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艺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基本信息

    李艺,男,1956年生,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导师;1989年5月获山东大学军用光学硕士学位;1993年晋升副教授,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历任曲阜师大物理系实验室主任、物理系副主任、电教系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江苏省教育技术教学实验中心主任等职。

    博客地址:李艺信息技术课程志

    • 研究方向

    1996年以前,工作于激光技术以及相关领域,1996年4月,注意力转移到教育技术学领域。在此以后的工作主要以教育技术为主干,包括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数字化校园,虚拟实验室原理与应用,计算机辅助测评等等,亦稍稍涉及周围相关领域如科技哲学、教育哲学、传播学啊、信息论等。

    • 所承担的科研课题或科研项目

    正在进行项目:

    20 江苏省“教育技术学品牌专业建设”,2006年-2007年。

    19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课题,工程方法视野中“211工程”管理的优化,2007-2009.7。

    1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工程过程的规范化与改进研究,2007-2009,06JA880038。已完成项目:

    17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普通高中技术领域(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项目编号:……,时间:2001—2007。

    16 南京师范大学21世纪教学改革工程“教育技术学品牌专业建设”,2000年-2005年。

    15 十五211工程国家级重点项目“当代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学校教育的创新”之子课题“基于生活的学校教育学科创新研究”。

    14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项目编号:DYA010406,时间:2001—2005。

    13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研究”,经费3万元,(无编号),时间:2001—2005

    12 江苏省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教育技术学品牌专业建设研究”,2001年12月-2003年12月。

    11 江苏省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数字化实验室(e-Lab)研究”,2001年12月-2003年12月。

    10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环境信息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L3-028,时间:2001—2004。

    9.南京师范大学21世纪教学改革工程“e-Learning平台建设”,2001年-2002年。

    8.高等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教师用书编写”,编写经费:10万元,2002年—2003。

    7.山东省教委"散射型微晶玻璃窗口材料",1996-1997。

    6.山东省军区“红樱5单兵式导弹模拟训练系统”,1995-1996。

    5.山东省教委“全固态自锁模可调谐CriSAF激光器研究”,1995-1997

    4.山东青年基金"C60和C70富氏烯类材料的调制光谱与偏光光谱研究",1994-1996

    3.山东省教委“超微颗粒Al2O3陶瓷窗口研究”,1998-2000。

    2.山东省教委,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立项“影视教育概论”教材,1998-2001

    1 山东省教委,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立项“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系统化与协作化研究”,1996-1998。

    • 学术成果

    【出版专著与教材】

    12《走进课堂——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选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李艺、朱彩兰)

    11《走进课堂——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必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李艺、钟柏昌)

    10 《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研究与案例丛书,信息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9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李艺、黄宇星、朱彩兰、钟柏昌)

    8 《虚拟实验原理与教学应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单美贤,李艺)

    7 《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信息技术分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李艺、董玉琦等)

    6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顾建军,李艺,董玉琦)

    5 《信息技术教学:继承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李艺,李冬梅)列入2004年全国教师教育推荐使用目录以上两册属于《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用书》李艺主编的序列从书,“信息技术教育:概观与展望”(张剑平)“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李艺)“信息技术教学:继承与创新”(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理论与实践”(苗逢春)“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成”(张义兵)

    4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李艺)列入2004年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国家文本:《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本人作为研制组组长,但不署个人名字)

    3 《现代教育技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二副主编(冯奕竞,沈书生,李艺)

    2 《影视艺术传播与审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主编(李艺,刘成新)

    1 《教育技术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主编(李艺,……)

    【发表论文】

    145 The Procedure Model and Implementation Technology of VE for Science Education, IEEE Computer Society,2007,3

    144 4/4 Virtual Environment for Science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Vol3,Num.2,2007

    143 颜士刚、李艺,“论教育技术化是技术教育价值的实现和彰显”,《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12期

    142 田俊华、李艺,“基于桌面风格的WEB集成学习环境建设”,2007年11期,107页

    141 孙小飞,李艺,“从表格的比较看‘硬技术’背后的‘软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11期,20页

