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中国课程改革的现状与思考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当前中国课程改革的现状与思考

    教育技术学

    姓名:孙铭泽

    学号:201211012016

    摘要: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到目前为止,总的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理论与实践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矛盾与偏差。我国的课程创新本着“全球视野,本土行动”的准则,但在具体实行的时候仍然产生了诸多问题与挑战。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课程改革后的现状,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中国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现状 课程改革思考

    1. 课程改革的现状

    新的课程改革纲要的制定,明确的提出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并且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尤其重视将学科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但是新旧教育观念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同时也显现了诸多问题。

    1. 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结构是以老师为中心的,即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然而课改后,很多学校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即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帮助者,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实际上,这种教学结构是存有一定问题的。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等同于教师的无用性,如果一切活动都由学生主导,那么教师的存在意义又在哪里?现在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讨论、展示的时间远远超过教师授课的时间。这种翻转式教学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小组协作能力,但是效率却十分低下,造成学生对知识点认识不清,重点把握不准等问题。

    1. 理论与实践脱节

    理论与实践脱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新课改强调减负,知识点等学习内容较以前相比有一定程度的简单化倾向,即教材浅而广。学生学得东西多且不深入,教师也难以抓住重点。然而考试难度却没有下降,对学生的要求也较高。新课改强调实践与互动的重要性,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虽然教学过程气氛活跃,但是却缺乏秩序,学生在上课时虽然忙的不亦乐乎却丝毫没有收获。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后,知识储备并没有增加。而且课堂互动设计也缺乏条理性与目的性,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此外,课程改革的制定者多为来自大中城市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等,他们编写的教材多以城市为基础,在很多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区或农村,实施起来有很大困难。

    3.教师水平的局限性

    新课改的提出对老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然而现阶段大部分老师的水平存有局限,无法很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能力需求。虽然课程大纲已经修改,但是老师仍不能从原有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或是生硬的照着课改要求实施,缺乏真正的实效性。课改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老师则生硬、机械的毫无关联的事情套上情感、价值观的标签。课改强调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老师则任何活动不加考虑的就让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造成了效率的低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学校引进了电子交互式白板、平板电脑等设备,但是老师对这些工具的了解有限,不能真正的将它们的功能发挥出来,造成了资源与资金的浪费。

    1. 对课程改革的思考

    1. 加大经费投入与关注地区差异

    投资教育,就是投资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前中国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之间存有巨大的差异。每年大量的学生由农村涌入城市,进一步加剧了地区差异性。因此国家要加大对基础教育领域的经费投入,缩小城乡之间教育的差距,尤其应向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拨款,让贫困地区有资金进行教育建设。其次,在变成课程改革大纲时,不应与实际脱节,应充分考虑各个地区的差异性与特色性。比如可在农村开展具有乡村特点的课程,城市实施具有都市风采的课程,因地制宜,增强课程实施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1. 做好任课教师的岗前培训

    正如前文中提到,目前教师的素质水平与课程纲要所要求的教师素养之间还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加强教师培训,是课程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培训应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的培训,二是技术的培训。理论的培训是指通过通识性理论培训,促使教师转变观念,跟上改革的步伐,将课改后的新课程观、新教法与过去的观念方法进行优势互补。同时让教师理解如何将理论知识与讨论协作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技术的培训是指教师对新设备新技术有基本的操作技能。如平板、白板的有效利用,或是会设计PPT,制作精美课件等。

    1. 重视教材的编写与发行

    编写教材的人员必须具备基本的教育理论素养,对当前中国的教育现状有清晰、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不能“换汤不换药”,要对教材进行真正的升级。其次,对教材的选择不能带有强烈的地方性保护主义。要使用真正优秀的教材,而不是能够带动经济效益的教材。据了解,在教材的发行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合理性。因此必须用法治来规范出版社的行为。好的教材不仅囊括精炼的知识点,还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智特点。因此在教材发行使用后,应进行实时跟踪,收集分析学生对教材的看法与建议,从而不断的对教材进行修改和完善。

    总之,课程改革要想成功实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课程的改革是学校改革的中心。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课程的定性定位问题,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脚踏实地,高瞻远瞩,通过成功的课改让中国的教育再向前迈进一大步。

    参考文献:

    [1]邬向明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J]. 课程.教材.教法 2005.2

    [2] 胡惠闵,周坤亮.关注高中课程改革的根本性问题———钟启泉教授访谈 全球教育展望[J] 2012.11

    [3]王成龙,邵惟炜,王文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改革与开放[J] 2010.7

    [4]程福蒙.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J] 当代教育科学 2006.2

    [5]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 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5.1

    [6]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4.7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教师
    • 课程改革
    • 现状
    • 老师
    • 思考
    • 当前
    • 学生
    • 一定
    • 教育
    • 问题
    • 中国
    • 教材
    • 课程
    • 培训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