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网络舆论与危机应对研究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作者简介

    赵国栋

    • 本文编辑

    惠芬

    • 一、"数字校园"与"电子民主"概述

    (一)数字校园

    1、数字校园的定义

    在当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背景下,以提高运行效率、推动管理改革为出发点,高等教育机构在管理、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来规划、建设与应用各种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工具的过程,可称为“高校信息化”、“校园信息化”或“数字校园”。

    它与信息技术对社会其他领域的影响,如电子化社会(E-society)、电子化政府(E-government)和电子商务(E-business)等,都属于是信息技术对不同行业或领域之影响,体现出了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影响之广泛性与深刻性。

    2、大学数字校园的“6E”模型

    大学数字校园的“6E”模型是将数字校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级阶段、应用阶段以及融合阶段。其中,初级阶段包括管理信息化(E-administration)、科研信息化(E-teaching)与教学管理化(E-research);应用阶段包括网络生活(E-life)与网络参与(E-participation);融合阶段包括电子/网络民主(E-democracy)。也可以通过图1来从另一维度看数字校园。

     

    图1 “6E”之间的关系

    (二)网络参与和电子民主

    民主化理论与信息技术的相互结合,变催生了“网络参与”(E-participation)和“电子民主”(E-democracy)等新概念的产生与发展。其中,“网络参与”(E-participation)指人们运用信息通讯技术来表达意见及参与民主政治运作的程序,旨在扩展公民获取政府信息与服务的渠道,增进公民在公共政策的决策考虑中的影响力(联合国之定义)。“电子民主”(E-democracy)是指,应用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以协助各类民主价值的实现,其主要的工具是以计算机与互联网作为凭借,以进行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及政府沟通传播之计算机中介传播。

    1、数字校园民主

    “数字校园民主”(E-campus democracy),就是在信息技术所构建的数字化校园环境中,以教育民主化思想为指导,以各种基于校园网的新技术媒介和工具为手段,在学校管理、教学和校园生活等方面推行和实施决策民主化、管理民主化、师生关系民主和教学民主化的综合过程。与传统的教育民主的理论与做法相比,借助于诸种新技术的支持,数字校园民主的理念更加实际和具体、实施方式更加可行和多样化,实施成本也更加低廉。

    它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基于ELS的校园生活民主

    数字化校园的出现,使得学生多层次、多方式参与校园活动的机会大大增加,基于网络的学习(E-learning),基于网络的社交(E-society),基于网络的娱乐(E-shopping),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呈现出缤纷多彩的状态。在这种网络化的校园生活之中,学生需要更多的参与和自主管理机会,让他们充分利用新技术工具来发展自己的民主管理和参与能力。

    2)基于CMC的管理民主

    它是指在学校重要政策制定,或涉及到师生的规章制度、政策的讨论与制定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成果,如校园网主页、校园门户系统、全校电子邮件列表、校园BBS、即时通讯群组、手机短信群发等工具来组织和实施在线调查、访谈、意见收集和反馈等,利用这些机遇计算机的通讯方式(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CMC)来加强学校管理层、决策层与教师、学生及其他相关群体的对话与互动,以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措施来促进高校管理民主化的进步。

    3)基于CMS的教学民主

    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成果,如网络教学平台和课程管理系统(Course management system,CMS)和各种教学辅助工具来推动师生之间相互关系的民主化,包括改进教学的组织形式,使学生在教学中有更多的自主提问、探讨与交流的空间,提高师生之间交流与沟通的频率,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让学生也对教学有发言权,例如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过程组织和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让学生有参与和发言的机会。

    2、数字校园民主的发展路径

    数字校园民主的发展路径主要包括信息或与和参与决策两个阶段。其中信息获取包括启动与规划、单向信息传递;参与决策包括互动反馈咨询与管理决策参与。如图2所示

    图2 数字校园民主的发展路径

     

    3、技术对校园的影响

    技术对校园的积极影响主要有管理信息化、科研信息化、教学信息化与校园电子民主等,消极影响主要有网络成瘾、游戏成瘾、网络舆论与网络危机等。

    实践证明,当高校内部无法为学生们提供比较充分的民主参与途径和机会的情况下,借助于互联网络,他们会自发地去通过互联网去校外寻找这种机会来表达自己意愿与想法。例如,目前在国外大学生中广为流传的“我来评教授”类的网站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些针对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网站的出现和盛行,实际上表明了网络时代里大学内部事务管理权和决策权的“扩散”现象。

