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关   于 生   活  课  堂 理  论 随  笔  
 
记录成长中的得与失,
留下深深浅浅的足迹,
或许走得还不够满意,
可以回答自己!             
           -----连君
    
    
              
               ==>>与君交流

 

 

 

 

 

 

 

 

 

 

 

 

 

 

 

 

 

 

 

 

 

 

 

 

 

 

 

 

 

 

 

 

 

 

 

 

 

 

 

 

 

 

 

 

 

 

 

 

 

 

 

 

 

 

 

 

 

 

 

 

 

 

 

 

 

 

   建议浏览1024*768 IE6.0

构建单元阅读教学模式探索    马连君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阅读教学是从50年代起就在前苏联的教育学家凯落夫和叶希波夫的教育理论影响下形成的。组(组织教学)——复(复习旧知)——新(传授新知)——巩固(巩固练习)这一阅读教学模式,可说是根深蒂固。在这课堂教学模式的这四个环节中,传授新知是中心环节,教师要讲深讲透,字词句段篇要面面俱到,组织教学复习旧知也为这一环节做准备,巩固练习即让生作业,巩固掌握所学的新知。它具备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科的性质和文章的价值,注重字、词、句、段、篇的讲读、理解,重视复习旧知,巩固新知,低、中、高各年级的学生可在规定的时间里掌握该学科的知识。教法简单,易操作,也实用于应试教育。但是,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代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正如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指出:传统教学设计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病,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而忽视学生的,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的问题。按这样的理论设计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更不利于创造型人材的成长。

因此,要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必须端正教育指导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充分认识传统阅读教学的利与弊,破除重知识而轻能力;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记忆而轻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重优生而厌差生;重应试而轻实践、轻素质培养的片面教学思想,树立全面的教学任务观,把授知育能育德益身益心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化语文阅读教学改革。

二、构建单元阅读教学模式的意义

研究表明:一个人终其一生也只是开发了人脑智能富矿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而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开发那往往被埋没掉的百分之九十至百分之九十五的智能。如何去开发?这成了我们教育者的一个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每一册书上所提供给学生们的也只不过三十篇左右的例文而已。用长长的一个学期的时间学习三十几篇文章就能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显然是不太可能。于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中年级的课外阅读量为:40万字。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成效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单元阅读教学,是把相同主题或体裁的文章进行整体阅读,从而掌握此类文章的写作和表达的知识。

笔者所参与的由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主持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课题”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也正是在这样一个课题的三年的实验中,我的学生在阅读、写作能力上远远高于同龄的孩子。

近两年来,我一直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着一些有益的探索,打破教科书的课文排列顺序,以相同主题文章为一单元,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并在课文学习之后集中进行1-2节单元主题阅读课,成功构建了开放式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模式,实施一个学期后,效果不错。

单元阅读教学流程如下:

三、案例分析

下面以小学语文第七册的四篇游记教学为例,做一分析。

(一)课文导读,回忆学法

生物学家达尔文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对语文教学而言,它同样具有现实意义。语文学科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教学时如果面面俱到既不可能、也无益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其实,万事万物无论多么复杂都有着它自身的规律,一旦认识并掌握了事物的内在规律,那么问题就必然会如庖丁解牛一般迎刃而解了。阅读教学也是如此。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向学生讲授学习方法及规律性的东西。

    北京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四篇游记分别是:《参观人民大会堂》、《五彩池》、……。其中以《参观人民大会堂》一文最具游记特点。文章按照游览的顺序先后介绍了大会堂正门、大厅、宴会厅……。文章学完之后,师生一起总结了游记的写作方法。

在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中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通过回忆课文内容,有意引发学生对游记写作方法的回忆。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在课堂上所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整个知识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它是后面学习的基础。

