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高中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考 王晓静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对高中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思考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

    1.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热爱中国共产党, 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3. 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维护社会正义, 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 履行公民的义务,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具有社会责任感;

    4. 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 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5. 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 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6. 正确认识自己, 尊重他人, 学会交流与合作, 具有团队精神, 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而目前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甚至有的脱离了普通高中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1. 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不准确

    我国普通高中学校的发展经历了“重点高中→示范性高中→示范性特色高中”的建设历程。从表面上看,普通高中的建设似乎在一步步地上台阶,但是实际上,种种迹象表明,这种发展轨迹所带来的弊端层出不穷。

    很多北京、上海等一流的高中,热衷于建设一些“拔尖型创新人才基地”,钟启泉教授对此有如下评价:“明明是应试教育的堡垒,却说是素质教育的典型。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冲动和盲目,混淆了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区别,远离了基础教育的基本功能,抛弃了“为社会公正而教”的教育理念,着实令人担忧。”在笔者看来,这种“发现拔尖人才”、“培养拔尖人才”的做法,违背了一些教育的理念。

    这种行为表面上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实际上本质却还是为了应试教育。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并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多大的提高,反而给学生增加了负担。笔者所在的高中,也有所谓的“创新班”。这些学生,从最初就是经过挑选上来的,而挑选的标准并不是凭借学生的特殊才能或者创新的思维,而仅仅凭借的是入学考试的成绩。而进入创新班的学生,不仅要和其他同学学习同样的课程,同时还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诸如“物理”、“化学”等竞赛班,并且据我所知,创新班的学生音乐课,体育课,美术课等都被减少,这不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了么?而这所谓的“创新班”,最终的目的也不过增加名校的录取率,这难道不是“应试教育”么?

    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就是“基础教育”、“准义务教育”,归根结底任然是一种“公民教育”。

    1. 盲目开设选修课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浪潮,素质教育在如今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和目标。素质教育注重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注重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个性发展以及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提高,发挥人的潜力和能力,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并使人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将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素质教育强调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而为了做到“素质教育”,笔者发现,很多学校都开设了诸多选修课程,供学生在课余时间选修。这些课程,内容各异,从绘画,音乐到计算机网络编程等等,囊括了各个领域的内容。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开设的选修课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个人兴趣培养的机会,但是从实践的情况上看,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首先,选修课程的具体项目被没有学生自己的意愿。通常学校内选修课程,都是由老师开发设计出课程,然后学生选择上课。就算在如今的大学课堂中,也是这种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离的。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导致教师并不能完全了解学生的兴趣以及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出来的课程,必然不能与学生的兴趣需求十分契合。同时,目前,许多学校的跟风、攀比现象十分严重。例如,有一所学校开设了某门选修课,过不了多久,就会有许多其他学校也陆续开设。适当的借鉴和效仿其他学校的做法是可取的,但是脱离了实际的生搬硬套则是毫无益处的。笔者认为,学校选修课程的建设,应该由学生与老师一同参加,这样才能做到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从而开发出真正能吸引学生的选修课程。


    1. 文理分科or 文理合科

    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高考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相对而言较为公平的教育评价体制。而这带来的最大的影响就是文理分科。所谓文理分科,是指在高中阶段学习中,全体学生在高一年级学习国家课程规定的全部文理课程,而从高二开始,在共同的语文、数学、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可自主选择主修政治、历史、地理(文科生),或主修物理、化学、生物(理科生)。在我国,关于文理分科或是文理合科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争论,可谓见仁见智。也有地区尝试改革,但始终不不能决出到底孰好孰坏。

    在这里笔者并不讨论文理分科到底是否可取,因为这两者都有利有弊。但事实上,在我国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之下,文理分科或合科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就是知识中心主义。知识中心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教育的价值当以传授知识为核心,教师和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学生以学习和掌握知识为主要任务,考试评价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位主要标准。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不管是文理分科还是文理合科,教师和学生所关注的都是知识的掌握和分数的高低。那么无论是采取哪种方法,都难以达到普通高中对学生的教育目标。

    中国传统教育的另一个主要思想基础,就是基础注意的能力观和素质观。而最被世界各国认可的基础教育,就是所谓的“双基”教育,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但是,在我国,“双基”教育似乎有了不一样的额含义。我们的“基础知识”并不是面向生活实践、动手操作的活知识,而是面向考试、死记硬背的死知识;我们的“基本技能”不是应对生存和发展的技能,而是应付考试的技能。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无论是文理分科还是文理合科都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各种应试知识和应试技能,而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艺术修养、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等都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因此,无论是文理分科还是文理合科,在中国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对于学生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和改变。

    本文只是笔者个人的一点看法。目前中国的高中教育以及课程设置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教育专家也在尝试改革。但不希望这种大刀阔斧的改革知识换汤不换药,希望教育改革能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目标,而不是只拘泥于学习方面。


    参考文献:

    [1]胡惠闵. 关注高中课程改革的根本性问题—钟启泉教授访谈

    [2]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3]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

    [4]蔡宝来. 高中文理分科,问题实质、利弊分析及改革路向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分科
    • 这种
    • 高中
    • 课程建设
    • 思考
    • 知识
    • 能力
    • 学生
    • 文理
    • 教育
    • 问题
    • 具有
    • 存在
    • 课程
    • 普通高中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