    • 二、舆论、舆情及网络舆论/舆情

    (一)相关概念介绍

    1、舆论

    舆论是指社会民众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社会政治态度,它通常是集合化了的公众意见,具有典型的民间性和大中型,属于浅层次的社会意识形态,理性与非理性混杂。

    2、舆情

    舆情是指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系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综合。

    3、网络舆论/舆情

    网络舆论/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上表达和传播的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综合。通常,公众所表达出的情绪、态度和意见若处于弥散、平和、中立或无指性状态时,其被称为“网络舆论”;若这种情绪、态度和意见具有强烈的指向性或聚集性状态时,则被称为“网络舆情”。

    4、校园网舆论/舆情

    校园网舆论是指在校园环境内,某些群体通过互联网表达出来的,针对校园生活和管理工作中各种政策和制度的情绪、态度和意见之和。校园网舆情是校园网舆论的发展和深化,带有强烈的指向性。分为内生型和外生型两大类。

    5、网络舆论危机

    网络舆论危机是指网络舆论中公民的权力意识和民主诉求不断汇聚,在一定时间内因某些时间突然爆发,超出某个部门或个体的承受能力,从而导致其出现信任危机和权力危机的现象。它具有双重性特点:“危”和“机”。

    6、校园网络舆论危机

    校园网络舆论危机是指校园内部相关的热点问题由于没有妥善处理,在网络上形成的大范围的关注、讨论,对高校师生权益造成损害或者对高校的社会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

    内生型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是指其发生是由于校园系统内部某些因素发展失衡造成的,整个发展过程在高校内部产生,后续可能受到高校以外媒体的关注,这种类型的舆情危机大多属于高校常规管理的范围内,目前的很多研究都集中于此。外源性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是指其产生是由于校园外部的因素造成的,而主要不是高校内部的问题。当其作为突发性社会事件,考验着高校应急处理能力的同时,自然在网上也形成了相应的舆情危机。

    (二)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图

    • 三、高校网络舆论危机应对案例分析

    (一)高校网络舆论危机内容分类

       高校网络舆论危机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网络舆论危机内容分类

    排序 

    事件类别 

    事件数量 

    典型案例                     

    1  

    管理失当 

    45    

    清华真维斯楼(新闻6890篇,网页61.3万)

    2  

    学术不端 

    36

    校长博士论文抄袭(新闻6520篇,网页3270万)

    3  

    不当言行 

    26

    “40岁没4000万别见我”(新闻6580篇,网页269万)

    4  

    学风师德 

    25

    南京副教授聚众淫乱案(新闻3000篇,网页194万)

    5  

    经济腐败 

    18

    武汉大学“腐败地震”(新闻1.82万,网页173万)

    (二)外生型校园网络舆论危机案例分析

    1、事件概述

       2011年7月14日中旬,报考天津音乐学院的18岁哈尔滨市学生张静怡和19岁的广东韶关市学生连雪妃几乎同一时间查询天津音乐学院官方网站的录取信息,电脑屏幕显示,“是否录取”栏中为“是”,两家人都为之高兴不已。然而,在同一天下午5点至5点半,张静怡及家人再次查询,结果显示“准考证号不符或未通过被录取”。两天后连雪妃的二次查询也得出同样结果。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给连雪妃的书面答复中说,经向天津音乐学院了解,2011年高校招生录取结果正式查询时间为7月15日,此前的数据库里仍为专业课考试的数据。“你在7月14日查询时,显示已被录取的查询结果是有误的。”天津音乐学院招办的以为负责人于娟说:“7月14日这天,学校对网站做前期维护和更新,网站工作人员没有想到此时会有考生查询,忘记关闭前台页面,窗口界面改成了录取查询系统,后台名单却还没来得及更新,数据库里仍是几个月前供考生查询的专业课成绩数据库,赶巧在那个时候有人去查。”

    对于这样的解释,两个家庭的家长和考生都表示不能接受,要求学校公开专业分数和名次,校方称“全国音乐学院都不公开专业分数线”。于是他们怀疑,在7月14日那天,明明已经查到已被录取,后又落空,可能存在不可告人的招生“黑幕”。这一事件被网友传播后,许多网友也认同天津音乐学院在招生过程中有“猫腻”。

