的,就必须肃正朝纲,明正赏罚;向地主征收赋税;起用翼王石达开;免去安王和福王的职务;去庸用贤,确保天国的安全。”
李秀成这一主张,得到了满朝文武官员的支持。这却得罪了天王洪秀全。天王认为李秀成拆他的台,丢他的面子。一气之下,免去了李秀成的官职,宣布退朝。
李秀成被罢官了,但他没有灰心。相反,他觉得自己做得对。洪秀全对他这一举动,完全在意料之中。回到家后,夫人听说这件事,责备他说:“你太诚实过份了,像你这样的人,有几个不吃亏的?”李秀成严肃地看着夫人说:“月亮,要做十五的月亮;说话,要说心里的话;做人,要做诚实的人。这样,我心里坦然,吃亏也愿意!”
几天后,李秀成出于对天国的关心,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又重新写了一个奏章,一方面送给天王洪秀全,一方面抄送朝廷文武百官传阅。在满朝文武大臣的请求下,天王洪秀全经过反复考虑,认为李秀成冒死直言完全是为了他,是为整个天国着想的。于是,他采纳了李秀成的意见,重新恢复了李秀成的职务,削去安王和福王的爵位,同时派人去请翼王石达开回来,共秉朝政。
李秀成直谏,挽救大平天国的危机,尽了自己的力量,在全体大臣中广泛流传,成为佳话。
㈨ 宋濂诚信的故事
宋濂小时侯 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到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十) 不讲诚信——烽火戏诸侯
不讲诚信而自食恶果的例证。西周建都丰镐(今长安县西北),接近戎人,周天子与诸侯相约,要是戎人来犯就点燃烽火、击鼓报警,诸侯来救。周幽王的爱妃不爱笑,惟独看到峰火燃起,诸侯的军队慌慌张张从四面赶来时而大笑不止。周幽王为博得褒姒高兴,数次无故燃起峰火,诸侯的军队多次赶到而不见戎人,认为受了骗。后来戎人真的来了,已无人来救。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为天下人所耻笑。
-
-
- 标签:
- 同志
- 诚实
- 田家
- 的人
- 诚实守信故事几则
- 刘志丹
- 范式
- 到了
- 妻子
- 管仲
- 光达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