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学设计 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学生作品 教学反思 专家点评 教学论文 教师简介 学校介绍

浅谈跨越式课堂中语言训练的设计策略

荔湾区西塱小学 张凤贤

 

[内容提要] 在跨越式课堂中,语言训练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设计更有效的语言训练,从而启发学生思维,创设高效的跨越式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果。本文结合具体案例,探索跨越式课堂中语言训练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 语言训练  设计  课堂  教学

 

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基础上形成的语文教育跨越式创新教学理论,其教学思想认为:语文教学一定要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因为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认为,“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是儿童快速学习语言的根本途径与方法。因此,在语文跨越式课堂教学理念中,十分强调教师要设计相关的语言训练,以“练”促“教”,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语文素养。那么,如何设计更有效的语言训练,创设高效的跨越式课堂教学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学习体会,笔者总结了以下的几点:

一、语言训练的设计要立足文本

“课文是范例”,文本语言是学生语言模仿的对象,是学生语言生成的基础。课堂教学其实是一种以课文范例为中心的案例教学,课文是例子和凭借,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而获得发展语言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学习一篇篇课文,逐渐地积累语言材料,从感受、体会文本中规范、优美的语言、美好的感情,从而使学生逐渐掌握运用语言的规范,达到发展学生语言的目的。

由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必须要把传统的以分析讲解、提问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到以学生自主学习的多种形式的语言文字训练上来,抓好理解、积累、运用的学习环节,注意把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结合起来。语言文字的训练要严而有格,方法要从扶到放。

例如,在《走遍天下数为侣》的导学案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深入课文,开展语言训练是这样设计的:

1、书就像朋友和家,作者的爱书之情是多么真挚啊!你能读出作者的那份情感吗?自由读——小组读——派代表竞赛读第5自然段。

2、生活中有类似的新发现么?如,采访、洗脸、去公园玩等。能用上关联词语“不管······还······”说说吗?

  你每天都吃饭,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________________!”你每天________________,可不管_____________,你还会说:“_____________!

3、作者把书比作朋友,比作家,还把书比成什么?快速扫描全文。(第八自然段,故地)作者为什么把书比喻成“朋友”“家”“故地”?从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框: 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鲁迅说:“书是营养面包。”
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汉代大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宋朝朱熹说:“读书誓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中国现代作家赵树理说:“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4、作者以常见事物为喻,生动巧妙地说明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百读不厌。这样的比喻贴切自然。这些贴切的比喻,充分地表达出作者的爱书之情。其实关于书的比喻还有很多,(出示读书名言)我们来读一读,有能力的可以背一背。

5、你觉得书还像什么?读下面句子,再根据自己的读书感受写一写。

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文本框: 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___。
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___。
  

 

 

 

 

 

这连续的语言训练设计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教学策略,先在课文第5段找到书是朋友,是家,通过反复朗读分析,让学生理解比喻的依据。有了这个环节的铺垫,再全篇通找,“书是什么?”然后再拓展补充名人读书的名言,最后让学生仿写完成课后练习。这样的设计,既充分发挥了语言文本的魅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作者选择一本书旅游的认同感,并习得了恰当运用比喻的方法。

二、语言训练的设计要紧扣重难点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展开的,其中的教学重点是依据教材本身和作者的编写意图来确定的,而难点则是教材中比较抽象、比较隐蔽、需要用心方法去认识、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学习内容。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课堂语言训练的设计,必须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构建阶梯。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要凭借一篇篇课文进行。一篇课文,可利用的语言文字训练因素又是丰富多样的。但训练不可能也不需要涉及课文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也不可能对每一个段落都下同样的功夫。为此,就必须进行能力训练目标的确定和语言文字训练点的提炼。语言训练的“侧重点、突破点”立应立足于文本,应随着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而不断变化。

如在《在蝙蝠与雷达》一文的第六自然段教学中,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1)对比两个句子,发现不同。

①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②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2)我从“不同的”这个词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从“相互配合”这个词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篇说明文,四年级的学生对说明文不仅要了解,还要初步动的说明文语言准确、表达科学的特点。针对这一教学重点,教师的语言训练设计强调科学家所做的三次试验是“不同的”,体现了科学家的严谨;蝙蝠夜里飞行不是光靠嘴和耳朵,二者缺一不可,必须“相互配合”。两个词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语言训练的设计要抓准训练点

