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阅读——从“故宫星巴克事件”谈起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深入阅读——从“故宫星巴克事件”谈起
从“故宫星巴克事件”谈起
2007-02-0110:01:02华夏经纬网
沸沸扬扬的“故宫星巴克事件”余波未息,热议焦点集中在星巴克能不能在故宫开店。
对于这个问题,我请教了古建筑保护专家陈志华教授。他认为:故宫的中轴线,绝对不能有任何形式的破坏;故宫很大,走马观花都至少几小时,可以在跨院适当考虑一些服务设施;既然这样,开个小小的、干干净净的星巴克,没什么大不了。
78岁高龄,还为保护四合院、保护乡土建筑四处奔走的陈老师,没有简单地以是否本土品牌来衡量星巴克的存废。
这首先是一个规划问题。故宫作为一个“一天都看不完”的博物馆,一个每年上千万人出入的旅游点,需不需要提供服务,满足游客吃喝拉撒的基本需求?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服务点设在何处,多大规模,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和损害,是否不利于古建筑的保护?尽可以拿这些标准来衡量一番。
商业有时会对文化构成侵蚀,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商业和文化也可以和谐共处,各得其所乃至相得益彰。这就考验规划者、管理者的智慧了。
无非是个“度”的问题。四川有个民间博物馆群,建筑师刘家琨设计了其中一个博物馆。与其他建筑师不同的是,他主动地在设计中,考虑了商铺,放弃了“纯粹性”。我就此问他的想法。他认为商业不可避免也无可非议。你现在不考虑,将来也必然会出现;不如在设计中就考虑周全一点,把它限制在合适的场所和范围,反而保障了自己设计的“纯粹”。这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务实的想法,可为一些盲目追求“原汁原味”“纯粹”者借鉴。
与生物多样性一样,文化多样性也是一个亟待关注的课题。个人认为,文化多样性的真谛,不在于孤芳自赏,抱残守缺,而在于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生”,在于建立自信后的包容。
故宫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是联合国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故宫以往、现在、今后并没有、也不会因为有西洋自鸣钟、电灯、电话等一些洋玩意,而不成其为故宫。
-
-
- 标签:
- 多样性
- 设计
- 事件
- 文化
- 故宫
- 是否
- 星巴克
- 保护
- 考虑
- 商业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