    140 钟柏昌、李艺,“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中的成功经验”,《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9期

    139 李艺,颜士刚,“论技术教育价值问题的困境与出路”,《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8期,第9页

    138 李艺,“面向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教研观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第5期第9页

    137 王卫全,李艺,“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工作流程与建议”,《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第2期第42页

    136 于颖,李艺,“论‘信息活动’与‘技术应用’活动二元对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第2期第23页

    135于颖,胡金艳,李艺,“试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编排——教材设计与儿童认知发展相长”,《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5期,第72页

    134 颜士刚,李艺,“‘整合’还是‘变革’—— 信息技术影响课程的阶段性考察”,《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第46页

    133 徐劲梅,李艺,“论"信息活动"和"技术应用"二元形态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第1期

    132 颜士刚,李艺,“论有关技术价值问题的两个过程:社会技术化和技术社会化”,《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第1期

    131 谭金波、黄峰、杨晓江、李艺,“一种改进的互信息特征算法”,《情报学报》,06年6期

    130 冯伯虎,李艺,课例反思研究:信息技术教师行动研究新动向,《中国电化教育》,06年9期

    129 李艺,“科学命题: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研究的核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06年6期

    128 恽如伟,李艺,“Design and development for framwork of object-based microworld,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06年6期

    127 恽如伟,李艺,“Research on intelligent mutual decision-making in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Technologies for E-learning and Digital Entertainment-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Edutainment 2006, Proceedings,06年4月

    126 李建生,李艺,“基于形状的图书馆图像特征提取模型”,《情报杂志》,2006年,第12期

    125 钟柏昌,李艺,“用教育工程方法管理教育工程项目”,《教育研究》,2006年,第8期,第42页

    124丁婧,李艺,“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试题设计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第4期,第×页

    123 李艺,“英、美、港信息技术课程(信息素养)总结性评价对比调研”,《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年3期,第×页《英、美、港信息技术课程(信息素养)总结性评价调研与分析》一文,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第4期?

    122 钟柏昌,李艺,赵亚林,“我国教育工程学的现状反思与发展启示”,《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8期,第6页

    121 李艺,王洵,谢伟,“英国GCSE试题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2期,第48页

    120 钟柏昌,李艺,“论系统科学对科学观念的改造”,《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3期

    119 王洵,李艺,“香港地区电脑与资讯科技课程总结性评价简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2期,第52页

    118田俊华、李艺,“‘程序设计’课程目标的认知结构解析”,《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12期

    117 Yun RW, Pan ZG, Li Y, “An educational virtual environment for studying physics concept in high schools”, ADVANCES IN WEB-BASED LEARNING-ICWL 2005 LECTU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3583:326-331 2005, PUBLISHER: SPEINGER-VERLAG BERLIN, ISSN:0320-9743. (SCI)

    116 刘成新,李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化解析”,《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9期,第38页

    115 张桂芳、李艺,“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本质探究:从内容到课程”,《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8期,第78页

    114 谭金波、石晋阳、李艺,“基础教育网络资源现状与教师需求的调查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6期,第63页

    113 谭金波、李艺、杨晓江,文本自动分类的测评研究进展,《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年第5期,第46页

    112 谭金波、李艺,“网络信息检索知识的认知因素分析”,《情报杂志》,2005年5期,第86页

    111 朱彩兰、李艺,“信息技术课程技能化倾向的原因探讨与文化转向分析”,《教育探索》,2005年3期

    110 李艺、钟柏昌,”论工作主线在信息技术及其他课程体系建设中的教育价值与实践思路”,《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2期第27页

    109 李艺,“教育信息化主题下课程整合的任务”,《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年1期67页

    108 钟柏昌、付小连、李艺,“课程整合的多向度解析”,《教育探索》,2005年1期

    107 张璐,李艺,“高中《网络技术应用》教材建设方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1期,p10

