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艺梅 对课程改革或当前学校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考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内容
对课程改革或当前学校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考
教育技术学 于艺梅 201211012003
摘要:当前课程改革在全国实行,它与传统的大教学观相比有着更贴近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但同时它正处于发展时期,全国各所学校都处于对其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本文主要是针对当前学校课程建设现状提出了目前课改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课程建设 教学观念 应试教育
正文:
大课程观下的课程包括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文化课程指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包括阳光体育、大型活动、兴趣小组等;实践课程包括社会调查、学生会、团委等学生团体组织的自主活动、综合实践活动;隐性课程包括除了上述三类课程,
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环境、学校的文化建设、家校社会一体化等。i
由于大课程观与我们传统的大教学观相比较,更加注重对学生自身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培养,加强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反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所以各大学校竞相进行课程改革,目的是丰富课程内容,完善教学体系,使自己的学校独一化,特色化。然而目前从课程开发、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的视角来看,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的很多地方都存在着漏洞。
1 当前学校课程建设存在问题
1.1 重视兴趣,忽略学术
很多学校为了丰富课程内容建设了很多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或者在没有深刻认识到课程的本质的基础上盲目地把生活学习过程中经历的一切都归为课程的行列,开设了很多偏重于兴趣的课程。然而太注重兴趣性,往往就会忽略课程本身应有的学术性;太注重学生的生活需要,往往就会忽视教育教学传授知识、经验和价值观的核心,从而远离其学术性。学生当然欢迎兴趣浓厚的课程,但这会造成选课扎堆现象,导致学校的软、硬件资源配套跟不上。校本课程要通过趣味性去完成它的学术性,而不是通过趣味性去单纯地实现其趣味性本身。ii
1.2反转课堂,教师的知识经验传授能力受到挑战
为了回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重在培养学生自身的实验实践创新以及经验总结能力,翻转课堂应运而生,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它包含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老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然而无论是课程视频导学还是在线辅导亦或是课上问题即时解答,这些效果能够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教师具备扎实专业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对课程结构的设计能力以及对学生和课程内容之间进行交互和反馈的控制和掌握能力直接影响了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率。但目前我国并没有为解决此问题建立正确的加以应对的教师素质培训机制,大部分老师缺乏对这种新型课程观念实施的实践经验,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专业能力尚未构建,所以出现了现在的“信息传递阻塞”的问题。由于课堂的反转,教师传授知识经验的时间和内容需要进行适当的缩减,教师对什么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己掌握,什么内容需要进行精简提炼提醒强调模糊不清,这就导致了知识冗余或知识遗漏现象的出现。反转课堂同时使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延长,但是由于教师的引导、互动效果达不到,使早已适应传统以知识的灌输为形式的教学方式的学生得不到启发,不知做什么从何做起,从而师生互动的链条被掐断。
1.3错误的认识观念
很多年轻教师缺乏实践创新精神,不敢走课程改革这条新路。在他们眼中,课程改革之路是有较强教学基本功和较高理论水平的骨干教师才能开展的工作,而自己目前首要的任务是搞好传统教学内容,上好课,把成绩抓上去才是硬道理,而那些活动、实践课程的建设都是“花架子”, 与自已日常教学工作联系不大。既然没有动机就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更不会收获实质性的效果,而且如果教学成绩不好,学校会对教师施以警告或惩罚的手段,甚至还有面对家长的评价和社会的舆论。一些老教师却认为,搞课改的事应该让年轻人去做。他们认为自己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凭这些经验足可培养学生, 而且自己已经工作了几十年,也教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自己没有搞课改的必要。
1.4应试教育遗留的弊端
学校为了响应课程改革号召,丰富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新增了很多类似于击剑,健美操,音乐鉴赏等非传统的学科课程,用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及人格、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这些课程设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总会受到阻挠,比如,上级在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成果的时候主要还是看教学质量,看获奖情况,看最后的升学分数。iii很多学校的校长认为要把学校办好,主要就是把教学质量抓好,也就是抓期末的考分,成绩上去了,学校才有知名度,才能拥有优质的生源,学生的整体素质上去了,教育教学成效自然就提高了。这看似是“良性循环”的逻辑却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实属应试教育残留的弊端带来的恶果。
2当前学校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建议
2.1课程设置做到准确,精简,合理
课程规划和设置不能以求多为目的,而是要求好求精。相比于课程的内容设置,它的意义更偏重于它对教育教学所起到的指导作用。课程是一个设定好的有着一定可行性和收益性的类似于指导方针之类的存在,它使传授者的教学和接受者的学习认知有了一个明朗的确切的方向。课程设置的重点就是告别浮于表面的课程给人们带来的外表华丽实则徒有虚华外表、昙花一现的感觉,拒绝走将课程设定规划好后只搁置不前,拿来当摆设的老路。要在斟酌学校学生和教师自身特点和学校基本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将课程的框架设定好并坚定不移的实施。
2.2改变传统的教师职称评定机制,重新激发起教育教学者的职业热情。
改变传统的教师职称评定机制,将以前的奖励看科研成果,看获奖情况,看最后的升学分数,转化为奖励看教学质量,看教学计划结构设计,看精力投入和学生学习成效。要改变靠抓期末的考分提高学校知名度的认识和靠考试成绩的优秀率、合格率、低分率对学校进行等级划分的观念。明确成绩并不代表一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素养才是当今教学第一要务,我们国家需要的不是高分低能的“赚分器”,而是各方面综合全面发展的青年。加大课程建设成果与教师教学成果和职称评定的内部及外部联系,对课程建设中成绩突出者给予表扬和奖励,从而建立一个激励机制的平衡体系,使老师们在课程的设计和规划上投入更大的精力,促进课程改革的发展。
2.3培养提高教师职业素质
国家需加大对课程改革具体实施内容的普及力度,加强对学校教育者课程设计开发能力培养的素质培训。这不仅是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技能和学术素养,更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当前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以及课改的重要性。只有明确了解实施课程改革的思路是怎样的,具体应该怎样做,才能极大的推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
结论:
课程改革是一项庞大又进程缓慢的任务,它不仅仅体现在它对教学实践和认知活动的指导,更体现在它能够真实地融入到学习者从无知通过学习而得知的过程中。它需要课程建设开发人员针对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精心设计,也需要同学习者一起与社会认为重要的学识以及传统的价值观进行交互。只有当课程建设能够自然地融入到教育教学学习生活中时,课程改革才算真正成功了。
i http://baike.so.com/doc/1393324.html
ii 张艳. 校本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大众文艺,2011,11:238-239.
iii 谢永权. 中学精品课程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
- 标签:
- 进行
- 教师
- 课程改革
- 课程建设
- 学校
- 当前
- 学生
- 传统
- 问题
- 存在
- 课程
- 实践
- 内容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