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予树》教学设计--xj30芦芬兄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给予树》教学设计

                   三十团中学    芦芬兄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安排在学期的后段时间进行学习,相对三年级孩子,课文篇幅比较长。学生刚升上三年级,由低年段的重点学习识字向中年段重点学习阅读偏移,还没完全适应,因此,学习课文存在一定的困难:第一,教材内容的故事背景是西方,文化背景与学生所处的环境截然不同,缺乏感性认识,而课文内容表现的是外国儿童的生活,提及到的西方圣诞习俗较为具体,如课文当中的援助中心、圣诞树及给予树等内容,学生不太熟悉,学生理解是否会比其他课文要慢?第二,本篇课文是从一个母亲的视角来观察、叙述,学生是否能顺利体会课文中一个母亲的心理及其变化?第三,课文最后一句的含义较为深刻,学生能否感悟其中蕴含的人文深意?此外,教学可能会出现一些其它预想不到的问题,都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灵活处理才行。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认读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祝福、甜蜜、担心、宽裕、前夕、提醒、兴高采烈、暗示、猜测、立即、卡片、盼望、显然、拥抱、仁爱、同情、体贴等二十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中学会如何体会、感受、体验金吉娅的善良、仁、同情和体贴。2.学会积累好词佳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课文中体会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懂得如何去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

      教学重点:

      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难点是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理解金吉娅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中,充分感受到了母爱和手足之情。教师采用鼓励学生在文本中发现“爱”,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找到金吉娅所受到的爱。小精灵儿童http://www.060s.com

    教学资源、策略

    多媒体课件、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体会。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有关圣诞节资料。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导入
    1、再过两天就是圣诞节了,我给大家带来了一点小小的礼物。想看看吗?出示多媒体课件:配音画面,(圣诞节的精美图片;自动循环出示,点击停止)。
    一、导入新课,在生活中理解“给予”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美丽的圣诞节的前夕,(板书课题:给予树)边写边提醒写法。齐读课题。
    2、读得很对,“给”字,今天我们知道了它的又一个读音,在课题中读“ji”,(出示“拼音”)再读一读课题。能读得更好吗?生读。
    3、我觉得这个课题很特别,你们呢?特别在什么地方?(指名学生回答:读音,意思)看到这么一个特别的题目,你们心中有什么疑问?
    (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给予树会结果吗?为什么要把这种树的名字叫做“给予树”?给予树的叶子是怎样的?给予是什么意思?……)
    4、这些问题都和我想到一起了。我们归纳一下,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1)“给予”是什么意思?(2)“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板书:?怎样的树?)
    5、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
    “给予”就是给与;帮助;送)
    6、看,集体的力量真是大无穷哪,我们小朋友太能干了,一下子就明白了给予的意思。在生活中,你给予过别人什么?或者别人给予过你什么?
    7、其实啊,刚才老师走进教室,你们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就是给予我最大的欢迎和热情,让我感到多么的温馨和幸福。这就叫(出示名言:给予永远比索取愉快。——高尔基)齐读。

    二、掌握字词。

    再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三、书写指导
    1、认读词语。(出示词语,朗读)
    2、学写生。范写:宽、裕(请你提醒老师)
    3、学生书写。

    四、拓展阅读:

    必读篇目:《王雪送》、《好心的阿姨谢谢你》、《给予》、《一生都感激的人》

    选读篇目:《荷叶青青》、《男孩和树》、

    五、打写训练: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写下来,跟大家交流。

     

