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课程改革或当前学校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考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内容
对课程改革和当前学校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考
胡诗琪 201211012010 教育学部教育技术
对课程的解读专家学者历来众说纷纭,各个学校在教学活动中对课程更是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如今我国贫富差距大,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城乡教育资源,包括硬件、软件设施,教师素质水平,都有很大差距。重点中小学校和普通学校在师资水平、学生素质上也不能同日而语。
英美的课程理论并不总适合于我国。笔者比较赞同的课程观念是,由国家教育专家制定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及基本课程资源,再由学校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结合实际,和学生交流互动,共同对预设课程予以实施、修改和完善。
各地区各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参差不齐,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的实施,我们有必要进行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及基本课程资源的统一制定,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让教育水平落后地区的学生和发达地区学生享有同样的预设课程。同时,预设课程只是一个普遍纲领,是国家对培养学生素质的要求,各地区各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和实际需求,对预设课程进行修改和完善,努力发展自身特色,以更好地促进实际教学。
笔者基于对课程观念的理解,反思当前课程改革和学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我国学校对课程概念理解不充分
1、对课程相关概念的理解不充分
一些学校把早操、升旗等一些学校活动也当作课程,导致了课程概念的泛化,《课程概念的泛化及其危机》一文中,就指出,课程概念的泛化导致“学校功能的缺失”、“教师作用的迷失”和“课程实践的混乱”。【1】
笔者认为课程概念的泛化导致了学校和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不够深刻,在对预设课程进行实践和修改的过程中,受自己主观理解的影响,导致生成课程缺乏科学性,教学质量不高。国家制定的预设课程是教育专家根据国情和学科特点制定的科学性的课程纲领,学校和教师必须首先以预设课程为基础,充分领会课程精神,再进行合理地改善和发展。
一些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开发了校本课程和创新课程,比如丰富多样的选修课,但是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计划缺乏科学性,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2、对素质教育的误读
在《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一文中,王先生指出,当今教育界普遍流行的“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的提法存在问题,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不对立,素质教育不应该过分发展学生个性,只注重对情感、态度、人格的培养,而忽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该倡导“全面发展教育”。【2】
一些学校对课程理论的研究和理解不够深刻,对素质教育进行了误读,简单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压、减负、多开展活动。并且,受制于现今的考试制度,仍然在盲目地进行机械的灌输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科知识点讲给学生,学生注重于对知识的记忆和技巧的运用,追求应试技巧和高分数,忽略了思考力、判断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虽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也只是表面上的形式,没有深入研究课程理论改变弊端,仍然在以陈旧落后的课程思想指导教学。
新课程方案的提出,就是针对这种现象进行的课程改革。新课程既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也强调通过学习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但是目前的考试压力并不允许学生花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探索知识的来源,理解知识的原理,学生只要记住知识和技巧,就可以取得高分,考试并不关注对知识的理解。
当今课程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1、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
通过课程传授的知识毕竟有限,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基本知识,但更多的知识还需要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自主地获取。特别是处于21世纪高速发达的信息时代,一个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和信息,但是我们必须要有获取知识和把握信息的能力,这是与我们的思考力、创造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息息相关。而这些认识能力需要通过课程来培养。
但是我国课程没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对能力的培养还很薄弱,只靠书本上的一点知识,学生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相比能力培养而言,我国课程更注重于知识和技巧的传授,但很多知识与当今时代社会脱节,与生活实际关联不大,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是应付考试,不会把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靠记忆积累的知识并不持久,学生很快就忘记了,以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学生年复一年在学校学习知识,并很快遗忘。例如,很多学生都反映,高考之后,之前的知识大多都忘记了。
并且,当前的课程设置无法充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的培养方案显然不现实,统一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于每一个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当今多样化社会里,应当鼓励学生多样化发展,才能创造出多样的文化生活。高考之前,我们过分注重以考试成绩来评判学生,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创造力。很多学生到了大学之后,没有了学校和老师的严格管理,却失去了方向,不知道如何管理好自身,如何学习和发展。
2、教师对课程的传授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
教师作为课程的传授者,在课堂教学中有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课程的传授和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教师对预设课程进行实践,根据实际修改、完善,形成生成课程,如果没有教师的良好实施,再完美的预设课程也是虚设。但是受教育资源水平和教师素质的影响,有些生成课程的质量并不乐观。例如,过分注重对知识技能的传授,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的传授方式单一,教学观念落后,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前我国主要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课程传授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娟娟;课程概念的泛化及其危机[J];当代教育科学; 2007年第8期
【2】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3】廖哲勋;关于当代课程定性定位问题的进一步探讨[J];教育研究; 2009年第4期
【4】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3卷第1期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
- 标签:
- 传授
- 教师
- 课程改革
- 课程建设
- 培养
- 预设
- 知识
- 发展
- 学校
- 当前
- 学生
- 理解
- 存在
- 课程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