    2011年8月28日,天津音乐学院通过学校官网发布《关于报考我院考生连雪妃张静怡录取情况的说明》,对连雪妃、张静怡及其家人表示道歉,对信息发布事故的原委进行了详细说明。

    2、事件发展路径图

    事件发展路径图如图4所示。

     

     
      

    图4事件发展路径图

    (二)校园网络舆论危机案例比较研究一

    1、事件概述

    1)江苏南京梧桐让路事件

    2011年3月,因南京地铁建设而坎迁梧桐树一事引起了南京市民的集体忧思,包括黄健翔、孟非在内的南京市民或曾在南京生活过的外地名人,或利用微博号召,或为梧桐树绑上绿丝带,发起了一场声势颇为浩大的“拯救南京梧桐树”运动,媒体新闻又将此事扩大了至全国性关注。针对此事,南京市政府进行了积极的民意沟通,3月17日,南京市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古树名木及行道大树保护的意见》,承诺市政府建设“原则上工程让树,不得砍树”,网民对此次处理结果普遍表示满意。

    2)北大砍伐三角地树木事件

    2011年6月8日,各主要网络媒体及新京报都做了题为《北大被指违规砍树腾地建楼校方称砍树经许可》的新闻报道。一时,网上舆论多将矛头对准北大,质疑北大砍树合法性。由于北大校方回应迟缓,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

    2、网络舆论危机发展过程

    1)江苏省南京梧桐让路事件的网络舆论危机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舆情发酵期(2011年3月8日—3月13日)。在此阶段之中,有2月末网民在社区发帖引发的“保卫梧桐树”事件由于微博名人的介入而使得话题变得“炙手可热”,其中除微博名人黄健翔、孟非外,还有台湾立委、国民党中常委邱毅,也表达关注并参与协调。

    第二阶段:舆情高涨期(2011年3月14日—3月18日)。在此阶段,南京市民众走上街头,为树木系上了绿丝带表达了市民对梧桐树的不舍。针对此舆情,南京市政府审时度势由先提出“少坎”到最后由南京市副市长陆冰亲自承诺不再砍伐梧桐树,并对台湾立委、国民党中常委邱毅在微博上的意见进行了反馈,用实际行动表现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重视。南京市政府的表态和举动得到了市民和媒体的充分肯定。在此阶段,南京市政府行政效率之高效、对传媒反应指慎重塑造了政府的媒体新形象。

    第三阶段:舆情消退期(2011年3月19日—3月25日)。梧桐树在被停止砍伐之后,针对舆情事件南京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古树名木及行道大树保护的意见》,从政策层面上肯定了此次舆情事件的成果,安抚了民心、顺应了民意。

    2)北大砍伐三角地树木的网络舆论危机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成为网络热点。2011年6月6日17:49,“黄土塬坡”(网名,文中透露他是北京大学的老师)在个人博客上发表“北大校园三角地:端午节砍树”的博客。文章指出“早就听说过,这一带有拆卸改建的动议。看来16-18楼先被动手了。也就能够猜想到树的命运,但想不到的是,今天看到的大树不是被“迁移”,而是被“放倒”、被“肢解”!禁不住停下脚步,凝望着,拍照时有些眼泪盈眶。”并上传了一些砍树的照片。

    第二阶段:传统媒体介入,事件发酵。2011年6月7日,《新京报》最早刊登题为《北大校内伐树遭疑北京市园林局称未上报》的文章,称北大砍树违法,没有办理合理手续。国内主要网络媒体人民网、新浪网进行了转载。一时舆论哗然,这一事件也迅速在当天被多个地方电视新闻曝光。

    第三阶段:被动回应,事件平息。2011年6月8日,北京大学宣传部回复《新京报》记者,称砍树经过园林部门许可。不存在违规。但是事件至此并未得到圆满的结果。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陈萧军不无惋惜地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砍倒了,也就不树人了。”江苏镇江电视台新闻频道副总监黄宏斌的评论也甚是犀利:“号称有文化的故宫博物院做了最没文化的事情。号称最精英的北京大学做出的是反自然的事情。你还相信文化,相信精英吗?”

