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学设计 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学生作品 教学反思 专家点评 教学论文 教师简介 学校介绍

 

            《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加略课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荔湾区西塱小学   邱素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 。其中《地震中的父与子 》和 《慈母情深 》这两篇文章都紧扣“父母之爱”这一单元主题,都抓住了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品质。鉴于课文篇幅较长,使用精略结合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我们巧妙地将写法相似、主题相近的精略两篇文章结合起来教学,实现了学法迁移,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跨越式教学理念。

    二、学情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学。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由于小学生还缺乏抽象思维能力,教学中若仅仅是通过课文分析来将课本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告诉给学生的话,学生得到的只是空洞的说教,苍白无力,即使在思想上能接受,在行动中也是无所适从的。因此,为了真正让语文教学传承人文之道,针对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结合现实,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 使学生“ 触景生情” ,领会文章所表达的人文精神,认同文章所传递的思想感情,从而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对父亲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五、教学过程

    (一)、启情导入,质疑导学。 

    1、我们常说:睹物思人 ,每一个汉字也不是一个僵硬的符号,而有着丰富的内涵。当我们看到“地震”这个词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 PPT                 

    2、小结:是啊,大地震对我们来说就是灾难。灾难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痛苦,同时也考验着人们的意志。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地震中的父与子》。

    3、俗话说:“学贵有疑”。根据这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问题?

    假设:  ①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②在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③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本93页,快速默读课文,先寻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很多同学都读完了,那问题想好了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1、第一个问题: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结合学生的汇报,指导朗读)

    2PPT创设情境,为下面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并检查生词。

     ①这究竟是一场多大的地震呢?让我们跟随图片,亲眼目睹吧!(PPT)

      ②谁能根据刚才的图片,运用这一课的生词,帮老师再现画面(PPT出示填空)

      ③在这样的大地震中,父亲与儿子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小结:说得清楚、明白,这其实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归纳时,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点评:借助图片很好地理解了废墟、瓦砾等词语,感受到这场地震破坏的严重性及当时场面的混乱,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三)、品读感悟,学习表达。

    (1)    、找中心句、中心词,展开教学。

    1、过渡:在大灾大难中,父与子(板书:父亲、儿子)一起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哪课文是怎样评价这对父与子的呢?请同学们快速画出文中的句子。(PPT出示)

    2、如果用句子中的一个词语评价这对父与子,哪个词最合适?(板书:了不起)

    3、作者是怎样把父与子的“了不起”写出来的?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根据单元的学习方法(副板书:抓住语言、动作和外貌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静心默读课文5-12自然段,画出能让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的语句,在书旁写简单的感受。(有困难的同学请看自学导航)

    点评:从整篇文章到一句话,再到一个词,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然后带着“作者是怎样把这对父子的了不起写出来的”这个问题再走进课文,学习的侧重点确定为课文的表达方式,体现了编者的意图,为本课的学习找准了方向。

    2)学生默读批画,教师巡视。

    3)交流感悟,引导朗读,体会写法。

    1、过渡:刚才同学们都很认真静思,学得怎样呢?让我们依照课文的写作顺序一起分享成果吧!你从哪儿读出了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2、引导学生交流感悟,体会写法。

    ▲品味语言描写(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关段落)

    1)请同学们仔细地看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路过的人、消防队长、警察)说说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

    2)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显示不同颜色)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3)师:父亲的回答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问话。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一样吗?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引导学生感受语言背后的复杂心理)

    4)感情朗读,内化情感。

    俗话说:“言为心声。”透过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重复问话,我们读懂了父亲心里这么多让人揪心的起伏变化。下面,让我们带着刚才的体会分角色来朗读,只读对话部分,要求读出语气的变化:(ppt出示)

    5)角色体验,感悟父亲的爱子之情。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阿曼达的父亲,当时震情那么严重,大家都认为没有希望了,都劝你离开,你为什么还在挖?

