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作技巧类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写作技巧类

    冰心论创作

      抄袭的文字,是不表现自己的;勉强造作的文字也是不表现自己的,因为他以别人的脑想为脑想,以别人的论调为论调。就如鹦鹉说话,留声机唱曲一般。纵然是声音极嘹亮,韵调极悠扬。我们听见了,对于鹦鹉和留声机的自身,起了丝毫的感想了没有?仿杜诗,抄韩文,就使抄了全段,仿得逼真,也不过只是表现杜甫韩愈,这其中哪里有自己!

      无论是长篇,是短篇,数千言或几十字,从头至尾,读了一遍,可以使未曾相识的作者,全身涌现于读者之前。他的才情,性质,人生观,都可以历历的推知。而且同是使人脑中起幻象,这作者和那作者又绝对不同的。这种的作品,才可以称为文学,这样的作者,才可以称为文学家!“能表现自己”的文学,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灵里的笑语和泪珠。这其中有作者自己的遗传和环境,自己的地位和经验,自己对于事物的感情和态度,丝毫不可挪移,不容假借的,总而言之,这其中只有一个字“真”。所以能表现自己的文学,就是“真”的文学。

      “真”的文学,是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或者连“我”都没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宇宙啊,万物啊,除了在那一刹那顷融在我脑中的印象以外,无论是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都屏绝弃置,付与云烟。只听凭着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的画在纸上。这时节,纵然所写的是童话,是疯言,是无理由,是不思索,然而其中已经充满了“真”。文学家!你要创造“真”的文学吗?请努力发挥个性,表现自己。

      《文艺丛谈》

      文章写到有了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于他所描述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袭的语言,乃是代表他自己的情感的独特的语言。这语言乃是他从多读书、善融化得来的鲜明、生动、有力、甚至有音乐性的语言。

      《关于散文》

      散文是我最喜欢的文学形式,它短小自由,最能迅速而流畅地表达作者一时兴起的思想和情感。我自己不善于写长文章,而往往又有些随感,不吐不快,这时拿起笔来,把涌溢的情思,自由地挥洒倾泻在纸上,就往往写成一篇不拘于格律声韵的短小散文。这些散文可以写得痛快淋漓,也可以写得缠绵宛转,意到笔到,一挥而就。

      《漫谈散文》

      我总觉得,凡是为了非倾吐不可而写的作品,都是充满了真情实感的。反之,只是为写作而写作,如上之,为应付编辑朋友,下之,为多拿稿费,这类文章大都是尽量地往长里写,结果是即便有一点点的感情,也被冲洗到水分太多、淡而无味的地步。

      当由一个人物,一桩事迹,一幅画面而发生的真情实感,向你袭来的时候,它就像一根扎到你心尖上的长针,一阵卷到你面前的怒潮,你只能用最真切、最简练的文字,才能描画出你心尖上的那一阵剧痛和你面前的那一霎惊惶!

    材料和主旨

      写文章首先要解决“写什么”,即写作内容的问题,而“内容”的核心就是材料。所谓“材料”,就是作者为了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并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事实或论据。例如,我们读过的文章有写人的,记事的,状物和写景的,所有这些人、事、物、景等,就都是文章的材料。

      材料来源于生活。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各类人物,遇到的各种事情,都可以成为写作时的直接材料:而读过的书籍、文章等,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间接材料。现在,我们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来获得写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平时能事事留心,眼勤手勤,注意搜集、记录各种写作材料,那么,日积月累,它就会成为你写作的“材料库”。当然,在所有材料中,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因为,我们对它的感受最直接、最真切,写起来自然能得心应手。积累材料时,还应及时进行归纳整理,例如按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栏目分门别类,这样才便于查找或使用。总之,全部材料工作的四个环节是占有、鉴别、选择和使用。对它们的要求则分别是占有求“多”,鉴别应“精”,选择宜“严”,使用要“活”。

      积累了众多写作材料,并不等于写成了文章。这很像盖房子,光有一大堆水泥、砖瓦、木材等,还不行;它们必须为一定的目的,按一定的设计,有步骤地加工组合起来才能成为房子。这里的“目的”最为重要,它是建筑设计、施工的指导。主旨就是我们“建筑”文章的“目的”。人们写文章总是有目的的,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立论说理,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而这也就是文章的主旨了:它是作者通过全篇内容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或基本意见,也就是整篇文章情感思想的基本走向。

      文章的材料和主旨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材料,主旨就没有了表达的凭借,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就没有了文章;没有主旨,只有一大堆材料,这样的东西是没有“统帅”的一批乌合之众,依然不能称为文章。

      文章的主旨从哪里来呢?是从对具体材料的分析感悟中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和事,得到了大量的实际材料,获得了多方面的切身体验。对这些材料和体验,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仔细地进行分析研究,就会逐渐形成一些初步的认识,这种认识在进一步分析材料的过程中若能强化并明晰起来,就会形成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一旦确定,就对材料起统率作用。它指导写作中对材料的取舍以及详略的安排。占有的材料多,却不一定都写进文章中:凡是跟文章主旨无关的一概不要;跟主旨相关的也要分清主次,选取那些最能表现主旨的重要、典型、生动的材料详细展开。只有这样,才能把文章主旨表达得鲜明、突出,达到写作目的。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在文中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环境,写到的人有“我”、长妈妈、闰土的父亲、书塾里的先生和同学等,写到的事有园中捕鸟、拔何首乌、长妈妈讲故事、入学、读书、逃学、画画等,反映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许多方面。作者选择的材料虽多,却都是从正面或侧面为一个目的服务的──赞美自由自在的生活,反对对儿童天性的压制。为此,作者详写了百草园中的生活、有趣的景物、捕鸟活动、课堂上秩序的杂乱、逃课的乐趣,略写了离开百草园到书塾的过程、拜师以及画画等,所以文中写到的材料虽多,却绝不散漫芜杂。