    3、案例分析

    两个案例的共同点都是砍树,都是出于对大树生命的挽留。不过结果不同,此次南京梧桐保卫战之中政府对舆情的尊重和民主处理程序是危机处理的亮点,是政府危机应对的政策范本。南京市梧桐让路是取得了政府与网民的双赢,北京大学由于学校处理的不及时,使得流言出现,对学校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应对主体

    北京大学三角地砍树的案例其应对主体为北京大学,南京市梧桐案例的应对主体是南京市政府。南京市的应对明显具有网络公关主体以及决策指挥主体。因此有效的对网络舆情进行了研判,并利用名人效应对政府决策加强宣传。北京大学三角地砍树事件应对主体没有统一的行动认识,完全是被动接受。

    2)应对客体

    南京梧桐让路事件的主体是市民,他们的力量是强大的。北大事件的主体则是学生,学生群体的特点明显,学生具有理想的信念,但是在现实的磨练下他们渐渐的变成了话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毕竟学生于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直接关系,如果做不好,可能对个人产生影响。但是市民与政府又是另外的一种,政府为民服务,公民认为这是不对的是理直气壮的。主体特征的不同决定了事件发展过程的不同,南京市民有走上街头阻止砍树的,为大树绑上绿丝带等实际行动,而学生的反映则是限于现场拍照,网络上批判,实际上根本没有人站出来阻止砍树或者是提出质疑。

    3)反应内容

    南京市政法的反应内容包括几方面:事件的调查处理、政府对事件的重视程度以及政府信息的透明、及时。北京大学三角地砍树事件的以新京报的报道才产生较大影响,而在被迫回应的时候由于环保局接受采访的人回答的失误,使得事件越来越大,但是整个过程中体现出高校应对网络舆论的不及时,事先没有公告,事后回复不及时,对网络舆论不够重视。

    4)反应手段  

    南京市政府的反应手段主要事引导性手段和沟通性手段。引导性手段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主流媒体的正面宣传报道,利用党报、电视、政府网站和门户网站,进行报道;二是对有疑惑、有怨言、有情绪的社会舆情,多做解释工作。

    沟通性手段,主要是通过信息公开和公关手段,争取媒体、公众等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一是与公众沟通,事件发生之后,快速、准确地发布事实信息,并听取公众的反应意见和质疑,适时回复和解答;二是与媒体沟通,争取他们“公正地、客观地、全面地、深入地”报道;三是政府内部沟通,启动应急预警机制,多部门统一信息、行动方案和对外口径,南京市市长亲自出面抚慰群众;四是政府及时有效的公布处理结果,与舆情客体沟通。

    5)反应结果

    南京市相关部门在整个过程中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方式,通过官方发布最新进展情况,通过微博等新媒体与公众沟通,起到了良好的“熄火”作用。也正是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和对民意的尊重,才导致南京市政府在3月14日志3月18日多次郑重回应网络中反映比较多的问题。从一开始的“移栽”到“少坎”再到“不坎”均是政府善对民意的体现。南京市政府针对此次危机事件所体现出来的民主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将会更深层次的影响到以后的行政政策过程,体现了官民互动价值。

    北京大学三角地砍树事件则由于主题不重视、反应内容有效性不足等使学校的形象受损。

    (四)校园网络舆论危机案例比较研究二

    1、事件发生过程

    1)四川会理领导“悬浮照”事件

     2011年6月26日,天涯社区一则名为《太假了,我县的宣传图片》的爆料贴,曝出会理县人民政府公共信息网上的一条为“会理县高标准建设通乡路”的新闻中,配图为人为PS将领导放到了公路上面。旋即“悬浮照”被网友在微博中传播开来,并引发全民“PS大赛”,四川会理县这个知名度不高的小县城顿时成为全国公众关注的焦点。

     四川会理领导“悬浮照”曝光仅仅一天,6月27日下午,四川凉山自治州会理县政府就开通了新浪微博,通过微博向社会道歉,而照片发布者孙正东也开通微博,向社会各界表示歉意,与网友进行了轻松的互动,并保证“在今后工作中绝不在发生类似情况”。会理县政府的一系列举动获得了公众的理解与赞赏。

    与以往“与民争利”的舆情事件不同,四川会理PS事件,并没有涉及到与民的直接冲突,主要是因为当地政府的工作人员作风浮夸、滥用PS技术而导致全民“围观”。会理县政府并没有遵循以往地方应对网络舆情的轨迹,认为“家丑不可外扬”,采取“堵”的办法,而是主动放下身段,及时回应,诚恳成人错误。更值得一提的是,“会理孙正东”作为当事人,除了进一步澄清事实之外,还通过极富技巧的语言和较高设置议程的能力,与网民进行轻松互动,使得舆情成功地化险为夷,实现了“软着陆”。这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地方应对网络舆情的经典之作。

