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二师223团学校一年级语文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学会“g、k、h”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教学重难点:学会“g、k、h”3个声母,并且正确书写。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教学

      谈话: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想看看吗?

      1、播放课体。

      2、仔细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指名交流。

      4、揭题。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3位声母宝宝就是g、k、h。

      (点击课件,出现“g、k、h”的卡通形象,并开口说话,“小朋友们好,我们是g、k、h声母宝宝,希望和大家交朋友”。)

      师:你想先认识谁?

      指名一生随意选择,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将文中的插图变静为动,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卡通人物的形象引出g、k、h,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愉乐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运用“你看到了什么”的导向性体验,透发了学习探究的动机,使学生进入了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发言结果来看,每个学生的发现可谓独特,个性得到了张扬。)

      二、教学g、k、h。

      (一)相机指导学习g。

      师:谁会叫它的名字?

      1、指名示范读。

      2、学生评议。

      3、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

      4、记清形。

      师:名字会叫了,再看看他的样子,你有什么发现?

      如果把你的发现编成顺口溜就更好了。

      生1:像个9字g、g、g。

      生2:像个花环g、g、g。

      (通过说说自己的发现,即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让学生在不经意间记住了形,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起学好拼音的信心。)

      (二)相机指导学习K。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了不起,一下子就交了个新朋友,朋友多了快乐多,我们再来交交新朋友。

      1、点击蝌蚪,问:他的名字谁会叫?

      2、指导发好“k”的音。(拿虫事先准备好的纸条,放在嘴前,发g、k,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开火车读,同桌对读。

      4、g、k对比读。

      5、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K。

      三、课中操,学念儿歌。

      1、点击课件(伴音乐):出现卡通人物g、k说话:“小朋友学得不错,我们送给你们一首儿歌”。

      出示:哥哥有只小白鸽,

      小白鸽爱唱歌,

      咕咕咕,咕咕咕。

      哥哥听了笑呵呵”

      2、动作表演,学念儿歌。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不超过10分钟,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在课堂中宜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在这里,设计“动作表演念儿歌”,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学拼音的枯燥泛味;二来可以把刚学得的声母g、k在儿歌中进行复现;三来为引出声母“h”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四、相机指导学习“h”。

      让我们来认识最后一位新朋友,他就是“h”。

      谁来当小老师?

      1、指名读、跟读、开火车读。

      2、记清形。

      五、指导书写。

      1、游戏——“玩橡皮泥”。

      ①小伙伴合作,动手做一做g、k、h,再读一读,也可以去其他组看一看”。

      ②把自己组的劳动成果展示在黑板上。

      ③小组互评。

      2、指导在四线格内书写

      ①师范写、解说。

      ②学生配乐书写。

      (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帮、互学,又让学生自由主动地去其他各组走走,与更多的同学交流,这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活动形式,也有助于培养自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把自己组的劳动成果进行展示、互评,使学生感受了成功的喜悦,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此外,“玩橡皮泥”还让学生手脑并用,记住了“g、k、h”的形,为正确书写“g、k、h”作好了铺垫。)

      六、多种形式,巩固g、k、h。

      1“考一考”游戏。

      每人拿着卡片,离开座位,去考考其他同学,同时也要接受其他同学的挑战。

      2、“一对一”游戏。

      老师读什么声母,学生就找出什么声母。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在复习巩固时进行重复单 调的训练,往往达不到目的。而采用了多种练习形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3位声母宝宝,现在让我们看看声母宝宝会对我们说什么?(点击课件,g、k、h说话。)

      教学反思: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着“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本节课,我紧紧地围绕着学生的“趣”而展开一系列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开始,我就将文中的插图变静为动,以卡通人物引出g、k、h,将学生引入课堂,接着又设计“课间操”,围绕卡通人物g、k送小朋友见面礼物,配乐表演念儿歌,学完后,又让卡通人物g、k、h 对小朋友说些鼓励的话。这样,学生的兴趣一次又一次的被激发。