    第二课时

    一、检测字词。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本理解“给予”
    1、今天要学的课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种“给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好好地读读课文。你觉得难读的词语和句子可以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课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种“给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看,同学们读得多起劲哪,津津有味的。我觉得这样的读书才是一种享受。其实啊,我们读书的时候还可以边读边在书上划一划,比如——(示范)我读到“我给了每个孩子二十美元。”这句的时候,我觉得这是妈妈对孩子的一种给予,我就把这句话划下来。你们也能这样边读边划吗?
    4、学生继续读找。
    5、找到了没有?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说一说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给予”?让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指导朗读。
    生:妈妈把100美元平均分给五个孩子。
    师:这是妈妈对孩子的一种给予。
    生:孩子们相互买礼物。
    师:那是相互的给予。
    生:金吉娅买了一个洋娃娃送个一个陌生的女孩。
    生:金吉娅买了棒棒糖送给妈妈和哥哥姐姐。
    生:金吉娅送给我们善良、同情、仁爱和体贴。
    6、你们真会读书,第一次读就能从课文中读出这么多的给予。你能说说课文中谁的给予给你印象最深刻吗?(金吉娅对陌生小女孩的给予给我印象最深刻。)
    三、直奔中心,感悟金吉娅对女孩的“给予”
    1、出示句子:“后来,我看到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他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
    (1)学生自由读。
    (2)这么重要的句子,读一两遍显然是不够的,要反复的读,细细的读,不放过一个字,读着读着,你会发现有一个词突然跳入了你的眼帘,你觉得它很难理解或者你能从这个词中读懂写什么?你要抓住它,想想你能从这个词中读懂什么?
    (3)看看哪一个词会跳出来,从这个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A、援助(点击变红)
    “援助”是什么意思?“援助中心”是一个怎样的机构?(给别人提供帮助的地方。)
    想一想,最需要我们援助的人有哪一些?(在大街上乞讨的人需要援助。流浪儿、失学的孩子需要援助。)
    想一想,课文中需要帮助的小女孩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学生想象,教师评价)
    小女孩是多么需要人们的帮助啊!
    还有其他的词语跳出来吗?
    B、一直盼望(点击变红)
    我们不认识这个小女孩,不知道她长什么样,不知道她家里的情况,也不知道她对什么感兴趣,但是我们现在知道她一直盼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一直盼望”是什么意思?她一直盼望洋娃娃干什么呢?拓展。(晚上,她盼望——;梦中,他盼望——;早晨,他盼望——。
    从晚上到早上,从梦中到清醒的时候,小女孩每时每刻都在盼望有一个洋娃娃,这真是——一直盼望。
    指导朗读(指名读3人,她可是一直在盼望啊。评价:多么急切的心情。)
    你还看到了哪个词语?
    C、卡片(点击变红)
    1、是啊,给予树上除了树叶还挂满了卡片,其中有一张卡片是这个小女孩的,卡片上有她的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这么一张卡片,你能看到卡片上写的字吗?看到了吗?写着什么?请你把看到的写下来吧。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了卡片。配上音乐。
    把你写的念给大家听,看看能不能打动别人的心。
    我是个孤儿,是个没有伙伴的小女孩,是个没有爸爸妈妈关怀的小女孩,我多么希望有一个穿这裙子的洋娃娃,我多么希望圣诞老人送给我一个洋娃娃!(情真意切,很能打动人)。
    我盼望圣诞老人送给我一个穿着红裙子、长着黄头发、头上带着红花的洋娃娃。(很直接)
    我是一个孤儿,我没有伙伴,爸爸妈妈因病去世了。我一直盼望有一个洋娃娃,在我最孤单的时候和我玩耍。(非常恳切!)
    2、是呀,金吉娅仿佛真的看到了这些情景,她被小姑娘的心愿感动了。她会想些什么?(学生想象)
    3、于是,金吉娅果断地作出了决定,买了洋娃娃,送到了援助中心。她会在卡片上写句什么话?(学生想象说话)
    4、小女孩收到洋娃娃,读着卡片上的留言,她又会怎么想呢?(出示名言:给予永远比索取愉快。——高尔基)
    四、总结给予,升华情感
    1、课件出示最后一段: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朗读。音乐声起《让世界充满爱》。
    2、在这个圣诞节里,金吉娅给予别人的是什么?
    3、妈妈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妈妈会怎么赞扬金吉娅?(引读句子,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语)
    4、其他孩子们刚才都兴高采烈,现在看到妈妈拥抱的是金吉娅,又赞扬她,想一想,其他孩子心里会想些什么?
    5、这说明大家对“给予树”有了自己的理解。你能给“给予树”再起个名字吗?
    (愿望树;感情树;快乐树;爱心树;友谊树)
    6、这样的一棵给予树应该种到每一个人的心中。请记住(出示名言:给予永远比索取愉快。——高尔基)

