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改背景下对当前中学课程建设问题的思考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内容
新课改背景下对当前中学课程建设问题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马思源201211012005
【摘要】马克思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教育实验有着独特的要求“必须保证没有不良后果”,所以教育改革必须慎之又慎。在三级课程设置中,需要尊重国标的核心理念,强调“整合”而不盲目“整合”;在缺乏课程建设能力的广大农村地区,必须坚持教育公平,不搞“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限制。坚持课程建设与评价体系接轨、充分尊重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充分相信广大一线教师群体的创造力和批判力,充分开发学生思考、建议的能力,才能使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智慧源泉充分涌流。
【关键词】课程建设 新课改 中学课程
新一轮课程改革自2001年启动以来,已经十年有余。它不仅仅是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更是一场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深度变革。对于学校来说,课程改革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机遇,一批学校以崭新的理念和深刻的实践发展起来;对于教师来说,课程改革对他们提出了挑战,理解并接受新的教育、课程理念是一次“壮士断腕”的过程;而对于课程改革关注的学生角度来说,它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创新与实践的大门,同时关上了灌输、传承的传统理解之窗。大门尚未关闭,疑问接踵而至,讨论难以停止。
高中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课程建设能力又叫课程领导力,是指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团队,在明确的课程思想指导下,主动结合学校实际,通过制定和实施学校课程规划,自觉调整课程管理行为,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1。在当前中学的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在学校课程规划、建设能力、教学与评价环节上,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存在随意性倾向
在大课程观的理论引导下,新课改将课程设置划分为国家、地方、校本三级,由原来的“一纲一本”向“一标多本”的形式发生转化,这给予了地方和学校充分的发展和调整空间。但是凡事有利有弊,学校在消化、理解国标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和整合课程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预料之外的问题。
首先是“课程”理解的泛化。一些学校在课程建设的时候,将所有与课程相关的任务全部规划为课程,甚至连午休、听广播、做操、升旗、扫雪等活动统统归为实践课程,造成了学生和老师对“课程”理解的困惑。
其次是课程准备随意。有的地区学校将校本课程列为自己的办学特色之一,开设大量校本课程,从国学、武术到经济、商业管理无所不涉及。江西某地在素质拓展热门的时候就组织素质拓展课程,但知识准备不足,课程缺乏理论支持,显得很肤浅,以至于“满操场都是小猫叫、小狗跳的声音2”,这显然不符合课程建设的要求。有的老师虽然开设了校本课程,在组织教材的讲义的过程中显得很随意,在山东省教学研究室的调查中发现有些学校缺乏课程纲要(或教学方案),有些学校虽然有这些材料,但撰写不够规范、随意性较强。在教师问卷“开发校本课程时应该会撰写”一题中,选择写“备课计划”、“教学计划”、“课程纲要(方案)”和“教学简案”的教师比例相当,选项的分散,说明教师在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时候随意性较强。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有45.2%的教师没有选择“课程纲要”,但实际情况是有近一半的教师还没有意识到撰写课程纲要(方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也有的学校把开发校本课程看作是绩效考核的标准之一,老师的课程对于价值、情感、态度的考虑不到位,甚至对于学生要求不一致、不认真,对与课程目标缺乏应有的理解和设计。“一线教师只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缺乏目标意识,反映在校本课程设计上就是重视内容的选择,轻视目标的设计。4”
二、学校课程建设目标与能力不匹配
尽管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与三级课程的整合过程中,上述问题很突出且严重,但是毕竟还能够有理论指导,学校仍有能力进行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而对于一些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校而言,他们连开发和整合课程的能力也不具备,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尚有困难,更遑论建设完备的课程体系,对于学校的课程建设目标无力达成。王嘉毅、王利在针对西北地区中学的调查中指出,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薄弱, 对新课程不适应。在对7856份农村教师的调查问卷中显示,15%的教师属于民办和代课教师5,教师的学历仍以高中或中师为主, 大专学历教师仅在28 %左右。但特别要注意的是,还有3 %的教师为小学、初中学历,且农村教师的职称待遇也比较低下,教师队伍的结构明显不合理。
在政策环境和设施上,农村中学也缺乏课程建设的能力。根据政策环境,地方课程建设应采用渐进式的政策调整方式,而《纲要》的实施却采用了比较激进的调整方式。《纲要》从颁布到全面实施,初中教育阶段只有3 年时间,高中也只有5 年时间,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本无法达到农村中学地方课程全面有效实施的要求。据教育部调查,只有5.6%的教师对新课程有信心,高达44.4%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受到条件限制暂时不可能实现6。