      同学们作文时,在处理主旨和材料的关系上,常见的毛病有这样几种:

      一、缺乏具体材料,只是空空洞洞地做了一点概略介绍,不能反映人、事、物的具体情况,虽然也有主旨,但全文写得“空”而不“实”,苍白无力,不能感动人。

      二、没有明确的主旨,光是把看到听到的情况一一罗列出来,说到哪里算哪里,或者从头到尾记了一本“流水账”,说了半天读者还是不知道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有了材料,也确定了主旨,却不能围绕中心选择和组织材料,有的材料和观点不相适应,有的材料使用时详略不当,以致影响了主旨的表达。

      要克服这些毛病,除了平时注意观察生活,养成分析事物的习惯外,还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读书看报,选择一些感兴趣的文章研究一下它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怎样选择和使用材料的,久而久之就会学到一些写作要领。作文时,要把所表达的主旨想清楚,再考虑为表达这个主旨应选择哪些材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哪些先说,哪些后说。如果时间允许,可以按照自己对文章的设计列出写作提纲,然后按提纲一步步写下去。只要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两方面勤加练习,就能处理好材料与主旨的关系,写出有内容、有中心、能感动人的好文章。

    思路和结构

      写文章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后,还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思路和结构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思路,就是作者在思索并行文时思想发展、前进的路线。理清思路是作者思想认识系统化、明晰化的过程,也是作者对文章的整体构思,如怎样开头,如何承接、过渡,怎样围绕中心把选择的材料组织起来,哪些地方需要为文章下一步发展做好铺垫,哪些地方要与文章的前一部分有所照应,怎样结尾等,予以梳理,使之条理化、文字化的过程。这一系列的思索、谋划,即是理清思路的工作。理顺思路,非常重要,思路清楚了,才能把文章写得流畅。而所谓结构,就是文章的组织构造、布局安排。它是作者思路的外化体现。

      思路与结构紧密相关,思路决定结构,结构体现思路;思路是文章的内在脉络,结构是思路的外在呈现。这正像盖房子,对房屋的整体构想相当于“思路”,盖好的房子所体现的构造、样式即为“结构”,而盖房子的过程就是“写作”。

      文章的结构并没有固定的格式,就像人们可以设计、建造出各式各样的房子一样。但文章结构的确立,又都会受到两个条件的制约:一个是生活本身固有的规律,如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总有一个过程,环境、景物的构成总有一定的层次,阐发道理也总会有一定的顺序步骤:一个是文章主旨的制约作用,主旨是文章的“统帅”,文章的结构形式当然也必须为表现主旨服务。文章的结构形式尽管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有悖于以上两条。所以文章虽无“定体”,但其结构形式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总结出一个“大体”,即常见的文章“结构模式”。

      常见文章结构模式有“纵向式”“横向式”和“纵横结合式”。

      纵向结构即按照时间顺序或事物发展的过程结构文章。这种结构又有几种主要形式:文章完全按事件的过程来展开记叙,形成顺序承接的形式,如《散步》;也可以采用“现实—回忆—现实”的倒装承接的形式,如《背影》;还可以采取连环承接式,这类文章描写的不是一个完整的事件,因此文章各部分之间没有时间和过程的先后顺序,但各部分之间却是环环紧扣逐层展开的。

      横向结构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关系或事物的性质和不同方面来安排材料,结构文章。例如《秋魂》,作者从“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七个方面来写“秋魂”──秋是艰辛与忧患后的成熟,是缤纷的色彩,是新生命的孕育,是播种后的收获,是宽厚的胸襟。

      比较复杂的文章往往采用纵横结合式的结构:它在总体上采用纵向式(或横向式)结构,而局部又运用横向式(或纵向式)结构。例如《父子情》一文,总体上是按时间顺序结构文章,是纵向式结构,但写到自己八岁时,却分别写了父亲割盲肠、写《四世同堂》、与朋友谈天、叫“我”“傻小子”、对子女学习取“放任自流态度”、鼓励“我”的各种爱好、带“我”访友及上街等事情,又交叉以横向式结构。

      现在又有“蒙太奇”结构、“意识流”结构等。

      写文章时究竟采用什么结构形式,要依据表现主旨的需要而定。

      同学们在写作中常犯的结构不清的毛病,根子往往在于动笔之前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或者在写作时没能确定到底采用纵式结构还是横式结构,形成两种结构的错杂,还有的同学在运用纵横结合结构时,在纵与横的转换处缺乏必要的交代。只要我们在写作时能按照理清思路、确定结构、列出提纲、动笔写作的程序去做,经过练习是不难写出思路清楚、结构合理的文章的。

     

     

    • 标签:
    • 教学
    • 选择
    • 生活
    • 作者
    • 主旨
    • 文章
    • 材料
    • 表现
    • 写作
    • 跨越式
    • 结构
    • 思路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