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颐和园介绍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颐和园介绍
颐和园介绍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清漪园,颐和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 1750 年, 1764 年建成,面积 290 公顷 ( 4400 亩),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 " 瓮山泊 " 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 二十公里 的皇家园林区。
清漪园 1860 年被焚毁 1866 年重建,改名颐和园, 1900 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 1902 年再次修复。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 728 米 的长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她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
再一个设计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桥。西堤本是一条不宽的堤岸,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 可是设计者偏要将平坦的堤岸人为地断开,在堤岸上建起 " 西堤六桥 " ,形成优美的 " 六桥烟柳 " ,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
昆明湖的南边是建园时有意保留下来的小岛,人们也叫它龙王庙,用十七孔桥将它与湖的东岸连接起来。
由十七孔桥、龙王庙和西堤将昆明湖装点起来,又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借景手法,将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纳入游人的视线,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颐和园的第三个特色是她的后湖景区,依靠后湖使万寿山形成三面环水的格局,后湖起到了观赏、游览和防火的三个功能,特别是将防火功能巧妙地与园林设计巧妙地相结合,其作用类似于城墙四周的护城河。
据说颐和园的设计集中了全国的景色,如南湖岛上的望蟾阁仿武昌的黄鹤楼,十七孔桥仿芦沟桥,后山的苏州街是仿苏州的买卖街建的。在后湖的西段,有一处湖岸两边怪石高耸,是仿长江三峡的景色。在万寿山后边,还有一组仿西藏布达拉宫的建筑群,也称 " 小布达拉宫 " 。 -
-
- 标签:
- 园林
- 龙王庙
- 颐和园介绍
- 昆明湖
- 颐和园
- 作用
- 特色
- 七孔
- 巧妙
- 万寿山
- 景色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