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启发式教学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启发式教学

    【内容摘要】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创问设疑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引起动机,扣住心弦激发热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动因,促使积极思维,更好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本文从理论联系实际中,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 启发式教学 教法

     

    一、启发式教学的涵义。

     

    启发式是广大教师世代流传、并运用自如的一种教学原则和方法。启发式教学是“愤”、“启”、“悱”、“发”的有机统一,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有效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激起内在动因,启迪诱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去理解教材,机动灵活地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去指导实践,提高能力,很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境是启发式的关健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材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有一种学习的愿望,只有这种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又是力所能及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思维的问题性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处在求知的饥渴和跃跃欲试的状态中,才能让学生兴趣盎然的去学习。

     

    启发,首先是有教师的“启”,然后才有学生的”发”。如果教师上课“只讲不问”,那么学生也就会“只听不想”。如果教师不善于“启”, 就难以有学生的“发”。“启”是“发”的条件,“发”是“启”的结果。一堂好课,只有做到“启”与“发”的有机统一,密切结合,才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努力做到:立足于科学性,着眼于启发性,归宿于教育性,是否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智力是衡量启发式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谈吐风雅,妙趣横生,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启发的良好氛围。除了问题本身具有启发性外,还要注重在课堂的语言、表情、情绪以及师生在感情上的交流,使学生感到在质疑的环境和气氛下,有话要说,有言要发。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我在实际教学中尝试做到:从探究知识的角度上质疑、从追新求异视线上质疑、从引人入胜思维上质疑。让学生的心理进入掌握知识的最佳状态。这时候教师用温和准确,富有启发,唤起共鸣,启迪心智的语言,紧紧吸引和牵住学生的思维,了解学生此时此刻在想什么?可能引出什么样的“问题”?解惑之后又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只有抓住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掌握启发的主动权,使教师启发的问题循序渐进,从小到大、由低向高、由浅入深,由筒单到复杂,一环扣一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三、熟悉教材、了解学生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础

     

    创设问题的情境,要做到一忌易,二忌难.三忌死。为此,教师必须吃透两头——教材和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吃透教材是启发式教学的依据,熟悉教材,才能启发“得当”。启发式不能离开教材漫无边际去启发。要启发,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即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要有正确恰当地分析掌握。对教材在单元教学中的地位,有个通盘地了解。如:这篇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深化主题、概括全文、首尾呼应、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表达力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我们人生有什么启迪等等。只有熟悉、了解、掌握教材的内在联系,才能正确灵活地驾驭教材;只有深入地钻研教材,才能发挥教材中的启发因素;只有统观整个教材,才能做到“启而得当”,启而有发”,课堂上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吃透学生,课堂上教师只有对学生了如指掌,才能启发得当。如果对学生的情况若明若暗,启发就会陷入盲目,学生就会如堕烟海,雾里看花,达不到启发的目的。对学生的了解是多方面的,包括知识水平、思维特点、兴趣爱好、思想情绪等方面。教师必须做到和学生“心心相通”,启发才能有针对性。此外,还要注意语言、情绪和气氛,做到语言要亲切和蔼,情绪要协调融洽,气氛要和谐活跃,创设要筒明扼要,启发要富有鼓动启迪,这都是启发教学必不可少的辅手段。

     

    熟悉教材,了解学生还要把握好启发的深度和广度。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是启发式的重要依据。只有根据教材,并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才能把握好启发过程中的“难易度“和“深广度”。每一项能力都有一个由浅人深、由低到高逐步发展的过程。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确定智能发展的高度。为达到一定的“高度“,就要设一定的“坡度”。“高度”不断上升,“坡度”不断延伸,才能使学生的智能不断提高。

     

    四、启发式的教学的基本方法

     

    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有经验的老师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有的老师不仅在“问”中有启发、诱导.而且在“讲”、“练”以及“考”中都含有启发的因素。

     

    (一)、创问设疑激发情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启发的开始。有了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得到充分调动。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求知欲。上好了起始课,就能启发引导学生向知识的台阶奋然探索。它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增加快乐的情绪、兴趣,可以激发情感,唤起动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合理的学习情景,是激发起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手段之一,引发了学生积极思维的兴趣。新授课的导入设计也要激发兴趣。使学生情绪高涨,脑细胞活动迅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入情入境,与课文产生共鸣,使课堂兴趣浓厚,充满活力。

     

    (二)、设置悬念引起动机。启发式教学要恰到好处,必须在提问中设置悬念,引起动机。如果引不起“好奇心”,“求知欲”,学生感到没有问题需要去钻研、去探索,去发现,就无法调动探索学习地主动性和积极性。“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在课堂教学中,“设疑”作为一个激发学习动机的诱因,是不可缺少的。无疑者须教其生疑,有疑者须教其解疑。这样设疑—解疑—再设疑—再解疑......连续不断地启发、诱导,才能使学生向知识的高峰攀登。一个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学生的疑惑之处狠下功夫,抓住教学中的“要害”处,通过“设疑”、“激疑”、“释疑”的途径让学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思维动机,在宽松快乐的情境中展示自主学习的魅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学效果。

     

    (三)、扣住心弦激发热情。在教学中我抓住学生心中的疑难,把疑问有目的、有系统地设置好,这些疑问就象是思维过程中的路标,引导学生沿着合乎逻辑的思路去深入思考。在启发中扣住学生的心弦,高度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加以组织引导。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接过学生的“问”,经过教师的“设”,再进一步地“启”,就会有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的启发式教学应该是:提出问题要“巧”、分析问题要“准”,解决问题要“实”。“巧”就巧在问题的启发性和针对性,巧在问题和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上。通过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构成一个问题的整体;“准”应体现在对教材分析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上,启发学生抓住教材的实质;“实”是指学生通过对教材知识掌握、品德教育的渗透,落实在提高学生的能力上、落实在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上。

     

    总之,真正地启发式教学,实质是通过教学中师生的双向活动、发挥双主体作用,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欲望,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达到把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同教师圆满地教学效果和谐地统一起来,把传授知识同培养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形成学生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标签: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