    106 钟柏昌、李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两个研究视角”,《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1期

    105 钟柏昌、李艺,“工作主线: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建设的新进展”,《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11期

    104 李艺、朱彩兰、钟柏昌,“基于明晰课程内涵和实现课标意图的教材编写”,《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年第8期

    103 李艺、钟柏昌,论虚拟社会中的多重人格,《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2期

    102 刘成新,张浩,李艺,“从理念到行动:信息化教育发展的转型—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暨英特尔?杯信息化教学设计大奖赛学术综评” ,《中国电化教育》

    101 钟柏昌、李艺,“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整合信息技术的分析”,《学科教学》,2004年第5&6期

    100 柏宏权、李艺,“利用适应性超媒体技术构建智能网络课程”,《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4期,p41

    99 李艺,魏婷等,“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研究的价值(组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第11期

    98 冯奕竞,李艺,“从记忆知识到创新能力的跃迁——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训练研究与实践”,《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11期

    97 智勇,李艺,“论分布式学习环境下的智能授导系统发展”,《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9期

    96 李艺,钟柏昌,“信息素养详解”,《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10期

    95 “基础教育各学段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选择建议”,《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10期

    94 “信息技术课程中内容的相互衔接与选择”,《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8期

    93 李艺,朱彩兰,董玉琦,“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及其过程概述”,《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7期

    92 刘向永,“解读《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第5期,第5页

    91 杜敏,李艺,“论教育资源库的生态构成与特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第6期第58页

    90 张义兵,李艺,“理想与现实的统一——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理念”,《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第16页

    89 张义兵,李艺,“‘信息素养’新界说”,《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第页

    88 单美贤,李艺,“论经验的完整性: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87 沈书生,李艺,“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改革”,《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2期,第72页

    86 “网络学习意义及若干评价原则”,《教育科学》,2002年第5期,第50页

    85 李艺,张义兵,“信息技术教育的双本体观分析”,《教育研究》,2002年第11期,第70页

    84 殷雅竹,李艺,“论教育绩效评价”,《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9期,第20页

    83 陈维维,李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1期

    82 钱万正,李艺,“网络课程的交互性评价”,《开放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第39页

    8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双本体观”(访谈录),《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8期,第5页

    80 陈凯泉,李艺,“智能代理:网络教学的角色变革趋势”,《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第30页

    79 沈书生,李艺,“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竞争意义缺失”,《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6期

    78 李艺,“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观察报告”,《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5&6期,第9页&第15页

    77 李艺,“大众文化取向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理念与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第3期,第页

    76 李艺,“信息技术课程及其教学方法研究“,《江苏教育》,2002年第3期,第25页

    75 “‘教育技术联机考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11期

    74 曹梅,李艺,“网络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11期,第36页

    73 丁靖,李艺,“网络中等教育现状与需求调查”,《中国远程教育》,(上),2001年11期,第62页;(下),2001年第12期,第60页

    72 “教育技术训练与测试的规范化探索”,《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10期,第59页

    71 李艺,殷雅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化内化问题”,《教育研究》,2001年第10期,第57页。(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70 “不同层面的网络教学与支持实现原则—网络教学的宏观模式论之二” ,《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9期

    69 “网络时代的学习需求—网络教学的宏观模式论之一”,《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8期

    68 “网络课程与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7期,第32页

    67 “简论我国辐射型综合性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构建”,《江苏电大学报》, 2001年第2期,第22页(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66 “中学数字图书馆”,《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期,第4页

    65 “网络教学中的交互”,《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1期,第48页

    64 “虚拟现实:新的实践领域”,《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11期,第59页(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63 “网络教学、网络学校及其沟通内涵分析”,《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第12期,第46页

    62“论网络教学中师生交流关系的建构”,《教育科学》,2000年第3期,第37页(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61“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概念与实践”,《中国电化教育》,99年8期

    60“教师参与是关键”,《中国教育报》,99.8.16

    59“在实践层面上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上),《电化教育研究》,99年第4期(下), 《电化教育研究》,99年第5期

