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的乘法口诀》反思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内容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林凤娥小学 梁剑红
学生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1-6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但7的乘法口句数较多,记忆不太容易。因此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我于是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一、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注意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教材而言,显得很枯燥,以前我会简单地处理成找规律,编口诀,背口诀的机械记忆的模式,这节课我以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生活故事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提供很多很多的生活中的与7有关的话题,如计算“古诗”的字数、看“日历”计算天数、,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倍感亲切。这些练习都紧扣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给单调的乘法口诀溶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给枯燥的数学内容赋予鲜活的生命,让数学课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通过这些练习,学生的思维已经摆脱了7的乘法口诀的局限性,达到了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多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1、主动探究,编制口诀
学生已经学过了1到6的口诀,已经知道了口诀的一些特点,如每句口诀的第一个字是按顺序排列的,第二个字都是一样的,还有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口诀。然后指名反馈。在检验学生的口诀时渗透两个乘法算式等一些基本知识。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口诀,找一找口诀的规律。
2、利用规律记忆口诀。
7的口诀相对较难记忆。引导学生利用上下两句口诀的规律来记忆。学生发现、总结出规律后,借助孙悟空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和练习,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3、多种形式练习
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同桌、师生对口令、看谁算得快、算一算《山行》这首古诗有几个字、算2个星期、3个星期有几天。学生的兴趣很浓。
4、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自主性。
课堂上,我充分的让学生观察、交流、合作、尝试,整个教学过程都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思考和交流中体验学习的过程,注意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积极的学习情感。
本教学环节中,充分强调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方位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与思考问题的习惯。每一道精心设计的练习牢牢抓住了每位学生的心,使他们心甘情愿的投入到学习中来,真正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魅力,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生活素材的挖掘,教学活动的体验,都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样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遵循的原则。
反思本课的教学,从整个流程来看,还算顺畅,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大多数学生能背出7的乘法口诀。但我知道,这只是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仅此而已还远远不够。通过教研活动的交流、沟通,从细节处分析,发现了其中的不足之处:
1、合作交流,在编7的口诀这一环节中,能注意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可惜少了一步小组在班汇报的过程。
2、练习设计可增加:5×7+7 2×7+7 10×7等题目,一方面巩固新知,另一方面渗透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没有注意强化乘法的意义。在熟练7的乘法口诀的同时,也要强化乘法的意义。另,编歌谣这一题,如果能用填空的形式,
1个矮人(2只碗),7个矮人(14只碗)。
1个矮人(3颗糖),7个矮人(21颗糖)。
1个矮人( ),7个矮人( )。
这样可以便于学生理解题意。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
- 标签:
- 学习
- 教学
- 学生
- 练习
- 矮人
- 生活
- 交流
- 口诀
- 记忆
- doc
- 乘法口诀
- 反思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