    2)清华大学“真维斯”楼事件

    5月23日,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挂牌“真维斯楼”。此事在清华学子中和社会上引起轰动,很多人到“真维斯楼”前拍照留念。网友将图片通过网络传播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多数是质疑声。清华学生表示:“大家都觉得还蛮扯的,同学们其实更能接受以赞助人的名字命名的。清华的教学楼和真维斯的品牌形象不太搭。”

    5月26日上午,清华大学“真维斯楼”的铭牌已被摘下。清华大学新闻中心27日向“中国网事”记者表示,摘掉真维斯楼的铭牌是因为被人涂抹,以后将不再安装这个铭牌,但“真维斯楼”几个字则不会摘掉,真维斯楼的冠名不会因此取消。

    5月27日,针对备受关注的清华大学“真维斯楼”一事,教育部新闻发言人首次回应称,对于大学教育建筑物冠名一事,教育部确实已经没有审批权,但建议学校为捐赠方冠名时,应征求广大师生意见。

    2、案例分析

    1)会理县在应对舆情时主要有以下三个亮点

    第一,放下身段,诚恳认错。6月26日天涯出现贴文以来,当日晚间会理官方网站的此条新闻即被删除,当地政府反映较为迅速。在次日接受《潇湘晨报》采访时,会理当地政府部门主动承认错误,并认为“网友的质疑是对的,我们的工作存在问题”,并且在天涯社区这条爆料贴后面挂出会理政府的道歉信,这一态度迅速得到广大网友的支持和理解。

    第二,既有“声明”,又有“证明”。6月27日晚六时,会理县政府官方微博更新了三条微博,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当事人进行道歉之后,还原会理县领导考察现场的图片。紧接着,天涯杂谈出现了署名为“会理政府网”的网帖《会理政府网公开致歉信》。这些做法向公众立体地全面地还原了真实,有效地打消了媒体和民众心中的疑虑,获得了公众的理解。

    第三,巧妙地设置议程,转移话题。当事人孙正东的言行是这个事件最为突出的亮点。针对网络中掀起的全民“PS大赛”,孙正东开通微博,主动道歉。在承认错误之后,用及其亲民并且幽默的话语呼吁广大网友在关注PS事件之后,也要关注会理县的旅游,推广了城市的品牌。通过巧妙地重新设置议程,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变“被动”为“主动”。

    2)清华大学在应对舆情时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不肯放下身段,主动解释。5月23日,清华真维斯楼事件经网络放大后,当天清华没有采取任何的措施予以回应或解释。

    第二,相关部门避重就轻,被动应对。5月25日,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表示,大学建筑冠名是通常的做法,国外也有很多的教学楼以公司名字命名,清华大学四教冠名真维斯楼符号惯常的做法。紧接着针对网络对大学商业化运作,清华大学核心价值观的讨论没有任何的回应。针对冠名如何达成等详细问题则不予回应。

    第三,不能巧妙利用媒体,适当引导。整个过程中清华大学都没有巧妙的利用媒体,例如微博等澄清事件,使得网友对冠名事件的关注度更加的上升。在清华大学仅有的几次回应中,也就事论事,似有护短之意。对于事先没有征求学生教师们的意见也没有反思。

    从这起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舆论的强大威力,高校应该转变对网络舆论的印象,须知网民的力量是强大的,网民在网络舆论的影响下回做出出格的事情。关键是高校的态度。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在面对舆情时,不要一味地拖延隐瞒。总之,高校在网络面前,需要更加大度从容一些,更加积极主动一点,不要抱着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符合相关规定就可以的想法。正如一名清华大学的同学所说,“真维斯楼”事件是给学校提了一个醒:“做一个事情之前,应该让学生事先知道,再决定要不要做,要不然反弹会更大。”

    (五)高校网络舆论危机发展轨迹

    由于网络传播的参与成本低,人气集聚快,传播规模和影响可以迅速扩大,使网络舆情发展的集聚效应十分明显。依据发展过程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具有“初始散播—酝酿集聚—扩散扩大—整合流行”四个阶段和“爆发、升华、延续”三个关口,简言之,可以用网络舆论发展“四段三关”(如图5)来概括或表述其规律。了解网络舆情运行“四段三关”的意义在于:认识到网络舆情的发展阶段,有助于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研判;把握好网络舆情发展阶段转换的关口,有利于适时开展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

