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课程改革和当前学校课程存在的问题的思考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内容
对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的思考:
201211012918
2012级教育技术学李迎
评价体系阻碍了课改的实现
当前课改是在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注重关注儿童自我的发展,而传统的教育是以知识为主,教师在课程的学习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注重对知识的掌握。但从课程改革实践的过程来看,这一目标并不能得到实现。在以能力为发展目标的评价体系中,应该采用多种评价并存的方式,特别是形成性评价,而不应仅以最终的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以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现实必然会破坏新课改的有效性和执行性,特别是当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与老师的绩效工资挂钩的情况下,这一问题尤其突出。如果这一现实不能得到改变,那么课改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2.我们真正要改的是什么
我觉得当前的课程改革有点走极端。正如当初的文革一样,我们打着“打倒孔家店”,“破四旧”的旗帜,将过去的文化成果全盘否定,将很多文化遗产破坏殆尽,甚至故宫也差点险遭劫难,现在我们终于可以用比较理智的观点看待这些文化遗产,我们讲“在批判中继承”。在对于课程改革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在批判中继承”。我们传统的教育方法并不是培养不出人才,诸如古时的大诗人大学者,民国的一些优秀的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等人,这不就是旧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优秀的人才吗?反观现在,却很难再听说有那样影响力和杰出的人物了。
因为一部分学生反映知识太多,学不了,有的人便断言我们过去的教育制度是失败的,是错误的,然后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盲目的人都起来了,就像文革中一样,群体失去了自己的理性和判断力,将过去的教育制度一竿子打死,好像非得把过去的东西完全摒弃才能“破旧立新”一样,可这种方式本来就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在批判中继承。前不久,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发言说,我们要改革高考制度,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技能型人才和学术性人才区别对待,这给当前教育的僵化带了一丝新鲜的气息,其中更可见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子,以前我们也有人提出职业教育,但直至现在才被实行,可见我们过去的教育并非一无是处,得区别对待。
另外,我觉得古代的教育方式,教育理论很多在现代都有其借鉴意义,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教无类”等等。而且我也认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重构和联系的方式,有的知识,只要深入理解,同时深入到实践中去,那么何理不可得呢?我觉得古代的培养方式比较倾向于一种自然的成长,没有严格的必经之途,你想成为学者,那就寒窗苦读,拜读学者名作,所谓游学,将实践和书中所学结合在一起,自己发展的方向由自己选择,反而好像更容易找到学习的真谛。
而看现在的教育,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学术型?职业型?好像两者都有涉及,但又都不明朗。培养途径是什么?真正实行的是什么?我们从小在不明了自己的培养方向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教育,然而无论是知识型的教育还是素质型的教育都没有给人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空间和时间,我们忙于干什么呢?忙于完成作业,忙于培养能力,忙于各种考试,然而,我们到底是在为什么忙?很少有人能从其中跳出来,我们只是在具体的知识和具体知识之上的能力之间挣扎。
而课改究竟要改什么,依然是一个问题。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
- 标签:
- 课程改革
- 培养
- 知识
- 学校
- 当前
- 教育
- 现在
- 人才
- 方式
- 存在
- 课程
- 是什么
- 忙于
- 觉得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