    58“教育技术学与现代教育”,《教育研究》,99年第11期,第21页(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57“媒介环境:发展与平衡”,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99年第6期

    56“传播媒介:整合与多元化”,《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99年第1期

    55“构筑教育信息库的立体空间”,《中国教育报》,98.12.28

    54“论教育媒体的存在与嬗变”,《中国电化教育》,98年第12期

    53“信息与信息量”,《自然辩证法研究》,98年12期

    52“虚拟现实技术中的剩余界面阻抗问题”,《电化教育研究》,98年6期

    51“计算机辅助教育:10000元够不够”,《中国教育报》,98.6.22

    50“若干电教概念的定义漂移问题”,《中国电化教育》,98年2期,第45页

    49“教育媒体形式的应用及展望”,《电化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第22页

    48“BaO-FiO2-SiO系统微晶玻璃窗口的制作及光学性质”,《激光技术》,(1998)

    47“利用三阶微商吸收光谱确定C60分子能隙”,《物理学报》,Vol.47,No.2, (1998)209-213

    46“C60三阶微商吸收光谱分析”,《光学学报》,Vol.,No., (1998)

    45“光轴任意取向单轴晶体斜入射工作状态的两个实验问题”,《曲阜师范大学学报〉, 22(2), (1996)70-76.

    44“外加电场影响超微Al2O3晶粒近红外光透射”,《北京大学学报》,32(5), (1996)608-611

    43“异向配置双棱镜组合工作特性的综合分析”,《光电子、激光》,7(1), (1996)26-29

    42“调Q倍频Nd:YAG激光泵浦氧气和氧-氦混合气体的受激拉曼散射”,《光学学报》,15(11), (1995)1594-1597

    41."球面补偿法测量透镜焦距研究",《激光技术》,19(4), (1995)197-200

    40."关于YBa2Cu3O7-δ系统的一个两BCS超导体耦合模型",《复旦大学学报》,(),(1995)

    39. "Improved self-reference shearing interferemetric technique for collimation testing", SPIE Proceedings, Vol.2544

    38. "光轴任意取向单轴晶体的非正入射工作状态: 非正交Jones矩阵",《光电子、激光》,6(5),(1995)

    37."光轴任意取向单轴晶体的非正入射工作状态: 折射e光振动矢量在一个特殊坐标系中的描述", 《光电子、激光》, 6(4), (1995)

    36."高透明Al2O3陶瓷窗口", 《光电子、激光》, 6(3), (1995)

    35."关于He-Ne激光器偏振特性几个新问题的研究",《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7), (1995)64

    34."The scattering material:transparent Al2O3 ceramics and its fabrication",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12(7), (1995)393-396

    33."双折射调谐器的设计及加工方法", 《光学技术》, No.1, (1995)22-25

    32."染料激光器双折射调谐器设计讨论", 《激光技术》, 19(1), (1995)34-37

    31."宽频偏光棱镜的视场角与设计", 《激光杂志》, 15(5), (1994)209-212

    30."透明介质的衍射效应", 《激光技术》, 18(6), (1994)375-378

    29."关于双折射调谐器输出灵敏度等问题的讨论", 《激光技术》, (增刊) 10(1994)14

    28. "空气隙对偏光棱镜透过率的影响问题讨论",《激光技术》, (增刊)10 (1994)15

    27. "多级波片相位延迟误差的讨论",《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3), (1994)53-56

    26."固体多晶材料的光散射", 《凝聚态光学性质研究进展》, 南开大学出版社(第七届全国凝聚态光学性质学术会议论文集), (1994)167

    25."Detector windows made of polycrystals", SPIE Proceedings, Vol.2321, (1994)126-128

    24."多晶类窗口材料研究", 《量子电子学》,11(2), (1994)79

    23."借助记忆示波器分析日光灯启动特性", 《物理实验》, 14(2), (1994)60-61

    22."偏光棱镜透射光强特性分析", 《光学技术》, No.2, (1993)46-47

    21. "石榴石外延膜(PrGdYb)3-xBix(FeAl)2O3的晶体结构和磁光特性研究",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 18(1), (1992)53-56

