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课程改革存在问题的思考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内容
对课程改革存在问题的思考
自从课程改革以来,关于“是否应该进行课程改革”,“如何进行课程改革”以及“我们现阶段实行的课程改革是否是正确的”等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我们不妨摆出这些问题好好思考一下。
一、我们是否应该进行课程改革?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思考一下现行的课程制度形式是什么样的。王策三先生认为,传统的课程是基于“知识本位”的,即人类的发展都不能与知识割裂,知识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人存在于社会,应当是全面发展的,“全面发展的个人,也称自由个性,就是摆脱了各种物质和精神束缚或奴役的、各方面充分发展而又有独创性的、独立自由的个人。”相对于原始社会仅凭生活经验获得技能而言,如今的学校制度就是将前人已有的经验作为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少走弯路,在更短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
由此可见,我们一直以来的教学方式都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主,这对于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无疑是具有决定性的。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经常会使人们联想到另外一个词,“应试教育”。我们不应该反对应试教育,因为应试教育最初的目的是通过考试来促使学生学习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应试教育极容易让学生逐本求末——演变成单方面追求分数,而忽视了对知识的掌握。学习应当是一个使知识逐渐内化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应当是这样,像考试之前突击,知识“快进快出”的做法是错误的。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使学生能真正地运用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这个角度讲,课程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二、如何进行课程改革?
传统教学容易让人们联想到“应试教育”,与之对应,课程改革则容易让人们想起“素质教育”。那么,课程改革相比传统的课程有哪些特点或是优势呢?课程改革的领军人物钟启泉先生认为,课程改革的三大理论基础是:第一,知识习得是学习者的经验的合理化或实用化,不是记忆事实;第二,知识(意义)习得不是被动灌输,而是主动建构的;第三,知识习得是学习者与他人互动与磋商而形成共识。
于是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提炼出课程改革的特点:首先,强调经验是知识的基础,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已有经验,这与传统教育的观点,即教学就是为了将经验传授给学生是一致的;其次,新课改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即学生能够将新知识和已有知识关联起来;最后,新课改注重合作学习,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打下了基础。
正如之前提到过的“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如今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在此。我国学生的理论水平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实践能力却是远远落后于理论,我们应当认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根据唯物主义的理论:世界是客观的,是物质的。所以我们生活在世界上,就不能脱离了物质而存在,一切理论都应当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同时,理论又是推动实践进步的基石,因此理论和实践两者并重。
基于此,相比于传统教学,新课改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力的培养,学习力的概念类似于“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可以归纳为“对学习的学习”。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爆炸式增长的知识,难有哪种知识保证会是永远正确的。一门课程,一个学校,甚至是一个国家,若是只注重当前已有知识的学习,是会被时代进步的浪潮所抛弃的,只有放眼于长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不至于在知识的狂潮喷涌而来时不知所措,能够从容地接受变化,学习知识。为此,新课改提出了对知识的“理论-原理-概念-主题-具体事实”这一结构化理解,从中可以看出,新课改强调理论学习,最终服务于实践。
三、我们现阶段实行的课程改革是正确的吗?
钟启泉先生把我国的课程改革定位于“全球视野,本土行动”,充分借鉴国外的优秀教学经验。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信息检索和收集能力等,这些无疑有利于高等人才的培养。同时,丰富的活动冲散了学生对过去死板课堂的抵触感,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
但是,至少从目前新课改实施的情况来看,我们的课改路线真的是合适的吗?一线中学教师程少堂基于自己的亲身体验,尖锐地指出了如今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可归纳为“四个满堂,四个虚假”。
“四个满堂”为“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其中“满堂问”指教师将素质教育提倡的师生互动简单地理解为问答,而其中却不乏零碎、毫无启发性和智力性的问题;“满堂动”是把活动理解为“动”,反而破坏了课堂秩序;“满堂放”是指老师过分依赖多媒体,忘记了教学本身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满堂夸”是指有的教师理解为对学生只能夸奖,不能批评,反而降低了学生的热情。
“四个虚假”为“虚假地自主”、“虚假地合作”、“虚假地探究”、“虚假地渗透”。其中“虚假地自主”是指老师一味地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确定,方式由自己挑选,导致学习完全成为一种不受控制的活动;“虚假地合作”指无论学习内容难易,都要分小组合作,最终的结果变成了成绩好的学生独领意见,其他同学完全变成陪听;“虚假地探究”是指将探究泛化和神化,泛化是无论什么都要探究一番,致使探究浅层化,而神化是将探究活动无限拔高,使得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虚假地渗透”则是部分教师脱离具体的情境和教学内容,孤立生硬地进行所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课程改革仍然任重道远,不过,改革的根本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值得肯定并努力付出实践的。新事物肯定避免不了走弯路,教育工作者固然有责任,但我们要认识到如今的一线教师们绝大多数都是从传统教育走过来的。既然他们没有亲身经历过素质教育,又怎么期望他们能很好地落实素质教育呢?结果往往欲速而不达。课程改革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必须经过多代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5, 1(1).
[2] 王策三. 认真对待 “轻视知识” 的教育思潮——再评由 “应试教育” 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5, 2(3): 5-23.
[3] 邢红军.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J]. 教育科学研究, 2011 (4): 5-21.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
- 标签:
- 新课改
- 课程改革
- 思考
- 满堂
- 知识
- docx
- 学习
- 学生
- 经验
- 问题
- 理论
- 存在
- 虚假
- 素质教育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