      二、以多样的形式,保持学习兴趣。

      将活动游戏引进课堂,让课堂真真正正成为孩子学习的乐园。如“玩橡皮泥”、“一对一”、“考一考”,让学生编编顺口溜,读一读、写一写,玩一玩等多种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保持在浓浓的状态。

      三、及时肯定,增强学习兴趣。

      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让每一组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并进行互评时,学生就显得异常激动,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一旦得到其他组同学的肯定,脸上幸福快乐的光芒就情不自禁的显露出来。

     

    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能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生活实际,运用多种方式初步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在朗读中,初步感受夏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对美的向往,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课件:配乐出现一池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曳的荷叶美景的动态画面。学生欣赏。

      2.(画面定格在特写的荷叶上。)教师引导:“这是怎样的荷叶?”学生观察得出课题“荷叶圆圆”。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将学生带入荷花池这一优美的情境中。在揭示课题的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继续探究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再把生字连成词,多读几遍。

      2.检查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

      具体操作:指名让愿意当小老师的同学带领大家认读自己喜欢的、读得准的词语。(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

      3.及时表扬。(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词。)让学生观察,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个人按顺序读不带拼音的生字词。

      4.师生做“我指你说”的识字游戏:教师随机指出屏幕上不注音的词语,学生齐读。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予过程,充分调动学生想学的愿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大家都可以当老师,以师生角色的互换来激发学习兴趣,培植自信心,使学生在主动参予中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从而让语文教学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数一数,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再将课文完整自由地读一遍,读后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

      3.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个别读。

      4.学生评议。(评出读得好的和读得有进步的同学。)

      5.齐读课文。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的教学设计可以实现这一目的。另外,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指派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从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并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四、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播放动画课件:小水珠躺在荷叶上,滚来滚去;小蜻蜓展开翅膀立在荷叶上;小青蛙蹲在荷叶上放声歌唱;小鱼儿在荷叶下游来游去。

      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自由说出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这四个小伙伴。

      教师引导:他们在这一池荷叶中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课件出示课文第2~5自然段内容。)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

      (1)自由读2~5自然段,看看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读后自由汇报知道的内容。

      (3)再自由读一读,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4)学生充分质疑。

      (5)由4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疑。(教师参与讨论。)

      (6)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利用课件、体态语、动作、联系生活实际……辅助解疑,加深理解。)

      (7)指导朗读:形式可为指名读、挑战读、分角色读、戴头饰集体读、个人表演读,等等。

      (8)小结表扬。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

      五、拓展课文,实践感知。

      1.(课件出示小鸟和小乌龟。)他俩会对荷叶说些什么?

      2.学生自由说。

      3.小组讨论:还有哪些小伙伴会来,他们会对荷叶说什么?

      4.个别自由说。

      5.你们要对荷叶说些什么呢?做些什么?(自由说。)

      【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得到了许多启示,教师及时地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从现实中、从与同伴的交流中,生发出形形色色的设想。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了他们综合应用的能力。】

      六、总结课文,回味欣赏。(略)

      评析(杨晓恬)

      本教学设计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本教学设计努力遵循这一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自由读2~5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我发现,鼓励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随后,教师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共同探究,解决疑难。

      二、尊重学生的意愿,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让他们当学习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多次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例如,在教学中,老师常说:“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生字词,你愿意读哪个词就读哪个词。”“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等等。这些话,表达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留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上开辟了学生展示自己的天地。有意识的自主学习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从一年级起教师有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自主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对学生将来的发展非常有意义。

      三、以读为主,重视读的实践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本教学设计十分重视读的训练,始终以读为主。朗读的形式多样,并在读后给予鼓励性评价,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落实了读的训练目标,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行为。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初步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四、扩展思维,激发想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在本教学设计中,教师设计了对课文的拓展这一环节:在教师的启迪下,学生纷纷打开了思维的窗口,展开了想像的翅膀,不仅使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语文能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了他们综合应用能力。

      五、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将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恰当地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不但创设了情境,也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维的扩展。在这里,现代教育技术成为促进学生构建新知、培养语感、促进思维的工具,而不仅仅是展示答案或课文插图的搬家的工具,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 标签:
    • 学生
    • 一年级
    • 课文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