    图5 网络舆论发展“四段三关”

    (六)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存在的问题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反应态度不积极、反应速度不及时、反应程度不适当、反映效果不够好以及可调用资源有限这五个方面。

    (七)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模型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模型主要有反应态度、反应速度、反应方式、反应效度和专业化水平这五个方面,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模型

    评价维度   

    考察内容                                 

    反应态度   

    正确认知舆情两面性、充分的重视、适当的容忍

    反应速度   

    新闻发布时间、首次回应时间、事件处理时间

    反应方式   

    涉及到的相应机构、信息公开透明、有无统一指挥

    反应效度   

    协调相关机构的能力、与媒体交流能力、校内资源调度能力

    专业化水平  

    合理及时的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公开透明发布信息、及时准确的舆情研判

    • 四、研究结论

    (一)提高应对意识,完善制度建设

    网络舆情有着惊人的传播速度和辐射半径。比普通舆论传播更为广泛和迅捷,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集群效应,而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论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偏差性等特点,一些庸俗、反动的言论容易在网络环境中流传,对大学生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只有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才能使高校网络舆情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其正面效应;才能防患于未然。应当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相关环节,包括日常监测环节、研判、报送和反馈、预警环节,网络舆情的管理涉及多方面的知识,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围绕高校舆情管理机制,相关部门和人员需要合理分工和相互合作,才能使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有序的运转。

    (二)及时捕捉网络舆情,增强对网络舆论的预见性

         一方面,使网络舆情的收集和研判工作常态化。通过相关部门、专门机构负责网络舆情工作,提高应对效率和决策水平。建设网络阅评员队伍,浏览和查找海量信息,全面搜集本地区相关舆情,特别要了解掌握本校网站、论坛、贴吧等舆论新动向。在充分掌握舆情、把握其传播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网络舆情研判机制。另一方面,做好事件处理和舆情干预工作。每天整理舆情信息,根据其危害程度和影响力分级上报。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利用技术手段明确“舆论指标”,在舆论暗流暗自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组织调查研究,调查时间起因,做好应对预案,及时向直接利益相关者及网民公布事实真相和调查结果,为有效处理相关事件创造先机。持续留意网民的思想动态,引导网络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将政府的舆情决策落实到网络舆论传播当中,通过政府与网络民意的良性互动,促进和提升政府宣传效果。

    (三)完善日常管理工作方式,发展校园网络民主

         网络的发展带来了畅通的人际沟通渠道、自由对话的语境和共同关注的公共事务,使得大学生网民借助互联网上及其普遍的交流手段或交流空间,就可以对某一问题站看讨论。数字化校园作为学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建设和维护的现代化工作平台,应该为校方和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提供良好平台。但学生对学校的不满意却不能通过网络及时互动,削弱了网络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的作用,使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不断,双方的互不信任会导致信息渠道不畅继而阻碍整个学校的发展。网络舆情不同于传统媒体舆情,大学生群体不完全成熟的心理特征,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而学校在某些方面又不能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则很有可能造成双方的敌视和对立,触发紧急事件。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可以使大学生的意见更充分的表达出来,与学校管理者之间的沟通更为顺畅,从而更有益于管理者及时合理地解决大学生反映的问题。

     建立日常的畅通有效的沟通机制,使学生的诉求能够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减少学生诉求不满造成火山喷发的情绪。要建立校长信箱,院长信箱,辅导员信箱等,切实的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学生提出的合理的问题。

    • 五、未来的研究

    (一)高校网络舆论应对能力评估模型

    (二)高校网络民主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总结:赵国栋老师的关于校园网络舆论与危机应对研究的报告非常精彩,加深了我对网络民主、校园网络舆论的理解。现场报告时,赵老师与学生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互动调查显示,多数同学听过网络民主这个概念,但是并不是非常清楚,而且认为在面对网络舆论危机时,应当坦诚应对,不回避,不躲闪;这说明在面对网络舆论危机时,学生都有一个正确的意识。虽然现在高校在应对网络舆论时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我相信随着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应对网络舆论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 附件

    校园网络舆论与危机应对研究(word版),请查看学习资源

    • 标签:
    • 政府
    • 事件
    • 学生
    • 危机
    • 网络
    • 舆论
    • 民主
    • 高校
    • 应对
    • 舆情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