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执教《春日》一课反思

广东省广州市东山培正小学  陈军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诗人是在享受春日,春光无限好!我和孩子们也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
一、创建和谐课堂氛围,改变古诗学习方式
古诗短而精,间接而含蓄,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细细品尝。教学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理念。如何使儿童在读古诗的同时,真正感悟到古诗的意境,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根据“合作互动” 的原则,教学中我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春日》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他们在交流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精神,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

二、搭建快乐课堂氛围,体验学科融合快乐

“画”和“唱”都是小学生乐于为之的,所以学生特别投入。在《春日》一课,我将读文、画画、唱歌有机结合,使语文的天空在孩子的眼里更广阔,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绘画、音乐的欣赏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美妙的音乐启迪孩子们的思维。这种学习方式使孩子们放飞想象的翅膀,关注人性、关注亲情、关注自然,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例如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写下你眼中的春天吧!让春天来到你的笔下,让春意走进字里行间。”。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他们胸中禁不住勃发出一股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

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孩子们画出了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那么嫩,那么绿!桃花竞相开放,红艳艳的。油菜花也不甘示弱,露出了金黄的笑脸……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理念。

三、开拓广阔课堂视野,注重课外知识积累

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培养,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更有利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先让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欣赏春天的美景,再设计多种形式的朗读,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此外,我们还可利用网络媒体信息量大、交互性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阅读,供学生根据个人能力、爱好进行选择性学习,从而积累语言。课堂一开始,从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就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春天仿佛就在眼前!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佳境,随着诗人畅游,享受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大好春光。

高尔基说过:“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诗歌更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贺知章的《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写柳叶在春风中逐渐舒展,好象神奇的剪刀将片片新叶剪出来,展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春风和剪刀毫不相干,但诗人充分发挥想象,创造性的比喻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韵味无穷。学完古诗后,孩子们在电脑资源中自主选择,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诗文,为下一步的个人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学们应从古诗词中获取营养,激发的培养自己的想象力,使文章的思想得以充分的表现和升华。也只有借助想象,才能把文章与现实生活融合,使之浑然一体,这样的文章意境才开阔,认识才能有大的飞跃,才能有创造性,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许多优秀的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诵读古诗词不仅能净化心灵,还能得到审美的精神愉悦,更能启迪智慧,开启写作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