    20. "关于空气间隔棱镜空气隙厚度的再研究", 《中国激光》,19(4), (1992)282-284

    19. "石髓的光学特性分析", 《光学学报》,12(5), (1992)476-480

    18."Birefringence measurement by a standard-compensation method", Applied Optics, 31(16), (1992)2968-2969

    17."双折射调谐器调谐灵敏度分析", 《中国激光》, 18(6), (1991)421-422

    16. "玛瑙、岫玉的光学特性", 《自然杂志》, 15(1), (1991)75-76

    15. "双光学平板莫尔条纹实验", 《物理实验》11(5), (1991)239-241

    14. "干涉比差法测光学介质的折射率", 《军用光学》11(5), (1990)53-54

    13. "Determination of the fast axis with an infrared spectrometer for quartz and mica waveplate", Applied Optics,29(13), (1990)1870-1871

    12. "Tuning sensitivity of dye laser birefringent filters", Applied Optics, 29(24), (1990)3462-3463

    11."Refractive index measurement using a standard compensating method", Applied Optics,29(31), (1990)4546-4547

    10."Depolarizers made of chalcedony", Chinese Physics Letters,7(12),(1990)544-547

    9. "隐晶质矿物的光散射退偏振特性", 《激光技术》, 16(1), (1990)48-51

    8."新型可调分、扩束激光偏光镜的研究", 《激光技术》,14(1),(1990)48-52

    7."具有起偏功能的空间虑波器", 《激光杂志》, 11(4), (1990)193-194

    6. "波片相位推迟的精确测量", 《激光杂志》,11(4), (1990)178-180

    5. "波片测量中的补偿法", 《应用激光》,10(5), (1990)220-222

    4. "细小光束中偏振效应的消除", 《应用激光》,11(6), (1991)271-270

    3. "DM1介质退偏振器", 《激光与红外》, 20(4), (1990)20

    2."染料激光器宽带双折射调谐器设计",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16(1),(1990)48-51

    1 "微小双折射率的高精度测量", 《应用激光联刊》,8(6), (1989)319-32

    • 社会兼职

    1、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2、Co-Chair of Learning Technology Sub-Committee (Virtual Instructors Pilot Research Group –VIPRG of IEEE Computer Society Technical Committee on Learning Technology)

    • 讲座——围观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转型期:从游击队走向正规军

    正规军三要素:传统、思想、武器,即文化传承、思想溯源和科学规则

    正规军之文化继承说

    • 教育技术是教育重于技术还是技术重于教育?

    重视过程、用解释不用结果

    • 教育、技术、Education、Technology、Technique。何以教育技术?
    • Literacy、Culture、素养、文化。素养与文化两概念的主要差异在哪里?

    素养:内在的品质

    文化: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是外在的。

    缺少基于文化底蕴的关照而停留在字面上的摆拍。

    《天工开物》

    正规军之思想溯源说

    • 关系论

            关系是先在的、直接的、相互的

    “任何事物必在与相遇者之交互作用中呈现自身”。

    罗家昌:《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

    • 缺陷论

    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

    • 品性论

    教育技术的一个“一体两面”的

    • 互动论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 价值论——实践关系效应说

    王玉樑:《价值哲学新探》

    教育技术学长带有“喜新厌旧”的特点,而教育则是相对“始终如一”的

    正规军之科学规则说

    • 科学逻辑与生活逻辑问题(面对学生经验带来的困境)
    • 概念与逻辑关系问题(听桑新民老师讲话有悟)
    • 历史习惯问题
    • 上游学科影响问题
    • 标签:
    • 知名学者
    • 11
    • 技术
    • 激光
    • 李艺
    • 教育技术
    • 研究
    • 中小学
    • 电化教育
    • 电化教育研究
    • 信息技术
    • 信息技术教育
    • 中国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