(二)自选方向,自主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皇家园林之一,在世界园艺史上堪称奇迹。在这一阅读环节中,我为学生准备了拓展阅读材料《颐和园》一文。介绍一下这篇文章有什么借鉴意义(即如何选择拓展阅读材料)。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时代,每天都在与外界进行信息的交流。阅读是我们从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因此,适合自己的科学的阅读方法对于渴望提升写作水准的人来说意义深远。“针对这篇文章,你又打算采用怎样的阅读方法,从何种阅读角度进行阅读呢?”这是阅读前我给学生的问题。

学生们在以往的阅读中已经学习了多种不同的阅读方法:精读、略读、浏览、默读、朗读、勾画圈点读书法、生疑发问读书法……还有很多学生们自己发明的阅读方法,如:考试读书法、              

我们知道,进行阅读的方法有很多,阅读的角度也有很多,不同的阅读者会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从不同的阅读角度对一篇文章进行解读。就一篇文章而言,对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等宏观内容的探究都可能成为这一环节研究的方向。爱因斯坦说:“读书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目标追求而有所舍弃。”

 

给学生一双自由的翅膀,让他们展翅翱翔。教学中,给学生7-10分钟时间,让学生在自己想要探究的方向上进行探究,并得出探究的结论。有的学生用略读的方法总结了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并大致分了部分;有的学生用勾画圈点读书法对文中的重点词句作了批注;也有的学生用生疑发问读书法解决了部分疑惑,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衡量学生的阅读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是要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对于学生产生出的新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会调控到下一个重点解读环节中。

学生通过对宏观内容的把握,大致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一环节为后面微观环节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三)二次阅读,微观把握

    寻找阅读教学的门径,以一条清晰的操作程序来组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与深刻性。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门径“入境”,不断用新的思维方式训练学生,使思维活动或朝前,或向后,或单刀直入,或迂回曲折,发展思维的求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避免因教法的单一化,程式化而造成的思维定式。

    就游记教学来说,我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还是提醒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要重点探究的微观问题:体现游记的特点、写作特色、重点详略、 怎样做到了详略……如何使学生的研究更深刻、更大胆,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路,即:走进文本的对话方式。

阅读是阅读主体(读者)和阅读客体(作品)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我们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对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无疑会更加深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30年的?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读懂文句,领会内涵,品味意境,这是不断积淀文字素养,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最佳途径。因此,广泛深入、合理有序地进行阅读教学已经成了语文学习的新方向。我们致力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因为我们知道对于文章微观内容的把握,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传统的教师讲析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的孩子写作往往较为空洞,或者像记流水账一样。改变这种状况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单元拓展微观阅读,体现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很多时候,大人们苦恼于孩子的作文为什么总是提笔忘字?怎么就是写不具体?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他们的大脑去思考,用他们的眼睛去看世界时,于是我们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与方法,从而引领他们去领悟阅读、写作的无穷魅力。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在我们广泛深入、合理有序地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逐步提高。

(四)自主交流,共享收获

学生们通过两次阅读,既宏观把握和微观阅读之后,对《颐和园》一文的理解应该说是较为深刻的了。基于“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原因,我们在这里安排交流讨论环节,使学生的即得知识能与同伴产生思维上的碰撞,达到思想共享的目的。肖伯纳说:“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大家交换之后各自拥有两个思想。”交流、讨论、共享、增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走进阅读超市,自主阅读交流

教师把学生带进阅读超市,学生在这里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想要阅读的文章。这些文章分别是:《松坊溪的冬天》、《鸟的天堂》、《林海》等六篇游记。要让学生自己去接触、阅读文本,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感悟、理解文本,既见“树木”更见“森林”。要求学生按照阅读的方法进行阅读,配合各篇文章,还有相应的一些阅读思考问题,举例:。自主学习结束,学生们自由组合进行交流阅读体会和收获,教师在全班同学小组交流结束后,安排全班交流。拓展阅读探究同一文章的同学之间的交流非常热烈,我们也可以通过学生的交流,感受到学生思想的深刻性。

四、效果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其中所传递出来的自主与开放、感悟与提升应该是最大的亮点。教师“主导”,变成教师“辅导”,当我们给了孩子一个充分自主选择,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时,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的最充分,也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