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蝙蝠和雷达

备课类

创建时间:2017-03-28 12:54

学习时间:暂无|年级:四年级下 | 教材:人教社2016年新编教材

  • 学习目标:

    暂无学习目标
  • 简介:

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十一课。这是一篇讲述科学常识的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示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的问题。这项研究告诉人们,自然界中生物的奇特本领,常常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共3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判断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难点: 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

导入


教师支持
过渡语: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11课《蝙蝠和雷达》,还记得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科学家们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 【设计理念:以问题的方式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本课大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学习课文


教师支持
1.播放ppt4,出示:看!今天小蝙蝠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有话要对我们说呢,我们来听听吧:你们人类真了不起!竟然连我们蝙蝠界的秘密都能知道,我真的很想知道你们人类是怎么发现我们的秘密的,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吗? 师过渡:同学们,你们愿意代替科学家们回答小蝙蝠的问题吗?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我们要把问题回答准确、完整就要先认真读书,我们先来找一下,哪些自然段是写了科学家们的试验的?(4、5、6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4、5、6自然段。 2.播放ppt5,出示:自由默读读课文4、5、6自然段,想一想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在什么环境中做实验,分别怎么做,结果怎么样?得出了什么结论? 1.播放ppt4,出示:看!今天小蝙蝠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有话要对我们说呢,我们来听听吧:你们人类真了不起!竟然连我们蝙蝠界的秘密都能知道,我真的很想知道你们人类是怎么发现我们的秘密的,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吗? 师过渡:同学们,你们愿意代替科学家们回答小蝙蝠的问题吗?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我们要把问题回答准确、完整就要先认真读书,我们先来找一下,哪些自然段是写了科学家们的试验的?(4、5、6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4、5、6自然段。 2.播放ppt5,出示:自由默读读课文4、5、6自然段,想一想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在什么环境中做实验,分别怎么做,结果怎么样?得出了什么结论? 3.小组讨论,用简洁、准确的话来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教师支持
1.播放ppt6,出示小蝙蝠:你们班的小科学家真棒!你们又知道我的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起来探路的吗?课文哪个自然段回答了小蝙蝠的问题?(第七自然段) 2.生齐读第七自然段 3.科学家们发现蝙蝠夜间能安全飞行的秘密容易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理解“反复、终于”的用词准确性。(在表格背后的空白处)画出蝙蝠的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示意图 4.展示示意图,并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完善学生的示意图,并板书: 5.播放ppt7,出示小蝙蝠:同学们说得不错,我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就是嘴和耳朵能互相配合,嘴和耳朵两样东西是缺一不可的。那你们人类的科学家发明的雷达又是怎样探路的呢?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答案?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教师支持
1.学生默读第八自然段。 2.模仿蝙蝠探路的原理动手画雷达的探路方法示意图。 3.指名复述完善学生的示意图,并板书:    小结: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设计意图:以问答的方式,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最后达到共识,从而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拓展训练


教师支持
过渡:这节课,同学们表现这么好,小蝙蝠为了奖励同学们,给大家带来几个小故事,希望同学们喜欢,请同学们打开阅读材料上册第85页阅读:《人类的老师》《从蝴蝶翅膀到防伪纸币》《苍蝇的眼睛》《给我一双翅膀》《蚂蚁的食性》等文章。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使学生初步感知内容,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教师支持
2.分角色读读课文的第2部分。 (1)选择一名学生读旁白,另外一名学生读同学甲,一名学生读同学乙,其余学生读“大家”的话,教师读“老师”的话。 (2)教师将这部分出现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并指名读一读它们所在的句子,达到正音、解义的目的。 “审”(shěn)“晌”(shǎng):翘舌音。 “肃”(sù):平舌音。笔顺:(共8笔) 熟悉(xī):知道得很清楚。 哈(hā):拟声词。本课指放声大笑时发出的声音。 3.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诲”:四声(huǐ),字义是教导、诱导。受用:得到益处。 一生受用:就是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都有好处。 4.抽读生字新词卡片,识记生字。 5.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词义,进一步熟悉课文。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写作训练


