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及反思

  教师依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展教学,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充分展示了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优越性与有效性 。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课中通过玩猜谜语活动、中外名钟欣赏引出时钟。又如:每逢新年,家家户户都会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尤其是快到12点时的倒计时敲钟,更是每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经典内容之一。我相信,每个孩子都很熟悉。选中这个素材作为引出“秒”这个概念,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配合上课件的使用,学生们跟着课件上的数字一起进行倒计时,然后听到零点的钟声敲响,心里无比兴奋,心情也变得好起来,一扫开始上课时的拘谨,进入到了放松的良好状态下,有利于下面知识的学习,同时学生也在倒数数的过程中初步感知1秒的时间是很短的,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培养“主角”意识,重视体验。新课标的建构主义新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始终是学生自主地观察、自主地操作、自主地发现、自主地体验。如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设计了小组以下讨论提纲:结合自己带回来的钟表、秒表、电子表:
(1)认真观察分针、秒针的变化,秒针走一圈走了()小格,也就是()秒。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小格,也就是()分,这说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数、看看电子表或秒表,每满()秒就增加()分。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始自终是学生自主地观察秒数变化、自主地操作(数数)、自主地发现(每满60秒就增加1分的规律)。自主地在生生、师生的共同合作下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关系。在调动学生自主性方面,注重让他们课前进行时间名言等资料的搜集,把最喜欢的读出来与同学们分享,达到资源共享。

3、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过程中改变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时间的价值,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人人参与,人人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资源平台中的“航天里的一秒”和“科技里的一秒”都是学生搜集的,教师把它们整理放进资源后同学们就可资源共享。这就使课堂在某种程度上突破时空界限,在时空上形成“课内+课外”的扩展,课堂体现开放性。还有资源中演示刘翔夺冠的场景,冠亚军之间相差的时间1秒钟都不到,只有0.02秒。这些资源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处于理想的学习环境中,让他们真真切切地体会1秒的价值,这反映在汇报中,学生能把资源中的1秒的价值脱稿而出,实现知识的内化。在1分钟的体验活动中,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环境的优势,在电脑中画各种漂亮的图形(有画花的、太阳的、飞机的、国旗的、毛毛虫的、小房子等)、打字(语文的课文)、做口算题等。在教学行动创新的过程中,努力使数学教学从单一学科走向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在练习巩固环节由于题库有足够量的不同难度的题,能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所有学生都能吃得饱。

4、学生在网上打写“时间的数学日记” 和班级网页上多媒体一栏发布的反馈了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欢迎您进入培正小学三(6)、三(7)班的班级主页的多媒体“与时间有关的电子报”一栏或培正论坛的数学日记进行浏览并提宝贵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