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当前课程改革或学校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内容
对课程改革或当前学校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的思考
张玲玲 20121101201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面展开以来,新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方式,正在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育。尽管这一轮的课程改革取得了不少进步,但同样也是困难重重。只有正视问题,才能使课程改革更好地进行下去。
一、城市与农村的教育发展不平衡
新课程强调的是师生双方的互动性、合作性、创造性、探究性及现代化教学媒体对教学的支持。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传统课程的不足,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但是,我国是一个各地教育发展极度不平衡的大国,比如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如某些落后地区现代化教学媒体、实验设备的缺乏,难以完成新课程规定的要求;一些实践活动受到当地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开展等等。就北师大二附中来说,由于学校的资源比较丰富,师资力量比较强大,他们的学校开设有机器人课,阅读课等一些有趣且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他们有平板教学,可以看电子书,可以在线互动,可以查阅资料,可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当然可以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而相比一些农村的学校,他们由于教学资源的缺乏和教师的素质问题,对新课程改革可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农村和城市的贫富差距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解决的,农村和城市的教育资源固然会存在差距,是否可以结合当地的教育实际,制定多重标准,使得课程改革更加适应城市,农村的不同特色。结合地区实际的教育资源,师资情况,开展实际可行的课程改革,逐步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正所谓,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而不是盲目地追随,看似是在追求教育公平,实际上却更加体现了教育的不公平。
二、课程改革对学生来说看似减负,实则加负
课程改革的初衷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但是由于高考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小升初,初升高的压力,使得学生在全力准备升学考试科目以外,还得学习各种新课程规定的选修课,实际上是使学生的负担加重了。而今年刚刚推出的不分文理科的改革,使得高考科目由原来的六门变成了更多门,无疑是使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加严重了。高考的改革似乎是在呼应课程的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对学生来说,意味着要备考的科目多了,学习的压力更大了。在大部分地区的学校,高考、升学率才是他们最看重的,甚至在最后一年,他们会取消一切非文化课,每天都只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甚至取消了体育课。试问,像这样的情况,学校还会有精力开设其他一些新课吗?
对于高中来说,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高考制度的彻底变革。新课程要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但当今的高考仍然是侧重考查学生的知识,大部分地区仍然是“一考定终身”。同时,由于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评价的主要依据仍然是升学率,所以不少学校在实施新课改时不得不“阳奉阴违”,教学的主要精力依然放在考试科目上,对于新课改中的选修课进行应付甚至取消。现行的高考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推行新课改的一大障碍。
为什么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两种教育模式,而这两者真的格格不入吗?我想是可以兼得的,而如何做到既达到素质教育的效果,又可以顺利地通过考核,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而这一方面,归根结底,就是高考制度的改革。所以只有彻底改革当前的高考制度,加强高考和新课程的衔接与融合,才能使新课改落到实处。
三、 新课程使得教师无所适从
现在的许多中小学教师由于受其专业水平的限制,在面对新课程时,大多数是束手无策,很容易走弯路。而且,许多老师不能真正理解新课程的内涵,只是把它看成是额外的任务,这不仅加大了老师的工作量,还不能很好地实现课程改革。因此,要全面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进行教学方法的指导。如有必要,还可以适当请求一些师范大学的帮助,合理地规划课程。新课程改革不是单靠地方学校就可以推行的,无论是政府、社会各教育机关,还是各学校,都应该合理地规划,对于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更应尽量找出解决策略,及时地调整工作,密切关注课程改革的进展,使得课程改革真正地发挥作用,从而使中小学的教育尽快走上更加健康的轨道。
新课程改革不仅需要学校、老师的努力,还需要家长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如果家长和学生不能改变分数至上的传统观念,那无疑会给新课改的推行造成一定的阻力。所以,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行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以上是笔者关于课程改革一些思考。每一项新政策的推行都会经历重重的困难,在改革中存在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我们不要逃避问题,只有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
- 标签:
- 学校
- 当前
- 学生
- 新课程
- 来说
- 课程设置
- 新课改
- 教育
- 课程改革
- 问题
- 高考
- 农村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