教师支持
1.以《蝙蝠的自述》为题,采用第一人称手法,介绍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写话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另一方面也会让学生的思维更敏捷。】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讲读课文


教师支持
1.从课文第三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中,我们能不能估计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是什么年龄?(大约年事已高,也就是人到老年。)(从“使一生受用”这个词还可以看出,本文是用回忆的手法,写了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节美术课上的一件事。) ①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是“老师”和父亲的话。)他们讲的内容一样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从“是那么相似”这个词中看出的。他们讲的内容一样。)相似是相像或相同,前面的修辞词“那么”怎样理解?(特别、十分) ②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教师支持
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出示写有父亲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2)出示投影,齐读并思考: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两层。) 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第一层是说应该怎样做,即要认认真真地去观察所要画的一件东西,画时要按观察到的样子老老实实地去画;第二层意思是说不要怎样做。即不要不顾看到的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对事物的印象下判断,把画画得与实际观察到的样子不同,因为这样是学不会画画的。) 小结:父亲从正、反两方面讲了画画时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的道理。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父亲对作画很有研究,是作者学画的启蒙老师。他的话不仅使作者在学画画时受益,而且影响到作者一生的为人处事,即:无论画画还是处理其他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教师支持
3.学习课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 ①指名读课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出示写有“老师”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②“老师”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五句。) ③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 A.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非常熟悉”,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作者及他的同学都是杨桃故乡的人;他们都非常清楚杨桃的外形。) B.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从这句话中能想到什么?(用“但是”一词转到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回想起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既然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都不一样,更何况具有肩部肥大,底部略尖削,并有五条棱这一明显特征的杨桃呢。) C.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特别像。)“有时候”指什么时候?(指恰巧面对杨桃底部这一观察点来观察的时候。) D.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小结:“老师”的前三句话,紧紧围绕画杨桃这个例子,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明确地指出换一个角度看,杨桃根本不像杨桃了,还真像个五角星,肯定了“我”观察仔细认真。书中的第一幅插图,就是同一个杨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两种样子。其中一种样子还真像五角星。(板书: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④齐读“老师”说的前三句话,加深理解。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教师支持
3)导读分析第3至5自然段。 ①“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 ②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一样。)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相同。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③“有几个同学”看了作者的画“哈哈大笑”,(板书:同学哈哈大笑)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教师支持
(4)讲读课文第6至12自然段。 ①“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又看了作者的画,与“这几个同学”的态度一样吗?他先是怎样做的?其中有一个词语,请找出来。(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我”画得是否准确。)(板书:老师审视) ②“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③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严肃起来。)为什么要变呢?(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学思想对待事物。)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半晌。)(“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他是怎样考虑呢?(先摸清认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好笑的是哪些同学。) ④指导学生朗读“好──笑”,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教师支持
(5)指导学生学习第13至17自然段。 ①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老师”没有去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让他们也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事实的真相,自觉接受教育。)(板书:“这几个”让轮流看) ②第一个同学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特殊作用和所省略的内容。) 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与刚才“好──笑”的读法恰恰相反。 ③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体会作者只写“第一个”同学的对话,而省略其他同学对话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教师支持
(6)继续看幻灯片,剖析“老师”说的话。 ①“老师”从学生回答的语气中,已经知道同学们的态度转变了,他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要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所以老师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说下面一番话的?“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 ②看投影片。默读“老师”的话。找一找第几句是说应该怎样看别人的画这个意思。并指名读这一句。这句话实际是对哪些同学的批评? ③“老师”说的话中,哪一句话是对作者绘画态度的肯定?找出来读一读。 ④小结:我们把“老师”说的后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分析,不难看出这是“老师”借画杨桃这件事告诉学生: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要学会这种看问题的方法。 ⑤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体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的含义。 A.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品味,“老师”的话始终紧扣画杨桃这件事叙述,是本文的重点。包含着两层意思。前三句为第一层,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后两句为第二层,告诉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应该怎样做。 B.通过对“老师”说的五句话的学习,我们不仅明白了作者是怎样把一段话写得条理清楚的,而且也明白了它的含义与父亲教诲的相似之处。
学生活动
自定义
活动备注
活动资源

蝙蝠和雷达

预览 下载

暂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