    五、拓展阅读:

    必读篇目:《小草不再孤独》、《“爱”就是给予》、《鹦鹉救火》、《给予的故事》

    选读篇目:《给予的快乐》、《卖火柴的小女孩》、

    六、打写训练:

    1、 假如你是小女孩,你收到了金吉娅的礼物,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呢?                      2、当你见到身边的朋友有困难,你会怎样做?写一写。

    七、板书设计:

    31   给予树

                   金吉娅:  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妈妈 :  担心、生气、高兴           
                                   心愿树      爱心树
                                    友谊树     友情树

    七、教学反思: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我们可以感受到紧紧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三个重点句段的理解、深入挖掘文本。

    精彩之处:

    1、理解“给予”

    其实“给予”即为有形的赠送礼物和无形的给予帮助两个含义。正是因为教师在一开始便让学生对这个词理解到位,所以也为后来所提出的 “课文中的给予指的是哪些事情呢”这个问题做了很好铺垫,使学生能准确的理解和寻找。

    2、体会“给予”。

    为了更深刻的理解金吉亚所“给予”的东西,教师先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对得到这份礼物的渴望心情。因此她从理解“盼望”一词入手,什么叫‘一直盼望’?想象“小女孩为什么盼望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盼望得到这份礼物的急切心情。其实这个洋娃娃不仅只是一个玩具,更是一个可以陪伴她、可以倾听她的话语,可以带给她温暖的朋友。所以学生就可以深刻的体会到,金吉亚所“给予”给小女孩的是一种快乐,是一种温暖,是一种爱。

    3、创设情境,进行拓展与延伸

    文中没有介绍那个小女孩在卡片上具体写了什么,教师为了使学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娅产生心理共鸣,课堂中创设情境,拓展内容,出示心愿卡,配上音乐让学生读读上面的内容,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句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础上,再去读读金吉娅怎么做的句子,说说新的体会,在说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动,与金吉娅产生了情感共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潜移默化地赋予了文中人物鲜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4、注重情感的升华

    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回答“‘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时,其实是让学生提升文章的情感一种方法,即“给予树是一棵实现梦想、满足愿望的树。”“给予树是一棵充满善良和仁爱的树。”

    5、板书设计精巧。

    把握了文章的重要内容,并以生动形象的板面展示。

    建议:

    1、对于“给予”意义的延伸

        其实“给予”不仅仅是送、给,让人如愿以偿,还意味着放弃、失去。课文中提到金吉娅所剩的钱只够买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时候,她“沉默不语”、“低着头”,她说话时那种羞愧、难受,说明了金吉娅作出选择时艰难矛盾的心情。在这里教师是否可以点拨一下“给予”其实是在自己放弃、失去某种东西的基础上带给别人快乐的。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

    2、朗读的方式可以更多样话

        本课教学中,朗读的方式基本上分为两种:教师指导个别孩子朗读和整体朗读。其实可以穿插一些小组竞赛读、男女生读等,激励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情感。同时,多给学生一点朗读的时间,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教师反馈的多样性和合理性。

        本堂课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馈很及时,但是比较单调。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回家有针对性的给予评价会更好。

    • 标签:
    • 给予
    • 盼望
    • 小女孩
    • 学生
    • 理解
    • 教师
    • 给予树
    • 课文
    • 学习元
    • 朗读
    • 20131218160200
    • 洋娃娃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