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学校课程建设的目标即使被完成,也难以经过仔细的推敲和实践的检验,更多的是“新瓶装旧酒”的形式,在教育部和地方教育部门的层层加压下苟延残喘,用原有的知识储备,套用现行概念,努力应付检查、视察和调研,这种急于求成搞大跃进式的课改环境,将破坏许多学校的课程建设步骤,甚至造成教育不公平,引发社会问题。对学校、地方和学生都没有任何好处。
三、学校课程建设与评价环境脱节
新课改实行十年有余,对于它的理论层面、实践层面的争论和研讨一直没有休止,但是笔者在文献阅读的过程中发现,无论是课改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无法回避现行的国家教育评价体系。经验主义、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等等外来的教育思潮,都无法逾越“应试教育”(最典型如中考和高考)的鸿沟,课改专家因此宣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不可调和的两种教育思想7”;而与此同时,反对课改的专家则称应试教育并不是民间教育家的空想,而是一种国策,“有利于提高国家整体教育水平,迅捷地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具有“历史合理性”,“在现实环境下缩小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空间”8。在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无法撼动的前提下,强调“课程即体验”、“学生通过直接感受得到知识”的建构主义理论,与中国的评价环境是脱节的,这一问题也明确地体现在学校的课程建设中,使得学校自行开发的课程,由于“考试不会考”而得不到学生重视,课程效果大打折扣,而对于“考试一定会考”的课程,在应试和课改的双重夹攻下,逐渐变得“既要教新教材,又要教旧教材”,“白天要上新教学法的公开课,晚上要为学生用老办法补课9”,甚至造成教育思想的混乱,“教师扮演两面人的角色”,这对教师的自尊和职业认同是极大的挫伤。这种意见甚至在赞成推行新课改的专家教师也存在:“高考方案迟迟未出台, 是这次课改中教师最感困惑的问题。10”
四、课程建设问题的解决思路
马克思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教育实验有着独特的要求“必须保证没有不良后果”,所以教育改革必须慎之又慎。在当前中学课程建设作出大修改、大调整的进程中,必须摒弃“搞大跃进”、“立军令状”、“百花齐放”、“放卫星”等历史上早已证明过冒进左倾的思潮,尊重中国教育存在的既定现实,有步骤地、有层次地进行改革。在三级课程设置中,需要尊重国标的核心理念,强调“整合”而不盲目“整合”,不能贪多求快。群起“开发”,推广“特色”,一个学校开发百门千门课程,绝不是正常现象。在这些课程中,有多少是经过精心设计和论证的,非常值得推敲,面对课程开发,应当保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切实地为学生着想。
在缺乏课程建设能力的广大农村地区,必须坚持教育公平,不搞“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限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农村学校的教学能力与城市学校差距很大,在现实情况中,我们应当更加注重标准的制定,先完成农村学校能够完成的任务,在使用一系列措施帮助农村学校实现“进阶”,而不是下死命令、搞突击检查,制造繁荣的假象。
必须坚持课程建设与评价体系接轨的原则。一方面,在当今中国,完全“覆灭”应试教育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的短板——不注重能力和经验也应当在课程建设中得到纠正。在北师大附中的“全人格教育”模式中,中学将课程分为三类:学科课程、德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每种课程之间相互联系,又有着独立的体系11。这种整合并没有放弃学科课程、德育课程等传统理论支撑下的课程模式,而是在寻找“课程灵魂”的过程中,做到结构化、优质化和特色化12。这种整合并不否认应试教育的作用,也不讳言学科课程在传递知识过程中的优势,相反在课程建设中提出了自己的理念和理性的架构,是值得学习的。
最后,应该充分尊重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充分相信广大一线教师群体的创造力和批判力,充分开发学生思考、建议的能力。一线教师有时笑谈:“最讨厌课程论老师和教学校长的指导”,这表明我们的课程改革及课程建设陷入了“闭门造车”的怪圈中。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保持客观的态度,正确判断中国中等教育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情势,在不断的实践和与教师、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调整、发展,才能让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智慧源泉持续涌流。
1 温淑敏 课程建设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J], 天津教育报/2009 年/11 月/25 日/第004 版
2 谢翌,刘伟荣 关于校本课程实践的反思———基于江西省“校本课程实践总结”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10期
3 王景华 杨璐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3年第12期
4 索桂芳 中小学校本课程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学与管理》2014 年3 月1 日
5 王嘉毅 王利 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西北师大学报 2007第33卷第2期
6 石火学 农村中学地方课程建设问题与策略分析[J], 中国教育学刊2011.02
7 钟启泉.课程人的社会责任何在[J].全球教育展望,2006,(9).
8 王策三 应该尽力尽责总结经验教训———评“十年课改:超越成败与否的简单评价”[J], 教育科学研究,2013.06
9王策三 应该尽力尽责总结经验教训——评“十年课改:超越成败与否的简单评价”[J], 教育科学研究,2013.06
10 张世善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6(7).
11王莉萍 课程建设从自发走向自觉[J],中小学管理,2011(11)
12王莉萍 课程建设从自发走向自觉[J],中小学管理,2011(11)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
- 标签:
- 教师
- 新课改
- 校本
- 课程建设
- 背景
- 中学
- 学校
- 当前
- 能力
- 学生
- 开发
- 课程
- 实践
- 农村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