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长征

 

 


                                                                           教学设计
一、概述

1、北京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第7单元25课
2、所需课时:两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分析
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默写课文。
4、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5、简单体会作者豪放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是根据教师对学生平时的了解和学生日常的学习表现而做出的.
1、学生课前能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了解课文的背景以及作者的资料。并能够通过阅读资料了来简单理解课文。
2、学生能借助课件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阅读材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进行浏览。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能结合一些识字方法进行生字的记忆,学习生字后的听写检测绝大多数学生能基本掌握。
4、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积累、联系资料、联系上下文归纳语言,发表感受,有一定的表达能力.
5、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拓展阅读要求。
6、学生能够通过打写留言表达自己学习后的感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综合运用启发引导,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各种教学策略,提供大量学习资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2、设计特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网络上大量阅读的能力和表达的能力。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分析
1、本课是在教师及学生每人一机的网络教室完成
2、北京实验教材语文第八册第7单元第25课
3、跨越式资源平台:http://10.116.20.2:8082
4、专门为本课制作的网络资源,包括两节课不同层次的拓展阅读内容。
5、教师演示课件ppt,提供课堂学习重难点突破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方法
出示:从1934年10月直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 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里,一支大军在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数字震撼学生的心灵,感受长征的艰苦卓绝,为下面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毛主席回顾长征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七律长征”。(齐读课题)

二、精读诗文,领悟意境。
1、出示要求,自读体会。
出示:第一,把心放在情景中去设身处地的去联想。第二,抓住重点的词去体会。第三,反复的去吟诵去朗读来感受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给出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2、精读诗文,领悟意境。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理解“难”字。
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板书:不怕
这一个“难”就如同学们刚才讲的那样天上有蒋介石的飞机在轰炸,地上有蒋介石的步兵在围追堵截。我们的红军历经“千山万水”,再有党中央的分裂,真是难上加难。但是,同学们,红军的回答是什么?红军的回答多么坚定,谁来试试读一下。
你是从诗歌中的哪些句子体会到“不怕”困难,藐视困难的?
设计意图:结合所了解的资料和图片,进一步感知红军所面临的困难,体会他们的无畏精神。抓住 “不怕”这条线索,从而进一步感悟课文。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句诗把什么比作什么?结合自身情况谈体会。 板书:腾细浪 走泥丸
多么乐观的红军队伍啊,诗中新颖的比喻,奇特的想象,高度的夸张,把红军的藐视困难具体的形象化。再读这一句。
拓展学习《十六字令》“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作者这样写与本诗是否矛盾? 引导体会作者极度夸张的写作风格。
设计意图:通过体会作者的夸张写法,感悟红军不怕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并通过拓展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理解“暖”、“寒” 这句告诉我们两个故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谁能讲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从“暖”中你体会到什么? 在这句中与“暖”对应的“寒”字又表现了什么? 观看录像
出示:桥上——桥下——桥头——敌人——红军——那场面真叫人——
同学们,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一场恶战。刚才看录像,已经看到了实际上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红军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勇往直前。当毛主席率领大部队走过泸定桥的时候,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战士们的鲜血。毛主席凝视着根根铁索,回忆着战士们夺桥时悲壮的场面,摘下军帽,向牺牲的战士低头默哀。此时的毛主席,心情多么沉重,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一条条生命铺就的道路!你们再次吟诵这句话时,你们的感受一定很深很深。 齐诵。
“大渡桥横铁索寒”现在我们回忆起来,都心惊胆寒了。这“寒”是什么?再读这句。
设计意图:“课进行,情更浓”。教师通过录像,又运用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语言渲染达到传情、激情的目的。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体会“更喜”和“尽开颜”
红军历经千山万水,他们不怕任何困难,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这是胜利的欢笑。指名读,感受长征胜利的巨大喜悦。
设计意图:感受胜利的巨大喜悦。

三、感情升华,对比感受
1、老师要送给大家一首词,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体会这长征中最后一次过山时,毛泽东的心情。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设计意图:拓展文章,体会主席的心情和他的诗歌特点,再一次深入体悟课文,实现思想碰撞,精神对话。
2、历时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有多少内容要写,可作者只用了八句,就非常概括、气势磅礴的将红军长征的经历浓缩于一首诗,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概括力。而且本诗主题非常鲜明,结构也非常严谨,“尽开颜”和“只等闲”“不怕”和“更喜”照应,运用了夸张、比喻,非常传神,通过学习,自始至终心里洋溢着豪迈的情感。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齐诵。

四、拓展阅读,感受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见证了先烈们多少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毛主席写下了不少的动人诗篇。让我们一起进入资源阅读。感受作者的豪迈气魄,感受诗中表达的豪情壮志。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悟作者的写作风格特点,感受红军的伟大精神。

五、打写留言,表达情感
红军战士,我想对您说……
设计意图:通过打写,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以内化,实现认识过程的再认识,迸发新的思维火花,形成更多的写作积淀。

                                              点击浏览“教学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