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后感 任兰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有感于《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有感于《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三十四团中学 任兰

    近期,学校号召大家一起学习《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这篇备受教育工作者的热爱和推崇的一本力作,在全校掀起了学习力作的读书,反思的的风气,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

    读一本好书,可以使净化一个人的心灵,丰盈一个人的智慧,开阔一个人的眼界。利用周末难得休闲,我有幸捧起了王晓春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细细品读。这部书没有深奥的理论,没有空洞的说教,它带着亲切的口吻实实在在的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教育故事来谈教育。我想它就是在向我们传达一种心态——真正的教育是一堂又一堂平凡的课堂,真正的教育是一些又一些琐碎的教育细节。那是教师克服浮躁、踏实诚恳的做事的态度,是克服功利、虔诚做人的态度。智慧没有权威,智慧没有大小,每个正在兢兢业业做事的教师都拥有令人敬畏的学识和无穷的智慧。

    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在厚厚的书页里,王老师用朴素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每个字眼都流露着执着和真诚,理论与案例的有机结合,每次读完都让你回味无穷,意犹未尽。我追随着王晓春老师的笔踪,也信步于他的心路历程,且行且思,总觉得书中所刻录的王晓春老师的成长足迹仿佛浮载着昨日里发生在我和我的学生身上的故事。曾几何时我也为相似的遭遇而挠头,也曾为其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而忧心,如今在书香中漫游,顿觉豁然开朗,眼前是一片柳岸花明。  


      文中的一篇篇案例就好像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是我们每天工作的写照。读过这本书后,我最大的体会和收获就是,教师除了要有“爱的能力”之外,还要有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呼吁我们教育群体要爱学生。尤其是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一出现,对学生造成伤害以后,媒体的报道更是让社会质疑教育者的爱心。我们每一位做教师的,扪心自问,没有谁会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我们都是真心真意地爱着我们的学生。但是为什么还会对教育者有质疑的声音呢?在读了这本书之后,似乎找到了答案。我们的教育中并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爱的方法”。所以,我们爱的很累。总觉得对学生付出了那么多,却没有什么回报,却不见学生有明显的进步。因此,我们的爱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记得书中有个非常精彩的“水彩笔的故事”的教学案例。有个叫黄玫瑰的老师在课堂上遇到了一个突发性的问题——一个姓钱的孩子拿了陆姓孩子的水彩笔不还。黄老师遇事没有对拿人家彩笔不还的孩子横加批评指责,而是设身处地先问几个为什么,在思考中提出了两种假说。第一种:钱某某把水彩笔用光了。当第一个假设被排除后。黄老师主观武断地快刀斩乱麻,而是变换思维的角度,推测到了第二种假设:钱某某不是不想还,而是画得正高兴,不愿意还。事实证明老师的这个推测是对的,于是黄老师对姓钱的小孩说:“你就让她用你的彩笔画完,再让她还给你好吗?”。退一步想,如果当时黄老师遇事后不问青红皂白就去主持公道,把钱某劈盖脑地批一通,然后再将陆某的水彩笔要回来,问题表面上似解决了,但怨恨的种子会同时埋在两个孩子幼小的心灵之中,这个心结也许会在他们的心中埋藏很久很久。黄老师在遇事后因为先多了一份冷静的思考,在思考的瞬间迸发出教育智慧的火花。使突发性的事件得到了理智而圆满的解决,并且恰到好处地呵护了两颗纯真的心灵。 

    王老师在对多篇的教学案例的剖析中,用他切身的体验给我们做教师的一忠告:教师应形成研究与反思的习惯,要学会思考,学会理性思考。当我真正融进书中,进一步发现,王晓春老师总是通过一个个经典案例暗示我们,在遇事后,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去思考。在思考、研究中提出假说,根据事实分析,随即反思,调整思路,寻出解决问题的良策。在解决的过程中,教育智慧孕育而出,潜滋暗长。   

    教师,每天都在从事课堂教学实践,如果没有研究的意识,如果没有智慧火花的碰撞,而是一味地重复千篇一律机械呆板的咏叹调,学生怎么可买你的帐?记得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别小看课堂,它有一千个问题可以研究,有一千篇文章可写。”是啊,小课堂也能折射出教育教学中智慧的光芒!在教学中,我们只有善于捕捉住了学生的智慧火花,才能促使自己生成课堂实践智慧。 

    教师,每天都在从事课堂教学实践,如果没有研究的意识,如果没有智慧火花的碰撞,而是一味地重复千篇一律机械呆板的咏叹调,学生怎么可买你的帐?记得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别小看课堂,它有一千个问题可以研究,有一千篇文章可写。”是啊,小课堂也能折射出教育教学中智慧的光芒!在教学中,我们只有善于捕捉住了学生的智慧火花,才能促使自己生成课堂实践智慧。  

    亚里士多德有句话说得真好:“智慧在于深思熟虑,判断善恶以及生活中一切应选择或该避免的东西,很好地运用存在于我们之中的一切善的事物,正确地进行社会交往,洞察良机,机敏地使用言辞和行为,拥有一切有用的经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时时站在学生角度上来思考问: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当我们设身处地地多替孩子们想想,师生彼此间就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涵,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耐心和期待,同时也会让师生多收获一份快乐和欣幸!教学中,我们如果能蹲下身来,认真地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想,这样课堂上一定会多一份激情和乐趣,也多一份精彩。同时也会在课堂上为师撑起明朗的心空,放飞师生的心灵。  

    《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这一本书在暗夜里亮起了我心灵的灯盏,照亮了我素质教育大潮中寻梦历程。我愿意带着从《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中学到的教育智慧,用心思考,在思考中创生教育智慧,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用智慧去启迪儿童的大脑,用智慧去纯洁孩子的心灵。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智慧
    • 学生
    • 教师
    • 读后感
    • 一份
    • 教育
    • 课堂
    • 老师
    • doc
    • 思考
    • 孩子
    • 心灵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