学习语文是以读文章为基本特征的,而文章的综合性极强。即使是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篇课文把含着诸多的训练要素,字、词、句、段、篇,还有能力方面的听、说、读、写,其中所涉及的语文知识往往是包罗万象,往往导致语言训练目标和要求的模糊不清。在跨越式语文教学模式中,用于课文教学的时间是很有限的,更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每节课的训练都必须有所侧重,集中精力对某一方面进行训练,争取实现学生的“每课一得”。

1、根据文本蕴含的内容确定训练重点。

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根据诗歌,教师设计这样的语言训练:

A 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________________

烟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你们的眼前是一个怎样的烟花三月?(课件出示出景)

学生赏景,做题。

欣赏着江南春景,你想到哪些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能想到形容春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件示课内外关于春天的诗句)

C 杨柳依依,可诗人仍然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啊望,他能看到什么呢?

诗歌的语言精炼,言短意深,通常在教学时,教师力求引导学生明诗意、悟诗情。这个环节里,教师紧扣诗歌中的“烟花三月”,让学生通过欣赏景色宜人的春景,进一步思考:诗人为什么没有心情去欣赏?通过读,感悟到朋友之间情谊的珍贵。在对诗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感悟想象诗人的心情,让学生的情操在阅读想象中得到陶冶。通过即情即景的美词、名句的阅读积累,实现课内、课外的阅读连接,丰厚了语文沉淀。

2、根据课文的语言特点确定训练重点。如《再见了,亲人》、《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等文,情文并茂,这样的文章适合美读训练。教师的设计重点要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品读对话,读出感情,释放自己的感动是关键所在。

特别应该强调的是,所谓强化语言训练,不是离开内容搞纯语言训练。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离开了表情达意,工具又何从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始终不可离开具体内容来谈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四、语言训练的设计要注重发散性和开放性

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方法。它能发散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并极有可能从已知导向未知,获得创造结果。因此,多维性的语言训练设计要重在引导学生多思路、多层次、多结果地去思考问题,寻求多种正确的答案。如针对同一种词义,说/写出不同的词语;针对同一种意思,用不同的句式去表达;针对同一篇课文,作不同层面的理解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找准课文语言的发散点,立足文本,让学生进行超越文本的语言训练,能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语言学习生长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内容有意写不完整,或叙述描写留有余地,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像、思考的空间。当我们对课文内容进行想像性的拓展,也就是对课文的“留白”出进行恰当的“补白”。

如,在《搭石》一课中,教师抓住文中所展现的“美”展开教学,以下是一个对课文“补白”的语言训练:

*.摆搭石—为他人着想之美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通过前面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样的石头,才能称得上是“合适的石头”吗?

2、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上了点年岁的人”摆搭石的情景。

一位老人刚从田里劳动归来,当他踏上一块不平稳的搭石时,他想_________________

一位老人正急着进城,当他踏上一块不平稳的搭石时,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位老人挑着重担,当他踏上一块不平稳的搭石时,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他们找到合适的石头搭上,还要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时,他们想_________________

这样的设计,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变成了一副幅生动的画面,充分挖掘了文本的空白处隐含的资源,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从中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为了他人着想之美”,深化了对文本主题的理解。

这类的语言训练,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上的,具有开放性的。通过这样的训练设计,学生可以更个性化地展现学习成果,在完成训练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因为发散性、开放性的语言训练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人人都可以尽力地自主完成。所以,教师在设计时,应该明确这种训练题目的评价标准,让学生有据可依。同时,也可以考虑运用跨越式教学模式中的邻桌两两说的学习形式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自觉自愿,动情愉快地完成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形成能力,使语言训练的更有实效。

有效语言训练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提升语言品质,从而提高跨越式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这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精心设计,科学实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月第1版。

[2]何克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月第1版。

[3]王建新,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案,山西,山西出版社传媒集团,20128月,20142月,201410

[4]

 

 

 

 

广州市荔湾区西塱小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