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心得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教师智慧从哪来》读书心得

    <<教师智慧从哪来》读书心得

    30团中学 李金兰

    十一月份在我校进行跨越式课活动时,教研室的老师向我们推荐了《教师智慧从哪来>>这本书。之后我就认真的读了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是作者无数次实践后提炼出来的精华。这些案例,凝聚了作者无数的汗水和心血,是王老师无数的夜晚挑灯思考的结果,更是王老师无数次历练的结晶。在教育前进的路上,成功和挫折往往是结伴而行的。成功可以给人带来荣誉和喜悦,而挫折或许能给人更多的思考,且其中往往孕育超凡的智慧。如果你抓住了,你反思了,你就可成为一名智慧型的教师,就像王老师一样了。事实再次证明,只有通过历练,教育智慧才会生成,只有反思,教师才能成长,教育品质才会生成。

    每一位教师都想做一名好教师,每一位教师都想上好自己的课。带好自己的班,但是,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把课上的很精彩,也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把班带得轰轰烈烈。人们苦苦地思索: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好教师的成因是什么?读了这本书,我有很多感触。认真观察研究以为好教师,就会发现他不同寻常的特点:对事业有股孜孜以求的劲头,对学生有份悔之不倦的爱心,在瞬息万变的教育情境中总能抓住最好的教育时机,面对学生几次三番的错误能发现促其转化的教育资源。这种对教育的心理倾向、职业敏感、决策信心、操作技巧、,不是知识、能力、道德等一般概念所能涵括的,而这就是教师的实践智慧。对教师来说,智慧表现为教育教学智慧。教育教学智慧是教师认识教育现象、顺应教育规律、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发明创造的能力。不能把智慧简单地理解为“聪明”,聪明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更不能把智慧与知识等同,知识可以传输,但教育教学智慧则不能传输。教育教学是一项实践性活动,实践智慧就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回应,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显现出来的品质,这种品质的生成仅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无法实现的,必须根植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在教与学的互动中逐渐积累沉淀。教师的实践智慧往往是教师在面对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疑惑、矛盾、冲突、困难等状况或环境获得的,它含于教师的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多地与教师的思想和行动过程保持一种共生的关系,它被镶嵌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之中而无法剥离。总之,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基于实践,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并指导实践。

    实践智慧从教师的实践经验中来,个体经验是教师实践智慧积累和提升的重要源泉,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个体经验不仅影响着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而且在教师接受外界信息时起着引导、过滤的作用。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并非所有的经验都能促进教师实践智慧的积累和提升。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重视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或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必须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这些经验,避免自己受到这些经验的局限,陷入狭隘的经验主义的泥沼。离开研究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师不可能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和灼见,也就难以产生实践智慧。通过研究,教师积累了各种各样的案例,找到了许多解决现实问题的具体策略,以后遇到具体问题,脑海中就会涌现出血多的解决思路与措施,使得教师能够从容地权衡利弊、随机应变,在最恰当的时机做出决策,这也正是实践智慧的体现于魅力所在。研究不仅使教师解决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而且使其在研究过程中收获了探究的乐趣,体验到了智慧的力量,发掘了自身的潜能。

    我曾处理过这样一个教育案例:教师例会后回到教室,我接到了值班干部的小纸条,上面写着刚才违纪的学生姓名,很多,有67个之多。我的脸立刻沉了下来,真想马上就把他们叫下位狠狠的批评一顿。就在这一瞬间,我迟疑了一下: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内容较多,我还是先完成教学任务吧,我还可以趁机思考一下如何处罚他们。等我完成教学任务,我的火气已经平息了许多。我没有马上把违纪学生叫下座位,而是很平和地说:“刚才老师开会时,有几位同学的纪律没有遵守好,请这几位同学到前面来跟我谈谈。”几分钟的沉默后,有6名学生走下座位来到我的面前。看着他们低垂的头,我暗自庆幸没有莽撞行事,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错误了。接下来的事更是显示出我这样做的正确,值班班干部主动为这几个同学求情,相信他们以后不再这样,并希望他们协助班级管理,这几个同学也赧然接受。就这样,一场狂风暴雨销声匿迹了,我们班多了6名义务监督员,班级纪律越来越好。我的做法不仅使我收获了好的班级纪律,还获得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理解,他们认为这样的老师讲理有礼,值得尊敬。我的智慧帮了我大忙。

    陶行知的“四块糖果”的故事每个老师都知道,苏霍姆林斯早年也曾这样挽救了犯错的学生。其实,每个犯错误的学生都有良知,都有“内疚感”,有智慧的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的“内疚感”,善于保护学生的“内疚感”,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内疚感”。这样利用道德教育中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学生的自我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观和健康的心理。

    其实,智慧没有大小,教育的智慧来自于平凡,有慧心的教师正是从平凡中寻找到了教育的契机。真正的教育是一堂又一堂平凡的课堂,真正的教育是一些又一些琐碎的教育细节。我将带着这本书中用心思考,在思考中创生教育智慧,真正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真正体会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智慧
    • 教学
    • 教师
    • 教育教学
    • 研究
    • 纪律
    • 学生
    • 经验
    • 教育
    • doc
    • 读书
    • 实践
    • 心得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