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课题组——我成长的摇篮

         广州市建设大马路小学  潘欣欣

   每当我闭上双眼,默默回想时,才发现不经意间这已是我加入“全国基础教育跨越式课题研究”这个大家庭的第四个年头了!时间似乎一晃而过,但这试验多年一路走来的跌跌撞撞却常常像过电影似的一幕一幕重现眼前。我无法用言语表达我此刻的心情,在课题组内我就像一个在妈妈关怀呵护下成长的孩子,带着向导透过指引不断向前迈进,踏上成长之路。一路上盛载着喜悦的欢笑、失败的泪水、瞬间的迷惘、劳动的成果……是的,跨越式课题组是我成长的摇篮。

一、        掌握理论、学习模式

还记得在一次学校会议中我接到了任务,加入“全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教学试验研究”的课题小组。关于课题我一无所知,接下来的几次会议和培训课程让我对课题提出的研究理念开始产生了关注。没多久课题组的指导老师们要下校听课了,这时的我对课题的课堂教学模式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忙乱之际观看了几盘优秀课例光盘,模仿着其中的课堂教学环节,没有过多的思考,匆匆备下了一节课。结果如何可想而知!课后我带着满腹疑问认真聆听课题组林君芬、张文兰博士以及多位指导老师的详细点评,他们不厌其烦的地对跨越式的教学理念再次进行系统化的分析与讲解,细致地指导我们如何把握教学方向确立教学目标,如何把教学理念融入课堂具体的每一环节中,如何根据课题的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系列技能培训。我开始明白跨越式的目标定位如此高,是因为它要求我们要做的不是展示一节独立的完美的公开课,而是要求每一单元、每一课文乃至每一课时都要按照计划以及既定的模式持之以恒地实施操作,也就是实验要常规化。让孩子在每一天每一课的扎实训练中累积知识、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于是我重新拿起了跨越式试验研究的方案,何克抗教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书刊以及《语觉论》、以及创造性思维理论等相关文章进行认真研读,深入理解课题的设计理念。同时课题组还为我们试验老师精心安排了多次优秀课例观摩,创设了大量学习交流的平台。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东风东路陈桌毅老师的拼音展示课《ai ei ui》,那清晰流畅的教学设计让我茅塞顿开、如沐春风,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把握更加清晰明了。接下来在每节课中我都力图贯穿跨越式的教学理念,在学习中摸索,同时也让学生能尽快适应。但是我班并不是网络班,于是课题组的导师们便指导我摸索着非网络环境下课题试验的实施与操作方法。经过与学校行政们的协调后,每个星期有三节课到公共机房上课,我和孩子们如获至宝,充分利用每一次的上机机会。训练时间不够怎么办?孩子们便见缝插针,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到电脑室进行打写训练;课堂上的电子文本的阅读我们就以印发书面文本代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浏览。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研究,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十六校课例展示会上我任教的《春雨的色彩》一课受到了何克抗教授的肯定,无疑这给予了我鼓舞和动力,但我知道这只是我踏上征途的第一步。

二、        出现困惑、反复研究

模式掌握了,并不代表每节课都能处理得科学有实效。这时我的教学可以说是陷入了一个瓶颈位置,停滞不前,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问题让我倍受困惑。

1、             课堂教学过于模式化。正所谓各施各法,教无定法,只要遵从着跨越式的基本理念就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巧妙设计各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可能因为教学模式已根深蒂固,出现了忽视从课文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盲目套取课堂模式,语言文字训练不扎实,课文理解不够深入等弊端。使教学显得空洞而缺乏语文味,误区发现了,但如何解决呢?正当我费煞思量的时候,课题组的导师带领我冲破又一难关。每一次的课前交流是我学习的最佳良机,林博士手把手地为我修改教学设计,梳理教学思路。如在设计《掌声》一课时,她提议在课文分析之前给学生阅读一份名为“生命的独白”的阅读材料,里面收集了好几位残疾人内心世界的呼唤,孩子们在体会残疾人自卑、忧郁、孤独的内心世界的基础上再对课文进行分析,就更能体会主人翁英子的内心状况,引发孩子们对社会弱世群体的关注和爱护。这次大胆的尝试打破了以往先学文、后拓展、再打写的模式框架,学生能从更深层次理解课文语言文字、领会课文中心。我慢慢意识到课堂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学习需要的基础上的。同时,学校校长、主任、同级的老师共同与我研究课文,讨论设计,整理资源,即使加班到夜深12点也毫无怨言。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使我在他们的共同帮助下得以迅速的成长,遇到他们我该是多么幸运呀。

2、             如何紧抓重点,整体把握课文脉络。传统的课堂教学一问一答容易出现问题零碎、结构松散、反复拖沓的现象,而跨越式的课堂节奏紧凑,老师就应该紧抓文章重点,从整体着手,通过提炼有效问题,网络全文,提升中心。但这一点要做到并非容易,因为里面融合了老师本身对文章的深度理解和进一步的挖掘。理解是否到位?拓展延伸的方向是否合理?这对于老师自身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为此林博士有目的性地介绍了几本相关的好书给我《思维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差异教学》等,在我细细琢磨书上的文字时,我顿时明白了她的良苦用心,在我们要求学生跨越的同时,跨越式课题研究同样需要实验老师共同跨越。

3、             如何让学生学会准确表达,言简意赅。随着试验的不断持续,我班孩子的打写速度不断提高,字数也不断增加。然而,写得多并非写得优,不少孩子语言重复、词不达意,长久下去一定会养成不良的写作习惯。在与课题组导师们的讨论研究后,针对这个问题,我班就开始了概括课文内容的练习。每一篇课文在预习时都让孩子们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主要内容。这样做能避免学生囫囵吞枣地读,加大阅读深度,同时对阅读理解能力、语言文字的概括能力也有相当促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们的阅读质量有所提高,语言表达也准确生动了。

    每一个问题的产生,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印证着我成长的每一步,同时也凝聚了我身边多少人的智慧与汗水。也许真要用心付出,这收获才格外懂得珍惜。

三、        融会贯通、突破创新

我常告诫自己:一步一脚印,今天的点滴收获得来不易,不应该骄傲自满。而且创新是永无止境得,需要不断的摸索、探究。中高年级的教学模式在跨越式课堂实践中更为灵活多变。课文理解、拓展阅读、作文打写三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融会贯通,围绕着学生学的需要创设每一环节。如我在设计《猫》这篇课文时,为什么小猫弄得枝折花落叶老先生还不舍的打它呢?是叶老不爱花吗?然后相机插入叶老写《养花》片断,让孩子感受叶老爱花之时同样爱猫,那样对猫的喜爱就不言而喻了。又如在设计《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课时拓展资源中,我针对恐龙是某种鸟类的后裔这一假说,大胆收集了一些反假说的科学报道,让孩子在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培养科学的唯物辨证观。无论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都有值得我们反思的的地方,我相信只要多花心思,勇于创新,不懈努力必能生发源源不断的思维火花。

漫漫长路,这只是我成长道路中的一小段里程,相信迎面而来的会有更多困难与挑战,然而我会用智慧用热情摸索着前进的道路,与跨越式课题组共同进步。


 

 

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大马路小学   执教:潘欣欣   制作:侯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