     ①学生自由说,并随机出示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②指导朗读(PPT)

    ▲品味动作描写

    1)过渡:一句承诺,三句重复简单的问话,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除这语言的描写之外,你还从哪里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

    2)假设:我从第12自然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板书:动作,引导学生品味“挖”字)

    3)小结:一个简简单单的“挖“字,就让我们有那么多的感受,难怪作者只写这么一个挖的动作,就让我们定格这个“挖”字,读好这一句话。

    (4)体会特殊句式的妙用。

    ①老师发现,父亲此时此刻已经挖了36个小时,可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6个小时,而要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ppt出示句子比较: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②原来,这样的句式还能表达这么丰富的内涵。下面请带着自己的独特体验再读这一句话。

     (5)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挖”这个动作体会到了如山的父爱。此时此刻,这苦苦坚持的挖掘,让我们又一次感叹——这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品味外貌描写

    1)过渡:36小时过去了,让我们来看看这位父亲的模样(ppt出示句子: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2)师问:这是什么描写?(外貌)

    3)透过父亲的外貌,想一想父亲在挖掘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是啊!不吃不喝,不休不眠,还随时面临着危险,就这么挖啊挖啊。他心中只有——孩子)

    (4)带着父亲的想象再读父亲的外貌。

    点评:这几个环节学习从表达角度入手,让学生抓住语言、动作、外貌描写,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亲情的感染,在这样的过程中领悟并学习运用课文中几种典型的描写方式。

    5)创设情境,引导说话: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汶川大地震后始终定格在我脑海中的这样一个画面,这样一个动作,这样一段言语。(ppt出示图片,响音乐,师根据图片动情描述)   

    同学们,天下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一样深。文中的父亲也像他们一样深爱自己的孩子,此刻他已经坚持挖掘了36个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未卜,面对着一片废墟,父亲心里会想些什么?又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呢?请在书旁简单写下来。(写完后简单交流、点评)

    点评:此教学环节适时、恰当地引入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创设情境,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对课文人文主旨——父母之爱的感悟也就更深刻;在生活体验被调动起来后,想象写话也就水到渠成,实现了读、批、议、写多种方法并用,灵活有效,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四)、总结过渡,精略结合

    1、同学们,你们动情的话语,再次为我们描绘出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从他身上迸发出来的伟大的父爱,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那母亲的爱又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阅读一篇梁晓声写的表现慈母的散文,听听他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背后的故事,感受他的慈母情。 (板书“慈母情深”)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

    3、简单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表现妈妈对儿子的爱。

    (五)、设置悬念,延伸课堂

    这两篇课文写的都是父母之爱,那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异同?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六)、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两遍。

    2、收集父母关爱孩子的故事。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语言                      儿子

           动作                在一起

           外貌        信守承诺           坚信承诺

                       如山父爱           先人后己

    总评:地震中的父与子 》和 《慈母情深 》这两篇文章都紧扣父母之爱这一单元主题,都抓住了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表达父母之爱。邱老师在执教时,没有陷入以往教学情感性较强的课文,一味进行内容分析和情感教育的误区,而是切实把课文作为例子,根据年段的特点,主要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来组织教学。在整体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着重学习领悟课文通过三方面的具体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表达方式。这样的教学,找准了语文教学的训练点,凸显了语文课程的本体性,较好地利用了课文资源本身的特点,也使编者意图和单元教学重点得到了落实,即很好地解决好了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为高效教学奠定了基础。这是课例的可贵之处和最大亮点。另外,为了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易于体验。在第一课时的设计中,我通过播放有关大地震的图片及配乐,渲染气氛,吸引学生进入情境,从而缩短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另外,我还从汶川地震视频资料中找出父母关爱孩子的真实事例,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给他们很大的震撼,在课堂中有许多孩子、老师都被他们的爱子之情感动得哭了。总之,本课的教学,较好地发挥了课文作为“例子”的作用,较好地体现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程性质。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方案

     

     

 

广州市荔湾区西塱小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