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之涣《登鹳雀楼》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王之涣《登鹳雀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qī)其上,遂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kàn)大河。唐人留诗者甚(shén)多。”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xiǔ)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hún)。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g
i)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jīn)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téng)咆(p
o)哮(xi
o)、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zǎi)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zh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xū)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zhān)远瞩(zhū)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思考题:
1、《登鹳雀楼》这首诗的哪句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望见的景色?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
-
- 标签:
- 拓展阅读
- 诗人
- 半首
- 这是
- 王之涣
- 两句
- 视野
- 黄河
- zh
- 万里
- 登楼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