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per_201211012014_曾子龙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对当前学校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考

    曾子龙 201211012014 教育技术学

    对于接受学校课程教育已经14个年头的自己,经历了学校课程建设这个长远的过程,对于学校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应该算是有比较深的体会。加上自己最近学到的一些关于课程设计的知识,接下来谈一下自己有关这方面的体悟。

    现阶段学校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现在大部分的中小学,都完全没有弄清“课程”这个概念。课程到底是什么,学校中负责课程建设的领导大多数都没有弄清楚。可能很多领导认为课程就是传统的学科课程。而这样的一种理解是非常的落后的。也就是说连一个东西的本质都不知道,然后就开始班门弄斧,这是怎样的一种荒唐的事情。虽然现在教育领域对于”课程”有一百多种定义,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赞同”大课程“观。课程包含教学,课程不仅仅指那些传统的学科教学,其实它应该还包括很多的学校的日常活动。没有从根本上认清楚问题,这是当前学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首要问题。

    在学校课程的建设中,很多课程的目标存在问题。据中国教科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孙智昌说:“从目前情况来看,在学校课程建设上,对课程目标不够重视,特别是不清楚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的关系。”实际上,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是上下位的关系。另外,他还指出很多的课程目标太过于抽象和笼统。例如:小学国语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恰当表达国语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语感,深化学生对国语的兴趣,培育学生尊重祖国语言的态度。这样的目标基本上起不到它应有的指导作用。

    很多课程的建设是建立在对教师的高要求上的,而现在很多的中西部地区的教师根本就是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他们不愿意去接受新的课本上的知识,也不愿意去改变自己头脑里原有的知识构架,这样如何谈的上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估计也是非常陈旧的教学了。在教学方法上,他们没有办法改变那种传统的老师为主的教学方式,他们也许只习惯了老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默默无闻的记笔记。在培养目标上,无法理解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自主探究的的能力要求。另外各高校的教师结构也开始出现明显的问题。比较突出的现象是年轻教师的比例逐年加重。而还有很多的教师在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上都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在大多数的中西部地区,很多开展课程建设的必备资源都没有。对于这一点,我是非常有体悟的。因为我上的初中教室里连投影仪都没有,以至于很多的课程的教学活动都没法正常的进行。而这样的一个问题也是体现现在教育公平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需要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一些教育政策也明显对有些课程的建设造成了严重的干扰。比如说,升学的压力问题,成为很多学校追求的最大的目标之一,特别是在一些小乡镇的学校。而这样一个偏执的教育目标,使得很多的基础上的课程都得不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像美术、音乐、通用技术等课程在中学就是如同虚设。如果学校能够设立正确的育才目标,那么这种情况将会有明显的改变。

    教材编写上的一系列问题也导致了课程建设的问题。首先就是教材的质量得画上一个问号。尽管很多的教材都是由教材专家编写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越来越多的没有实际教学研究的人为了获得名利,也开始东抄抄、西拼拼来”组合”出版教材。完全不理会这样的一些教材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另外,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也是不够强的。为什么这么说。可能很多20世纪50年代的课本内容到现在都还在通用的课本里面。难道经历过这么多年这些过时的知识还会对现在的学生有什么作用吗?我觉得这还是得归咎于国人的劣根性。而且现在对于各大重点大学和各类专科院校,省重点高中和西部地区的小山村的学校,难道教材就得都使用一个标准码?那这样对于培养多样化的人才和不同要求的人才都是没有帮助的。另外在很多的中学,教材的形式还是局限于纸质形式,这在一个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实在是很让人费解。学生或多或少对于这种传统的教材形式已经感到厌烦。为什么不可以尝试在中小学推广实施电子教材呢?

    如何改进课程的建设呢?

    首先一个最为根本性的问题就是理解课程的本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认为:从三个维度看,可以将课程定义为, 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适合于各级各类学生学习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份量和进程的总和。这个定义应该算是比较得能够赶上时代,符合现代化的教学目标的。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让中小学负责课程建设的领导领悟到课程本质呢?教育部应该不断地组织课程专家人员去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另外,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和觉悟水平,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自己心里的课程本质观,并将其不断地应用在课程建设当中。

    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模糊不清的问题,必须明确的是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的设置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现着各种社会急需人才的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的具体的要求。学校应该不断地关注时代格局的变化,制定出符合时代人才的培养目标,符合当地的市场经济和和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如清华附中领导力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大局观、责任感、规划力、判断力、影响力和创造力,使其具备未来社会各行各业领军人物的素养。

    对于课程建设所需的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问题,应该是一个长久而漫长的教师学习、摸索、发展的问题。首先我们前面已经提到年轻教师的队伍在不断地加大,如何来看待这样一个问题,一方面年轻教师比较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思想更加活跃,比较利于新的课程的建设。但是另外一方面,他们没有太多的教学经验,没有办法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很好地解决出现的问题。教学过程应从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转变,提倡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由以讲授为主转变为讲授、讨论、自学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教师应该不断地加强自己的个人修养、教学方法的学习,朝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前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现实与经验,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加强中西部地区的硬件资源的建设也是开展课程建设的必备的条件。随着现代课程的多样化的设计和开发,对教学硬件的需求和依赖是越来越大,自然而然地限制了很多的地区学校的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但是教学硬件资源的建设得由国家层面来完成。值得高兴的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已经加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但是,这样的投入或许还不足以改变这样的教育差距的格局。西部地区的教育的建设和大城市的教育还是处在天壤之别的地步。期待国家的有力措施。

    关于教育政策方面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反思的问题。我们说高考怎么样的不好不好,但是我们却又拿不出一个更好的方案来取代它。所以说,我们应该尽量在现有的政策制度下想办法来更好地进行学校的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尽量大力度地拓宽活动课程的种类和范围。不再让课程的概念仅仅基于课堂,这也是一个值得花上长时间我们探究的问题。

    对于教材的编写方面的问题,应该加强教材编写的制度建设,加强规划和管理,让一些有资质、有水平的专家、教授牵头编写高质量的教材,消除人人都能编写教材,相互抄袭、拼凑组合的混乱现象。另外,应该组织教材编写的专家编写出编写和选用有针对性、适合各种层次和各种规格办学要求的教材,以提高教材的实用性,让培养不同目标人才成为可能。并且,建立体现个性化教与学的多样化教材体系,让纸质教科书、音像教育材料、电子书和一些其他的网络出版物等形式共同发挥作用,利用各种网络学习社区,如MOOC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网上交流学习的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学校课程的建设和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前课程建设确实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是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将这些毛病都逐个剔除,不断地发现、改正、探索,以使得学校能够更好的开展课程的建设和开发,同时,更加领会新课改的精神,用行动对其给以支持。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学校
    • 学生
    • 教师
    • 教育
    • 问题
    • 课程建设
    • 建设
    • 应该
    • 教材
    • 课程
    • 曾子
    • docx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